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廟[重慶長壽張飛廟]

張飛廟[重慶長壽張飛廟]

張飛廟位於重慶市長壽區據城區4公里的不語灘北岸。據《長壽縣誌》記載:“蜀漢先生攻劉璋,桓候溯流而上,駐兵於此,後人因立廟祀之。”

基本信息

張飛廟[重慶長壽張飛廟] 張飛廟[重慶長壽張飛廟]

桓候宮始建於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49),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和鹹豐七年(1857)兩次改建。1985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飛廟[重慶長壽張飛廟] 張飛廟[重慶長壽張飛廟]

桓侯宮由山門、正殿、橫殿、配殿組成,占地103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山門建於清鹹豐七年,為牌坊式結構,通高7.7米,面闊7.6米,蕪殿式屋頂,檐下是碎瓦片鑲制的斗拱,再下為“福祿壽喜”的浮雕和彩繪。山門正面楹聯:“精心壯志於今為烈,忠肝義膽振古如茲”,橫批:“蜀漢正統”,其上直排“桓侯宮”三個大字。大門用石材,製作考究,氣勢雄偉,精美的雕刻有較高的藝術水準。正殿座北朝南,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10.9米,進深5.6米,構架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殿高9米,上下兩層。正殿門楣上是龍鳳呈祥木雕,樓上有麒麟壁畫,配殿有環形鐫刻“吉祥如意”花窗圖案,均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山門外有高約2米的摩崖造像二尊,人稱“千里眼”、“順風耳”,造像肌肉豐滿,威武雄壯。

筆者拾級而上,步步如仆如拜,深感雄關之險要,將軍之虎威和責任之重大。據桓侯宮主持張道長介紹:桓侯宮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川渝地區很有代表性的民間建築。其翼角、吻獸、挑檐、格子門、駝峰等,雖不十分嚴謹但又井然有序,對研究三峽庫區一帶的文化、建築歷史有重要的意義。

陵墓與祠廟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