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頂

後頂

後頂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常用於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證,煩心,失眠。有熄風醒腦、寧神鎮靜之功,為臨床常用穴位之一。

後頂圖示

後頂穴後頂穴

理論基礎

出處

《針灸甲乙經》

穴名

【別名】交沖。
【釋名】穴在頭頂,當百會穴之後。故名。

【名解】1)後頂。後,指本穴所處之位為頭之後部。頂,擠頂也。後頂名意指督脈的上行陽氣中滯重水濕在此冷縮下行。本穴物質為強間穴傳來的陽熱風氣,在運行至本穴的過程中是散熱吸濕,至本穴後,滯重的水濕冷縮並循督脈下行,本穴如同有擠頂督脈氣血上行的作用,故名後頂。

2)交沖。交,交會也。沖,衝撞也。交沖名意指督脈氣血在此交會並相互衝撞。本穴物質為強間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水濕風氣不能全部循督脈上行,上行至本穴的氣血如同在穴內相互衝撞一般,故名交沖。


穴位

後頂穴後頂穴
【標準定位】 正坐位。在頭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上3寸)。
【取法】正坐或俯伏,在後髮際中點上5.5寸;或當前、後髮際連線中點向後0.5寸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組織。布有枕大神經及枕動、靜脈和顳淺動、靜脈的吻合網。

穴性

【穴義】督脈的上行氣血中滯重水濕在此冷縮下行。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溫性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散熱冷縮後循督脈下行,少部分則循督脈上行。

臨床運用

辨證

後頂穴後頂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主治】頭痛,眩暈,項強,癲狂癇證,煩心,失眠。
【方例】配百會、合谷治頭頂劇痛;配外丘治頸項痛、惡風寒;配玉枕頷厭治風眩;配率谷太陽治偏頭痛;配風池治脫髮。

【配伍】
外丘,有疏經通絡的作用,主治頸項痛,惡風寒。
湧泉,有滋陰降火的作用,主治眩暈。

治療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相關聯接

前頂

前頂名意指前面督脈的上行之氣在此被頂撞而不能上行。本穴物質來自於百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和囟會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百會穴傳來的陽氣至本穴時是散熱冷縮的變化,而囟會穴的水濕之氣在上行至本穴時則是吸熱蒸升的變化,二氣在本穴相會後,降行的氣血頂住了上行的氣血,故名前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