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派[越劇旦角流派]

張派[越劇旦角流派]

張派是越劇表演藝術家張雲霞創立的越劇旦角流派。張雲霞幼年曾學京劇,後改演越劇,她在繼承袁派兼蓄傅派的基礎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張派藝術。張雲霞表演戲路開闊,專長花旦,兼擅青衣、武旦。張派唱腔清麗委婉、韻味深長。

簡要介紹

張雲霞童年時曾學習京劇余派鬚生戲,1946年加入雪聲劇團後,受袁派藝術薰陶,初期模仿袁雪芬的唱腔和表演。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張雲霞在藝術上開始成熟,戲路開闊,專長花旦 ,兼擅青衣 、刀馬旦。注重從生活出發,體驗角色性格,表演深入細膩,能夠在同類型的角色和相仿的戲劇情境中,做到同中求異塑造人物個性。其演唱用真假嗓結合發聲,唱腔從袁派脫胎而出,兼蓄傅派,並從兄弟藝術中吸取養料,具有清麗委婉、華彩多姿的特色,有張派之稱。

藝術特色

張雲霞劇照 張雲霞劇照

張雲霞的唱腔在委婉細膩的袁派基礎上,融入傅派俏麗多變的華彩,並吸收京劇和崑劇的營養,借鑑西洋聲樂的發聲方法,使用真假聲結合,開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達二個八度,而且高低音銜接自如,有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張雲霞的唱腔在委婉細膩的袁派基礎上,融入傅派俏麗多變的華彩,並吸收京劇和崑劇的營養,借鑑西洋聲樂的發聲方法,使用真假聲結合,開拓了音域,其唱腔的音域可達二個八度,而且高低音銜接自如,有獨特的韻味和魅力。

張雲霞的唱腔旋律性強,起伏較大,小腔豐富,變化靈活,擅用多種裝飾音加以潤腔,以婉轉柔和、華麗多姿的風格獨樹一幟,尤其是演唱“尺調腔·慢板”更具特色。如代表作《貂蟬拜月》中“獨對明月訴衷情”一段唱,是內心獨白式的“尺調腔”,在前面的“散板”表現出層層上揚進入高音區時特有的旋法特點,以抒發人物憂國憂民的激盪心情;後面轉入“慢板”敘述,隨著人物了人物的焦慮和愁悶。這與袁派《西廂記·琴心》的焚香禱告的唱腔有情緒的發展,力度逐漸加強,結尾處“訴衷情”的甩腔音調大幅度高低起伏,展示明顯區別。

在《黛諾》中,為了塑造黛諾的形象,唱腔中融進了景頗族民歌的因素。老畫家劉海粟曾用“講究美化,追求美化”八個字概括張派唱腔特點,是很準確的。

張雲霞在表演和唱腔中非常注重刻劃人物不同的個性,比如在《游龍飛鳳》她一人飾演兩個角色,她們是面貌相像而性格迥異的年輕女性,一個是官宦小姐范楚楚,愛慕虛榮,李代桃僵。一個是農村少女劉菁菁,不貪圖榮華富貴,不畏懼權勢;區別非常鮮明。

張雲霞的唱腔中行腔變化豐富,真假音結合運用自如,吐字清晰,在《李翠英告狀》中訴狀一段唱,她根據人物感情的發展,用“尺調腔·慢清板”、“慢中板”、“中板”、“急快板”等不同速度的板式,生動細緻地表達了人物感情的層次。如自然流暢,真假聲銜接不露痕跡;尤其是最後段落從較快的“中板”轉入急遽的“急快板”,這種板式的速度之快在越劇中少見,但張雲霞憑著極強的吐字基本功,做到字正腔圓,快而不亂。這段唱也成為代表張派特色的典型唱段。

張雲霞擅演花旦,也擅演青衣、刀馬旦、閨門旦,對同一行當的不同人物,她根據各自的性格賦予不同的音樂形象。如《李翠英告狀》中李翠英的唱腔音調爽朗流暢,強調其性格潑辣的一面;《春草闖堂》中春草的唱腔則多運用婉轉圓滑的小腔以表現其活潑俏皮的性格。

代表劇目

張派的代表作為《李翠英》、《春草》、《貂蟬》。張雲霞在《轅門斬女》、《孟麗君》、《碧玉簪》、《秦香蓮》等劇中,亦有上佳表演,都有唱段被中國唱片社錄製成唱片發行。《貂蟬拜月》的唱腔尤其受到行內讚賞。

流派傳承

張派傳人何賽飛劇照 張派傳人何賽飛劇照

張派傳人有薛桂珍、袁小雲、何賽飛、楊學梅、吳國蘭、舒雪芳、洪倩等。

20世紀80年代,何賽飛曾是越劇舞台上的紅角兒、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五朵金花”之一。但是後來何賽飛成為影視明星,離開越劇舞台已經多年,張派傳人已寥寥無幾,在青年演員中更是極少有學唱張派的。張派的唱腔華麗,演唱時真假聲結合,難度相當高,加上原來張派藝術的“娘家”、原來張雲霞任團長的上海盧灣越劇團已不復存在,張派藝術日漸式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