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張掖市南關清真寺地址:甘肅省張掖市人民南街154號
郵編:734000
現任教長:馬鎮
現任學董:馮國棟
簡介
據《甘州府志》卷五建設部份記載,甘州清真寺即回人禮拜祠也,最初於康熙十年(1671年)建於甘州城西門內。乾嘉之際遷至北大街(今張掖四中校址)。同治年間,左宗棠鎮壓回民起義,寺遭兵資,民國2年(1913年),馬廷勤任甘涼道觀察使,民國3年馬安良任甘州提督,始謀恢復和籌建清真寺於南關,民國4年(1915年)落成,總面積1,1O0平方米,寬敞的四合式庭院中,禮拜大殿居於院西正中,建築面積20O多平方米,為中國宮殿式建築,殿為木質結構,雕樑畫棟,造型獨特,莊嚴肅穆,巍峨壯觀。殿內地面均用雜硬木板鋪墊。殿前北側是會客室、阿旬室、講經堂;南側是水房和滿拉居室,庭院前為喚醒樓。1958年以後,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南關清真寺封閉,清真寺大殿被拆毀,寺內宗教活動中斷,宗教職業人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拔亂反正,黨和政府認真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平反冤假錯案,恢復宗教職業人員在社會中的地位。同時於1980年恢復張掖南關清真寺,重建寺占地面積約2.7畝,大門面東,正中修簡易大殿一座,建築面積11O平方米;北側建造阿旬、滿拉居室、會客室七間,磚木結構,建築面積123平方米;1985年在南側籌資新建較先進的現代化沐浴室5間,包括亡人室二間,鋼筋檢結構,建築面積123平方米。1990年夏季將簡易大殿拆除,由政府資助,集體、個人籌資共30餘萬元,新建阿拉伯式大殿一座,面積37O平方米,鋼筋破框架結構,殿頂中間系大圓頂塔,高13米,前柱為大理石貼面,鋁合金門窗,室內石膏板吊頂,牆面壁紙,複利板牆裙,松木地板。殿前兩角有結構相同的六角形喚醒樓各1座,樓高18米,與大殿結為整體,明顯的阿拉伯式造型,雄偉壯麗,是目前河西走廊的清真寺大殿中別具風格的一座。寺內總建築面積為616平方米,呈一座建築結構完美的四合院。
該寺以伊斯蘭教為宗旨,為各學派所共有,現有開學阿訇1人,滿拉4人,1986年至1989年為省經學院選送學員3人,現已走上工作崗位的1人。1985年1月25至27日召開了張掖市第一次伊斯蘭教代表會,成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教協會,由五人組成,阿訇馬鈺,省伊協常委、市伊協主任;同時成立專管會,主任馮國棟,副主任馬王貴。他們為清真寺的管理工作,做出了一定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