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西太平山
白絮舞蹁躚,天地生浩煙。
人稱江南景,不及北國川。
景區環境
但凡山水之間,後綴“景區”二字之後,自然會有一系列的人造景觀不斷羅列出來,西太山平景區亦然。
最明顯的大概是“增綠添彩”工程,記得十多年前跟著父親登過西太平山,當時沒有這么多植被,也沒有一條正式通往山上的路。現在山間以常綠樹為主,花灌木點綴其間,新植樹木將景區渲染的更加峰戀雄健。
雖說是景區,但是這裡卻是不收門票的地方,市民晨練、休閒可以隨便出入。烈日炎炎的夏日,人們登臨此山,賞山下美景,清新涼爽,頓覺心曠神怡。
張家口西太平山屬陰山余脈,海拔有千米以上,山間溝壑縱深,植被茂密,集雄奇、險峻、秀美於一身,是鑲嵌在邊塞古城的綠色明珠。
景區長城
張家口市境記憶體有戰國、秦、漢、北魏、北齊、唐、金、明等朝代的長城1476公里,是全國保存長城最多的省轄市,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稱。更為珍貴的是,沿大境門東西依交蜿蜓展開、首尾相接的長城為明代所築的外長城,與八達嶺一帶的內長城,一起成為拱衛京師的重要屏障。
大境門長城內側,每隔二三百米,就有一個氣勢雄渾的烽火台。
長城歷史
在市區北端有一段綿延千里大同至宣化的明長城,是歷史上明王朝為防禦韃靼、瓦剌的入侵所建。到張家口這一段城牆順東、西太平山山勢蜿蜒而築到兩山交界處餘下百餘米,一座十餘米高的城樓拔地而起,屹立於谷中,此即清代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增築的塞外雄關大境門。正中門楣上,刻有“大好河山”四個顏體大字,每字足有一米見方,氣勢豪放,筆力蒼勁,乃察哈爾都統高維岳於民國十六年所寫。
記得看金庸的小說《射鵰英雄傳》,裡面一段文字提及“張家口是南北通道,塞外皮毛集散之地,人煙稠密,市肆繁盛。郭靖手牽紅馬,東張西望,他從未到過這般大城市,但見事事透著新鮮”,當時心裡還大笑了一通:“張家口哪裡算得上什麼‘人煙稠密、市肆繁盛’了?還‘大城市’?這郭靖和金庸也忒沒見識了。”看來當時幼稚的我確實是小瞧自己的家鄉了。
長城特點
我這裡就是由大境門向西順山勢直抵西太平山的毛石長城,毛石長城由就山開採的毛石壘砌,並用白灰勾縫,非常堅固。從外表上看去,這道城牆遠沒有北京的明長城那樣高大氣派。它的建造十分簡單,就是用大大小小的碎石磊成的,石頭之間用土添實,頂端也沒有護牆。基座寬一般在兩米左右,牆體高的地方也不過三米。站在這段長城上,可以看到關外那些連綿起伏的群山。和我一起來的外甥女一邊拍照一邊問我這牆是做什麼用的,我告訴她這就是長城啊。她一幅不可思議的樣子,跟我打趣地說:“這就是長城嗎?這樣的牆能防什麼呀?頂多可以擋個放羊的吧。”
其實長城就是這樣,不是每一個部分都得修得那么講究。不是主要關口的地方,或者易守難攻的地方基本上用不著大興土木。不過,儘管這段城牆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樣子,但它依然是隨著高峰險頂蜿蜒開去不見盡頭的。尤其對於古代的施工能力來說,這項工程仍舊是的相當嚴酷與艱巨,而這其中又不知融注了多少人的血汗與生命。
透過城牆向關外望去,茫茫的水霧已經隱沒了大部分景色。只有不遠處的一座大山還朦朧可見,它與我所在的大山南北遙相呼應。它好像是披上了一層薄紗一般,變得身姿飄渺,形態朦朧了起來。整個山體的色調看上去十分的深沉,有植被的地方仿佛是塗上了一層藍灰色的水墨一般,而沒有植被的表層和峭壁部分則透出一種深暗的土黃。
隨著山體逐漸向濃霧中延深而去,那些起伏錯落的峰巒一層淡於一層,直到完全消失。幾分淡漠、幾分神秘,在那茫茫的水霧之後好像隱伏著無限的玄機。如此煙水迷茫的一個世界頗有點夢幻江南的感覺,稍加領略之後,便會心靜神安起來……
長城風光
由於眼前有這道石牆阻擋,在向山外遙望的時候,人的視覺會逐漸產生出一種明顯的透視效果。城牆仿佛是一條分隔時空的界線,它將牆外的景色變成了一個虛幻不實的世界。此時的城牆,就像是一個相框,而牆外的景色則是嵌在相框裡的一幅抽象的“寫意山水”。
長長的一條長城上,空蕩蕩地只有我一個人站在那裡。偶爾從山林中會傳出來幾聲隱約的鳥鳴讓人的心裡一個勁得發空。整個世界沉靜得好像從來就沒有變化過,所見之處仿佛就是永恆。
如此清濕、柔和、安寧的世界讓我的身心舒適無比。就這樣,我在長城上站了好久……不知不覺,隨著視線在長城與關山之間的來迴轉換,我的神思也開始漸漸地起飛與翱翔了起來。歷史追思戰爭的遺物無疑就是長城了,而長城似乎永遠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凝重與悲壯,它是真實故事的遺存,隨著故事的結束也歸於了沉默,然而就是這種歸於沉寂的無聲又會將故事一直講述下去。
景區景點
長城雖長但它長不過貪慾的野心,城門雖高卻也不能隔絕侵略的鐵蹄。這座山,叫做“太平山”。然而現實與命名者的願望是如此的相悖。在中國,人們用了太多的吉祥寓意來修飾事物,為的就是以此作為心靈上的安慰與寄託。然而,從古到今又有誰真正地脫離了生老病死與悲歡離合的命運呢?望著山下的那些新舊不一的煙火人家,它會使人的心裡很快就會產生出一種滄海桑田的感覺。
大山一改愁雲,突然又呈現出睛空萬里的形象。而我依然陶醉於這種“永恆”之中。在苦戀於佳境的同時,我心裡突然產生出了這樣的一絲好奇——“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那個戰爭頻頻的年代,是否也曾有過先人像我一樣站在這裡,為與今天相仿的這么一個景色而心有所迷?他也許是漢人、也許是少數民族的人。如果真有的話,那么他當時的那份心境與感受又是怎樣的呢?他會不會也突然間地產生出類似的想法——“在若干年以後的某一天,是否也會有人站在這裡?”“此時、此處、此景”之中,是否也像我一樣雙眼凝望著對面的雄山而若有所思呢?在他出神的一剎那腦海中是否也會無端地激盪出一絲與我相同的好奇,並且對“無限與滄桑”流露出些許悵惘呢?
所有的歷史都是要過去的,這裡的一切見證了所有的滄桑,長城無言。
今天的長城腳下,酒店銀行商店住戶林立,各種車輛川流不息從下邊通過,沒有硝煙,更沒有屠戮。好漢石靜默,見證著山城的和平與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