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略
徐慕雲(1900~1974)
江蘇徐州人。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從小喜愛京劇曾從師戲曲音樂家陳彥衡研究京劇音韻及譚派藝術。20年代末、30年代在上海、北京等地從事新聞工作及京劇評論、戲曲史研究工作,主辦過《大風報》、《益世報》,並刊著《梨園影事》一書。鑒於對中國戲曲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瑰寶的認識,他多次籲請有關方面撥款資助編寫《中國戲劇史》,歷經周折才得到國民黨中央文化委員會通過,與吳梅、齊如山等被推為編委,但不久抗日戰爭爆發,事又中止。他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終於完成《中國戲劇史》這部著作,民國27年(1938年)世界書局出版。這部五卷巨著以較大篇幅研討京劇藝術,對從程長庚到譚鑫培到梅蘭芳眾多京劇名伶的生平、藝術成就,和對京劇的唱、念、音韻、行腔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述和獨到的研討,是國人所寫的第一部系統研討京劇史的論著。徐慕雲還一度在“百代”、“高亭”等唱片公司,兼做京劇唱片的編選與錄製工作,大量灌制了北派京劇名伶的代表作品,為京劇音響資料的積累與保存作出了貢獻。
徐慕雲也是一位京劇教育家,30年代末至40年代先後擔任上海戲劇學校教務長、中華國劇學校校長。解放後,在中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領導下,與高百歲在武漢創辦中南戲曲學校,任教務主任。他編寫的劇本有《趙氏孤兒》、《黑旗劉》、《脫靴辨奸》等,晚年與黃家衡合著的《京劇字韻》是京劇音韻的新成果。1960年寶文堂書店還出版了他的新著《京劇雜談》。
個人簡介
徐慕雲(1900-1974)。徐州市人,著名戲劇理論家、戲曲教育家。少年起便醉心於戲曲藝術。上海大同大學畢業後留上海做戲曲評論研究工作。1928年便出版了《梨園影事》,在藝術界深受歡迎。20世紀30年代初,又對初版作了修改補充,分上、下兩冊出版。著名畫家吳天翁、張光宇為該書繪製了臉譜;教育總長蔡元培、立法院長於右任等16位名人為該書題字、書寫封面。
主要著作
20年代末,他又出版了《故都宮閣梨園秘史》,介紹了戲曲演員在宮廷演戲的團軼事,成為《梨園影事》的姊妹篇。
自20年代後期起,徐慕雲便著手著述《中國戲劇史》。這是一部長約30萬字,史料豐富,體例完備,在當時具有權威性的戲曲史論專著。195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與黃家衡合寫的《京劇字韻》,也是一部學術性很高的專著。
為了貫徹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戲改方針和演出需要。他奮筆創作了《趙氏孤兒》、《黑旗劉》和《脫靴辨奸》3部歷史劇。劇作情節生動,人物鮮明,唱念得當,足見其創作功力之深厚。
培養人才
他十分重視戲劇人才的發現和培養。解放前就創辦了上海戲劇學校和中華戲劇學校。他廣交梅蘭芳、言菊朋等為藝友。還向程硯秋、焦菊隱學習辦學經驗。為戲曲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建國後隨軍到武漢,在中南軍區文化部從事戲劇文化工作。又籌辦了中南戲曲學校(1953年改建為武漢戲曲學校)、設京、漢、楚三個劇種專業班、培養了380多名戲曲人材。在他的指導下,金少山、楊寶森等先後成為戲曲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