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由水、油、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所形成的分散相液滴直徑約為10~100nm的膠體分散體系。製備微乳狀液需要大量的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微乳液的分散相液滴尺寸大於膠團,小於常規乳狀液液滴,具有膠團和一般乳狀液的某些性質,既可看作是脹大的膠團,也可視為液滴極微小的乳狀液。
一種液體以極微小的液珠(直徑為 5~50納米)自發地分散在另一液體中的分散體系,也是透明或半透明的熱力學穩定體系。和乳狀液一樣,微乳狀液也有水包油o/w和油包水w/o兩種類型。製備微乳狀液的關鍵是配方,微乳狀液的性質只與配方有關,而與製備條件無關。製備微乳狀液時,除表面活性劑外,一般還要加助表面活性劑(碳鏈為中等長度的極性有機物,如壬醇),而且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的用量很大,常占整個體系的10%~30%(重量)。從液珠大小考慮,微乳狀液是介於加溶膠團和乳狀液之間的一個體系。正因為如此,對微乳狀液的形成機理出現了混合膜和加溶作用兩種理論。
混合膜理論
此理論認為微乳狀液是液珠極微小的乳狀液,微乳狀液能自發形成的原因,是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的混合膜可在油-水界面上形成暫時的負界面張力(見界面現象)。微乳狀液形成條件是:
式中 γi為有表面活性劑和助表面活性劑時的油-水界面張力;( γo/w)a為油相中有助表面活性劑時的油-水界面張力; π 是油-水界面壓。若 π>( γo/w)a,則 γi是負的,擴大界面是體系界面自由能下降過程,因而微乳狀液可以自發形成。微乳狀液形成後 γi=0,體系處於熱力學平衡狀態。助表面活性劑的作用是降低( γo/w)a和增加 π,使 γi變負。
加溶作用理論
此理論認為微乳狀液的實質是脹大了的膠團,是在特殊條件下加溶作用的結果。加溶作用是自發進行的,所以微乳狀液可自發形成。表面活性劑的濃度超過膠團臨界形成濃度時,即有加溶作用,但一般加溶量小於10%(重量),能形成微乳狀液。形成微乳狀液的條件是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性接近平衡,如果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接近平衡而稍親水,則可形成o/w型微乳狀液;反之,可形成w/o型微乳狀液。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性可用改變溫度或分子中氧化乙烯鏈節長短來調整。離子型表面活性劑的親水、親油性隨溫度變化不大,一般用加助表面活性劑來調整,這就是離子表面活性劑形成微乳狀液時一定要在油相中加入助表面活性劑的原因。
微乳狀液是一種高度分散的熱力學穩定體系,在醫藥、日用化工和工業上均有很多套用,特別是在原油生產中,用微乳狀液驅油,可大大提高原油的採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