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鷸

彩鷸

彩鷸(學名:Rostratula benghalensis)是彩鷸科、彩鷸屬下的一種小型涉禽,體長25cm左右。嘴細長,尖端向下彎曲,雄鳥頭具淡黃色中央紋。眼周黃色,並向後延伸成一柄狀帶。背具白色橫斑,兩側具黃色縱帶。胸側至背有一白色寬頻。雌鳥喉和前頸粟色。眼周和向後延伸的柄白色。幼鳥與雄鳥相似。 虹膜暗褐色嘴黃褐色。腳灰綠色。 彩鷸棲息於水塘、沼澤中,單獨或成小群活動,以蝦、蟹、螺、昆蟲為食。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及澳大利亞的東部和北部。保護等級為低危。 (概述圖參考資料: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小型涉禽,體長25cm左右。

雄鳥眼先、頭頂至枕黑褐色,頭頂中央暗黃色,形成一黃色中央冠紋。後頸和肩淡褐色,肩羽外緣暗黃色,其餘為暗黃色,棕黃色,黑色和灰色相雜狀。肩間和內側三級飛羽羽色和肩相似,但無黃色羽緣。背至尾上覆羽和尾羽灰色,具細窄的黑色波狀紋和暗黃色眼狀班。初級覆羽灰色,具細窄波狀斑和暗黃色眼狀斑,內側小覆羽與背同色,其餘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外露部分為橄欖黃色,具細窄的黑色橫紋和寬著的暗黃色橫斑;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外側基部黑色,余為灰色,具白色橫斑和暗黃色眼狀斑與黑色波狀紋。眼周圍一圈黃白色或黃色紋,並向眼後延伸形成一柄。白色眼圈外再緣以黑色;耳覆羽黑色。頦、喉白色,其餘頭和頸部綴有白色和褐色小斑點。頰至上胸灰褐色,胸腹之間界以黑色橫帶,胸至背肩部有一寬的白帶,下胸至尾下覆羽白色。

雌鳥頭頂暗褐色,頭頂中央具皮黃色或紅棕色中央冠紋;眼周具一白色圈環,並向後延伸形成一短柄。自圈外再圍以窄的黑圈,頸部棕紅色,頭側栗紅色,上背橄欖褐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藍灰色,並雜以黑褐色蟲蠹狀斑,尾上覆羽具暗黃色眼狀斑;肩橄欖褐色,各羽外側具金黃色寬闊縱紋,在背兩側形成一條金黃色縱帶,上體具金屬銅綠色光澤。尾羽灰褐色,外側近黑褐色,具暗黃色眼狀斑。虹膜褐色,嘴黃褐色或紅褐色,基部綠褐色,腳橄欖綠褐色或灰綠色。

大小量度:體重雄性103-150g,雌性140-180g;體長雄性224-260mm,雌性240-278mm;嘴峰雄性41-50mm,雌性46-52mm;翅雄性122-135mm,雌性128-147mm;尾雄性39-50mm,雌性35-52mm;跗蹠雄性38-44mm,雌性38-46mm。

彩鷸 彩鷸

棲息環境

彩鷸棲息於平原、丘陵和山地中的蘆葦水塘、沼澤、河渠、河灘草地和水稻田中。

生活習性

彩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白天常隱藏在草叢中,多在夜間和晨昏活動覓食。行走時尾上下搖動,飛行時雙腿下懸如秧雞,飛行速度較慢,飛行時雙腳下垂。能游泳和潛水。膽怯,受驚時先是隱伏不動,當人、畜走至跟前時,才不得已被迫突然飛起。主要以水蚯蚓、蝦、蟹、螺、昆蟲為食,也吃植物葉、芽、種子和穀物。

分布範圍

世界

安哥拉、孟加拉、貝寧、波札那、汶萊達魯薩蘭國、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象牙海岸、埃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印度、印度尼西亞、以色列、日本、肯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拉威、馬來西亞、馬里、茅利塔尼亞、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新加坡、索馬里、南非、蘇丹南部、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烏干達、越南、尚比亞、辛巴威、澳大利亞。

中國

中國國內留居於西南和沿海地區,西自雲南西部、西藏南部、四川中部,東抵長江下游、台灣,南至海南島,夏季往北延伸至陝西、華北東部和東北遼寧。

彩鷸分布圖 彩鷸分布圖

繁殖方式

彩鷸 彩鷸

彩鷸的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淺水外蘆葦叢或水草叢中,也在水稻田中營巢。巢主要由枯草構成,通常置巢於蘆葦或水草或稻秧間淺水處的草堆上或土台上。每窩產卵3-6枚,通常為4-5枚。卵為卵圓形和梨形,棕黃色和黃色,被有紅褐色、黑褐色或血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2-40mm×22-26mm,平均36mm×26mm。一雌多雄制,一個雌鳥與數個雄鳥交配,並產數窩卵,分別由不同雄鳥孵化,孵化期約19天。

亞種分化

彩鷸(2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彩鷸指名亞種Rostratula benghalensis benghalensisLinnaeus,1758
彩鷸澳洲亞種Rostratula benghalensisaustralisGould,1838
參考資料:

種群現狀

彩鷸的種群數量曾經較為豐富,但由於沼澤地被開墾、環境污染及鳥卵被撿拾等原因,種群數量明顯下降,據亞洲濕地鳥類冬季調查資料顯示,1990年冬季僅在南亞(印度)見到575隻,東南亞9隻,東亞的中國見到752隻,在內蒙古的數量稀少,為少見種。應注意保護。

保護等級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鴴(音同“恆”)形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 鴴形目(Charadriiformes)
鴴形目(Charadriiformes)包括比較繁雜的類群,其中部分類群有時被單劃分為目。鴴形目以中小型涉禽為主,擁有最多的涉禽,也有擅長游泳的海洋鳥類,還有適應潛水生活的種類。鴴形目有16-17科,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的水域,從兩極到熱帶都有其代表,中國有9-10科。
代表鳥類
雉鴴科(Jacanidae),雉鴴是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淡水水域的中小型涉禽,接近於秧雞科,有時被提升為目。雉鴴共有7種,中國2屬2種。 長腳雉鴴
彩鷸科(Rostratulidae),彩鷸是舊大陸淡水水域的中小型涉禽,象三趾鶉一樣,在繁殖行為上性倒轉。彩鷸有2屬2種,中國1屬1種。 彩鷸
蠣鷸科(Haematopodidae),蠣鷸是中型涉禽,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區,喜食貽貝,中國只有蠣鷸一種。蠣鷸
鴴科(Charadriidae),鴴科包括鴴和麥雞,除南極外都有分布,包括大量的小型涉禽,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鴴科共有9屬65種,其中中國有3屬13種。 金鴴
鷸科(Scolopacidae),鷸科包括種類繁多的中小型涉禽,分布於世界各地,是濕地的重要組成,多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繁殖,有些種類遷徙的距離非常遙遠。鷸有細長的嘴,以直嘴為主,有些種類則向上或向下彎曲。鷸科23屬87種,中國有14屬38種。流蘇鷸
反嘴鷸科(Recurvirostridae),反嘴鷸科是較大型的涉禽,廣泛分布於溫,熱帶淡水水域,有3屬7種,中國有3屬3種。紅胸反嘴鷸
瓣蹼鷸科(Phalaropodidae),瓣蹼鷸趾間具瓣蹼,可以游泳,有繁殖行為上性倒轉的現象。瓣蹼鷸在北極凍原繁殖,遷徙到於溫,熱帶地區。瓣蹼鷸科有2屬3種,中國有1屬2種。 赤斑瓣蹼鷸
蟹鴴科(Dromadidae),蟹鴴科只有蟹鴴一種,主要棲息在東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和亞洲南部的海岸地區。蟹鴴
石鴴科(Burhinidae),石鴴有比較大的頭和眼,分布於各大陸溫,熱帶地區,在黃昏和夜間活動,中國只有石鴴一種。 石鴴
燕鴴科(Glareolidae),燕鴴體型似燕,飛行也似燕,喜食蝗蟲,分布於舊大陸溫,熱帶地區,有5屬16種,中國有1屬2種。領燕鴴
籽鷸科(Thinocoridae),籽鷸體型似沙雞,喙短似雀,以種子為食,只產於南美洲西部,有2屬4種。小籽鷸
鷗科(Laridae),鷗科是人們最熟悉的海洋鳥類,在沿海和內陸水域活動,分布遍及全球,有些種類如北極燕鷗每年都往返與南北兩極之間,是遷徙距離最長的動物。鷗科有17屬90種,常被進一步劃分為鷗科和燕鷗科兩科,中國10屬32種。 燕鷗
鞘嘴鷗科(Chionididae),鞘嘴鷗介於鴴和鷗之間,嘴似鶉雞類,能在地面快跑。鞘嘴鷗產於亞南極地區的海島,僅1屬2種。鞘嘴鷗
賊鷗科(Stercoriidae),賊鷗主要在兩極地區繁殖,可遊蕩至亞熱帶和熱帶海域,常掠奪其它海鳥的食物,也捕捉各種小動物。賊鷗有1屬5種,我國只有中賊鷗一種。 賊鷗
剪嘴鷗科(Rynchopidae),剪嘴鷗下喙比上喙長,捕食時緊貼水面飛行,將下喙叉入水中分水從而將食物送入嘴中。剪嘴鷗是熱帶水鳥,共1屬3種,在美洲,非洲和亞洲南部各有一種,中國只有一種,即剪嘴鷗。 黑剪嘴鷗
領鶉科(Pedionomidae),鶴形目的一科。領鶉體型似三趾鶉,但有四趾,也是雄鳥負責孵卵。領鶉僅1屬1種,分布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領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