德化路步行街

德化街始建於公元1905年。1901年京漢鐵路建成通車後,帶動了鄭州商業的發展。當時的河南巡撫陳龍奏請清政府批准,將鄭州闢為商埠,並在鄭州周圍著手規劃道路建設,這才形成了德化街。當時的街道以苑陵街為界,南名天中里,北名惠人街。後因“惠”與“毀”諧音受商人忌諱,清末舉人劉邦驥與眾商合議,取“德化育人”之意,定名德化街,並沿用至今。

步行街簡介

解放前,德化街是鄭州市最繁華的街道之一。進入年代,德茂祥醬菜園、同仁堂藥鋪、魁祥花鋪、俊泰錢莊、五洲派報社(發行報刊)、博濟醫院、鴻興源第一分號、天一泉浴池(德化街浴池前身)、京都老蔡記餛飩館、老張歪餛飩館等名店相繼出現。這條街南起大同路,北至二七廣場,長400米,寬10米,就是這條又短又窄的街道,卻聚集著眾多名店。鼎盛時期,這裡每天接送顧客達萬人。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化街是當時鄭州的主要商業街道,十分繁榮。按老輩人的說法,那時候的德化街已經是“天天如趕會,日日似過年”。

工業特色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以後,經過工商業的改造,德化街愈加繁榮。政府對該街大力整修,鋪設柏油路面,店房、店面多次更新,樓房林立,各業具備,德化街成為鄭州市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在鄭州市的經濟地也愈來愈高。毛澤東、劉伯承、陳毅等黨和國家鄰導人、陳庚大將以及著名京劇大師梅蘭芳等曾先後光臨過街化街,併到當時位於德化北街北段的京都老蔡記餛飩館就餐,對該店的蒸餃、餛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德化街更是被稱為鄭州的“南京路”。1987年起,德化街進行舊城改造,北端新建有亞細亞商場,中段有德化街百貨大樓、三得利商場、德化街浴池、婦幼用品大樓、劉胡蘭副食品大樓等。德化街的改造築就了一個新的商業巨頭------亞細亞,隨之而來的就是聞名全國、硝煙瀰漫的二七商戰,鄭州的現代化商業格局也逐漸形成。
90年代中後期,隨著二七商戰的硝煙漸退,促使了鄭州商業向多元化發展。隨著金博大、丹尼斯等大型綜合商場的出現,德化街這條百年老街也已風光不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2000年8月,鄭州市人民政府下發《關於同意將德化街建成商業步行街的批覆》(鄭政文[2000]186號),正式立項建設德化商業步行街。如今,這條總投資約1.76億元人民幣,拆遷面積約5.8萬平方米的德化商業步行街已於2002年12月28日正式開街。新的德化街秉承“以人為本”的宗旨和理念,是條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集商業、娛樂、休閒、美食、文化、旅遊為一體的高品位、高檔次步行街。經過近兩年的建設,這條蘊含濃厚歷史韻味的百年名街,將以嶄新面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步行街掠影

經歷了太久的企盼,背負鄭州市民殷切的希望,在萬眾矚目中,鄭州市德化步行商業街緩緩拉開了帷幕。
位於苑陵街西段的德化商業步行街銅牌標誌竣工當日,便引來了眾多市民駐足觀望。這座銅牌高6.6米,寬2.9米,重2.5噸,通體金黃,是目前“全國第一標誌銅牌”。支撐柱為兩隻鋼架結構斗形柱,中間為飛躍而起的巨型銅牌。該標誌造型由古代布幣演變而來,吸取古代布幣精華,運用現代雕塑工藝和環境裝置藝術,塑造出別具一格的步行商業街標誌。我們知道,商業的發展始於物與物的交換,交換的發展產生了從商品分離出來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第三種商品------貨幣。幣材的發展,也經歷了牛、羊毛、貝殼、布幣、銅幣、銀、金、紙幣發展等形式。
商業街銅牌標誌
矗立在德化步行商業街的貨幣造型,不僅寓意著商業、貨幣發展的歷史,更顯示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鮮明的時代特徵。
銅牌正面所書“德化步行商業街”中“德”字頗有爭議。不少市民認為“德”字少一橫為錯字,其實不然。該標誌所採用字型為鍾繇所書,其中“德”字更為鍾繇《薦季直表》中的原字,心旁上少“一”橫是書法藝術重神韻而輕形的表現。

歷史記載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卒於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其書法成就經常被人稱頌,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河南歷史上最負盛名的書法家。我們查閱了歷史上知名的河南籍書法家,有漢代的蔡邕、許慎,北朝的鄭道昭,清朝的王鐸。蔡邕真跡因年代久遠,早已失傳,現存均為後人摹本;王鐸則為舊明降臣,取其字跡不妥;而鍾繇德高望重,功勳卓越,其書法造詣甚高,文帝曹丕曾賜鍾繇“五熟釜”(一種器皿),而且親自作銘文曰:“於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鍾,實於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僚師師,楷茲度矩。”其所書《薦季直表》藝術成就很高,元代陸行直讚美此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為“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
德化步行商業街的雕塑共有5組,分別為“花木蘭”、“修鐘匠”、“小吃”、“古幣”和“盤龍吟天”。其中既有反映德化街歷史淵源的“古幣”、“修鐘匠”、“小吃”,也有反映河南地方特色與文化的“花木蘭”,更有寓示步行街將騰飛的“盤龍吟天”。可以說,這些雕塑,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反映了鄭州、河南文化,展示了中原兒女的精神風貌。
(1)“花木蘭”,位於步行街的西入口處。以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劇照為藍本,既表現了河南的代表豫劇文化,又表現了中國古代女中豪傑木蘭的形象,可以說通過這一雕塑有機地把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也是德化步行商業街的代表形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雕塑所處的地點就是當年常香玉為抗美援朝獻飛機而開始全國義演的第一場所在地,這組雕塑就是以當時演出的一個劇照為藍本而製作的。
(2)“修鐘匠”,位於步行街北入口處。德化街在鄭州開始形成規模之後,最早就以經營鐘錶眼鏡最為出名,買鐘錶眼鏡到德化街成為大家不約而同的選擇,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步行街改造前。因此本組雕像通過刻畫修鐘匠專心致志修鐘錶的形象,仿佛使人們眼前又浮起鐘錶匠扛著行頭走街串巷的身影,從而勾起對德化街的遙遠記憶,也表達了河南人勤勞、儉樸的美好品質。
(3)“小吃”,位於步行街文化廣場。“蔡記蒸餃”、“葛記燜餅”、“合記燴麵”,這些熟悉的牌子,哪一個老鄭州不能說個一二三四?德化街不僅是一條商業街,同時還以“老字號”的小吃聞名於鄭州,小吃文化是德化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想起了“老字號”,他就想起了德化街,這組雕塑讓我們能在享受現代都市生活的同時,細細咀嚼這條歷史名街曾經有過的淳樸、憨厚的氣息,通過這組雕塑也使德化街在完成現代化改造的同時,保留了後人“窺探”歷史的一面小窗子。
(4)“古幣”,位於步行街西入口處。這是我國夏商時代使用的一種貨幣,貨幣本身即表現財富,寓意步行街將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其外形酷似古人所使用的鼎的一角,而最早、最著名的“司母大方鼎”就出土於河南,代表了殷商文化,故其又可折射出鄭州是商文化的延續。這枚古幣造型將文化與商業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可謂構思奇妙,信手捻來。
(5)“盤龍吟天”,位於步行街南入口處。德化街是條百年老街,是藏龍臥虎之地,聞名全國的第一商戰就孕育於此。這組雕塑坐北朝南,四虎位於柱底,上托一條盤鏇而上的巨龍,龍嘴向上口銜嗩吶,朝天長吟,盤龍臥虎平地起的組合也就寓示德化步行商業街興旺發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