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橋西區

橋西區是典型的中國地形的縮影,即:西北高,東南低。 1948年,張家口第二次解放時,在橋西區大境門外正溝一帶,殲滅國民黨軍隊54000人,拉開了“平津戰役”的序幕。 五年來,全區共實施重大項百88項,累計完成投資133.2億元,為“十五”期間投資的8.3倍。

權威介紹:橋西大地,人文薈萃。長城古堡,雄偉壯麗。山環水繞,一派神奇。張家口市橋西區位於市區西北部,是張家口市轄中心區之一,是張家口市區的發祥地,因位於清水河西岸,故名橋西區。橋西區地理坐標為北緯40º50′左右,東經114º45′左右,格林威治時間東八區,面積101.32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14.25平方千米。橋西區總人口210925人,其中農業人口8745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5‰。中共橋西區委員會、橋西區人民政府駐西壩崗路73號。橋西區轄7個街道辦事處,即大境門街道辦事處、明德北街街道辦事處、明德南街街道辦事處、新華街街道辦事處、堡子里街道辦事處、南營坊街道辦事處、工人新村街道辦事處,共有38個社區居委會;轄1個鎮,即東窯子鎮,共有19個行政村。橋西區東與橋東區隔河相望,南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相依,西與萬全縣接手,北與張北縣毗連,東北與崇禮縣相鄰。橋西區處於自然地理的中心區域,是張家口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張家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是張家口的首善之區。 橋西區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有利於冰雪運動;夏季清涼,是避暑勝地;秋季天高雲淡,千里清風。橋西區年平均氣溫7.6ºC,一月份平均氣溫-13.2ºC,七月份平均氣溫22ºC。橋西區年平均降雨量為416.4毫米,全年日照總數平均為2863.3小時,平均日照率為65.51%。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800兆焦∕平方米。橋西區受大陸性季風影響,全年多西北風,夏季海洋性氣流進入,多東南風。 橋西區屬燕山山脈大馬群山西部余脈翠屏山侵蝕低山地帶,處在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過渡帶中段野狐嶺南坡漢淖壩以南。橋西區以北的河流屬內流河,均向北流;以南的河流屬外流河,均向南流。橋西區是區域內地理分界線和交通要衝,大境門外山高谷深,峰巒疊嶂,形成自然關隘。明長城從橋西區城區北部蜿蜒而過,形成“市在城下,城在市中”的城區格局。橋西區是典型的中國地形的縮影,即:西北高,東南低。南部最低海拔730米,北部西太平山最高點海拔1032米,西部賜兒山最高峰海拔1008.8米,西南部八角台山最高峰1020.3米,大境門廣場海拔800米。橋西區交通便利,京張鐵路、京張高速、宣大高速、丹拉高速、張石高速近在咫尺, 110 國道、 207 國道穿境而過,市內的西環快速路、西壩崗路、明德北路、祭風台街、西苑路、古宏大街等城市道路形成了完備的交通體系,無論是去機場、火車站、汽車站均十分方便快捷。橋西區5000年以前便有人類在這裡生息。東灣子、石匠窯子、安家溝、南天門一帶出土的石斧、石鏟、石杵以及大量陶片證明,橋西區的歷史久遠。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橋西區成為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交融的重要場所。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修築張家口堡,隆慶五年(1571)在今大境門外正溝、西溝一帶開闢茶馬互市,萬曆四十一年(1613)修築來遠堡,鞏固擴大了茶馬互市。清順治元年(1644),正式修築了大境門,橋西區成為“內外一統”的交通樞紐和“張庫大道”(張家口—烏蘭巴托)的起點,橋西區創造了從明代後期延續到民國初期300多年的經濟奇蹟,溝通了中蒙、中俄的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遂以“GALAGAN”(張家口橋西區大境門)聞名於世。在張庫大道貿易平穩時期,每年的貿易額都在億兩白銀以上,最好的年份可達1.5億兩白銀。由於張家口的銀兩成色好,流通量大,信譽度高,被當時的金融界稱為“口平銀”,成為衡量其他銀兩的標準。近代史上,橋西區還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的重要場所。李大釗、何孟雄、多松年、王仲一、樂天宇、賈榮等共產黨員,在橋西區播下了最早的革命火種。20世紀20年代中期,在今橋西區東灣子建立了農民協會,並在橋西區孤石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在察哈爾農村的第一個黨支部。1945年,八路軍從日本侵略軍手中奪回張家口,從橋西區大境門進入市區。1948年,張家口第二次解放時,在橋西區大境門外正溝一帶,殲滅國民黨軍隊54000人,拉開了“平津戰役”的序幕。“平津戰役”也因此被史學家稱為“平津張”戰役。橋西區的大境門是走向天安門的勝利之門。 解放以後,橋西區的各項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橋西區更是日新月異,歷屆領導殫精竭慮,謀劃發展,尤其是“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從容應對複雜而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負重拼搏,開拓進取,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帶領橋西步入加速發展、趕超跨越的新時期,全區呈現出區域經濟強勁厚實,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10年底,橋西區生產總值實現47.37億元,是“十五”末的3.6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6億元,是“十五”末的3.8倍。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2億元,是“十五”末的3.9倍。全部財政收入完成5.66億元,是“十五”末的3.4倍。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18億元,首次突破億元,是“十五”末的5.7倍。財政收入總量在各縣區排位第7,增速由2005年的全市第10位上升到第5位,實現了財政收入總量和增幅的歷史性突破。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三次產業比重為0.6:21.5:77.9。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6.4%。城鎮面貌發生巨大變化 五年來,累計投資180億元,圓滿完成了道路建設、集中供暖、市容市貌集中整治、增綠添彩等10大類221項城建重點項目。拓寬改造了古宏大街等12條主次幹道,對86條小街巷進行了整修,形成了“五縱七橫”的路網框架;改造了12箇舊小區,新建小區23個,完成1270套廉租房建設,10萬人喜遷新居。 重點產業明顯提速 五年來,在商貿業上,圍繞“大集聚、大體量、大品牌、大服務”的發展理念,先後實施了金鼎國貿、尚峰國際、百盛街、凱博風尚、鼎盛地下商業城等五大商業項目,突出打造了西壩崗餐飲一條街、新華街土特產商貿一條街、明德路精品購物一條街、清水河觀景商務一條街、大境門仿古步行一條街、西苑北路批發市場一條街等六條特色街區;新建、升級、改造了弘鼎大廈、環球大廈、M9城市連鎖酒店、國際花園等酒店,使我區3星級以上的酒店達到了1 0家,初步構建起了“一區六街十酒店”的商貿產業新格局。在文化旅遊業上,著眼於保護和開發利用橋西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把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橋西的後續產業來打造。累計投資近7億元,建成了大境門、西太平山、賜兒山(雲泉禪寺)、安家溝、張家口堡5大景區,50多個景點。安家溝和大境門—西太平山兩個景區先後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大境門——西太平山和安家溝兩個國家4A級景區為龍頭帶動,以張庫國際古商道為支撐,西連水母宮,南承雲泉禪寺、張家口堡和來遠堡的旅遊產業發展格局。在工業上,積極推進企業向園區集中,先後有大唐機械等1 7家工業企業入駐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並投產運營。改革開放深入推進 五年來,全區68家國有企業基本完成改制任務,全區3 3個企業完成了升級改組,55 9名內退人員和22 5 6名退休人員全部納入商務局託管中心管理。五年來,全區共實施重大項百88項,累計完成投資133.2億元,為“十五”期間投資的8.3倍。累計引進外資2956萬美元,是“十五”期間的11.2倍;引進區外資金49億元,是“十五”期間的4.6倍。城鄉統籌明顯加快 近兩年來,完成了瓦盆窯、南茶坊兩個城中村的改造工作,下大力抓好5萬平方米的石匠窯村省級新民居建設任務,使950多戶農民告別了低矮簡陋的平房,住進了現代化的高樓。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鞏固教育大區,著眼於教育大區向教育強區轉變,下大力整合教育資源,累計投入4.5 6億元,實施了第九中學擴模工程,對第十五中學、第十六中學進行了合併,新建了十六中學教學樓,對第十九中學進行整體搬遷擴建,實施了大境門國小搬遷和雙語幼稚園的改擴建工程,推進了全區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中考成績連續2 0年蟬聯全市第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先後完成了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1 3個農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全力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3%以下。進一步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在全市率先推行了農村新型養老保險,使全區的農村老年人實現了“老有所養”;在城市社區推行了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0%以上,有效地遏制了城市居民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進一步加強城鄉低保動態管理,全區享保人數達19781人,實現了應保盡保。組織上報了國家、省各類儲備科技計畫項目1 2項,提高了全區的科技創新能力。切實加強信訪穩定工作,新建了1 000平米的聯合接訪中心,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信訪工作長效機制,信訪維穩工作實現了後進變先進;不斷加大“平安橋西”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廣人民民眾的幸福度、滿意度和安全感、自豪感明顯提升。近年來,我區先後榮獲全國文物工作先進區、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單位等幾十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金區呈現出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