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彌興鎮位於楚雄州姚安縣西南部,地處兩州(楚雄州、大理州),三縣(姚安縣、南華縣、祥雲縣)交界地,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確定的革命老區鄉鎮之一,廣大鐵路從境內通過,在境內建有小苴、大苴火車站。鎮政府駐地距縣城25公里彌興鎮把發展人工食用菌種植作為促農增收的突破口,與姚安農哈哈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大球蓋菇種植契約230畝,預計產值可達103.5萬元,在抓好人工食用菌發展中,該鎮一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把人工食用菌推廣工作列入年終考核。全鎮總面積181.3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69810.66畝;擁有林地200332.5畝,森林覆蓋43%;水面面積3560畝;荒山荒地37872.5畝,其他面積15068.73畝;鎮內經濟作物以種植糧食、烤菸、油菜、蠶桑;糧食作物以稻穀、大麥、豆類為主;畜牧業以養殖豬、牛、羊、雞、鴨為主,是典型的山區生態農業鎮。
歷史沿革

姚安縣轄鄉。清宣統元年為大西鄉,民國時為彌興鎮。1950年為彌興區,1958年改鎮,1961年建公社,1962年復改區,1966年復改公社,1983年復改區,1988年改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城14公里,面積195平方公里,人口2萬。廣大鐵路過境,有公路通縣城。轄彌興、上屯、官莊、朱街、大村、大苴、小苴、蠶豆、玉米為主。
農業發展
截至2007年底,全鎮總人口20724人,5417戶;其中:農業人口20149人;有漢族16206人,彝族4403人,其他少數民族78人,是一個漢族、彝族混居的民族鎮。 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9084.74萬元,其中:財政總收入245萬元,其中自收收入176.54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917.7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854元,糧食總產量達832.3萬公斤,人均有糧食413公斤。
經濟發展

現有國土面積174.6平方公里,轄17個村(居)委會,118個自然村,213個生產合作組。2005年末有23807戶人;人口83783人;其中農業人口68095人,非農15688人;少數民族人口5233人。男:42694人,女:41089人,男女比率1 .039∶1。
2005年末完成財政收入1239萬元;經濟總收入98896萬元;其中一產業18190萬元;二產業15362萬元;三產業65344萬元;產業比率為:18.4∶15.5∶66.1。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239元;農業總產值完成18300萬元,鄉鎮企業3039個,從業人員11310人;完成鄉鎮企業總收入80706萬元。
2005年末耕地面積38144畝;農作物播種面積91840畝,其中:蔬菜34698畝;糧食46699畝;經濟作物8520畝;糧食單產526公斤,糧食總產量24574噸。烤菸2339畝。大牲畜存欄9793頭,豬存欄46591頭,完成肉類總產量6490噸;牛奶產量3402噸;禽蛋產量191噸。
人文地理

彌興鎮各族人民在歷史文化長河中,創造了源遠流長、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穿越千年歷史風雲的農耕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在這裡交融升華,釀造了今天彌興獨具魅力的風土人情和豐厚燦爛的文化遺產。
民間藝術
彌興鎮的民間藝人有民族裁剪、民族音樂創作、石器雕刻、土陶製作、民間藝術雕刻、藝術製作等,特別是土陶製作,工藝精細,式樣美觀大方,遠銷周邊的地區,深受民眾的喜愛。
革命老區
彌興是邊縱八支隊整訓改編遺址之一,是東西山邊縱八支隊的根據地,是雲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革命老區鄉鎮之一。抗日戰爭時期,為抗戰而修建的滇緬鐵路和西(昌)—祥(雲)公路穿鏡而過,現在還有多處遺蹟。解放戰爭時期,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領導下,在彌興、小苴等村組織成立“農抗會”開展反“三征”鬥爭,宣布成立革命根據地——東山區人民政府。
民俗節日
節日
大苴圓鶴山松花會:農曆正月初八,大苴人民利用春閒,全家出門到圓鶴山飛來寺踏青野炊,融大自然於一體,是兩州三縣鄉鄰聯絡感情之盛會。
下屯龍泉寺:農曆正月初一,是彌興人民最隆重的盛會,那天四方八鄰的人們都盡聚下屯龍泉寺,到寺里燒香、拜佛,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趕秋會:每年立秋,是彌興鎮小苴村人民盛大的傳統趕秋會。那天,遠鄉近鄰的朋友,男女老少聚集在小苴與大河口相接壤的大石頭丫巴,踏歌起舞,共慶節日保佑清吉平安。
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又叫彝族年,這天彝族同胞殺羊,祭獻祖先,祭土主(地谷祭),相互宴請,晚飯結束後,豎起四米高大火把,共祝五穀豐登、太平盛世。
倮倮祭天(也叫毛驢燈會):上屯石官村每年到農曆九月二十那天,全村男女老少聚集村後大樹下,跳歌起舞,晚飯結束後,由領頭帶領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驅趕邪魔。傳說有上屯石官村“三年不跳毛驢燈,豬死馬遭瘟”的說法。
民俗
每逢傳統節日,趕街集會,嫁娶喬遷等喜慶活動,彝族同胞們都要穿戴自家繡制的民族服飾,歡聚在一起,彈起三弦、吹起笛子、跳起“左腳”。彌興鎮自古鄉鄰兩州三縣交界地,每當彝人跳左腳時,其他民族也會和拍而上,歡歌起舞,共同表達內心的喜悅和美好的願望。
基礎設施

彌興鎮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以農業綜合開發、高穩產農田建設、人畜飲水工程、煙水配套工程、基本農田整理為重點,千方百計改善農業基礎設施,降低農業成本,提高農產品產出率。一是投資90萬元的基本煙田水利建設項目;二是加大農村經濟持續快續發展;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搶抓機遇,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四是基礎設施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建設工作卓有成效,投資22.3萬元完成1個新農村建設項目;六是完成了大村580畝坡改梯並全部種植上桑樹;組織實施了彌興和官莊兩個村委會400口國債沼氣池建設。到2008年全鎮沼氣池已達1122口,
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抓好以農網改造為主的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8個村委會中的90個自然村的城鄉同網同價。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彌興鎮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工作,不斷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積極推廣節能技術。全鎮有小一型水庫二個,有小二型九個,壩塘147個,蓄水量654萬方,新澆318個水窖,手機通訊機站7座。
文化教育
全鎮共設辦19個教學點(其中,中學1個,完小8所,村小10所),在職教職工130人,在校學2854人。 2008年,在鎮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在全鎮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鎮的教育教學質量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國小入學率為100%,國中升學率位98%,鞏固率為99%,中學參考升學率為86.8%。
文化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興鎮黨委、政府歷來都非常重視,成立了彌興鎮老年協會。每逢重大節日,鎮政府都要舉辦文藝演出和召開運動會,充分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需求。全鎮建有文化站1個,文化娛樂室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