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北京夢狐服飾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士軍,一位紡織行業的領軍人物,他前瞻性地把握住了未來紡織市場的命脈,在全國率先著手研製開發出新型的環保健康紡織面料——竹纖維,引起了紡織行業的一次革命。就連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都無不讚揚地稱張士軍為“中國竹纖維服飾第一人”。
創業經歷
回顧張士軍這二十多年來的商海沉浮,就仿佛一卷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飽含著他創業的艱辛、創新的勇氣、對事業孜孜不倦的探索,以及對竹文化難以割捨的熱愛。
“五年一變”的曲折創業
回溯到二十多年前,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張士軍是河北省寧晉縣糧棉油供銷公司的一名內燃機司機。當時中國的改革開放才剛起步,河北作為華北地區的一個大省,如同中國的大部分內陸城市一樣,依然處在政府對國內市場統一調撥和統一規劃的計畫經濟時代,米麵油布和日常生活用品都需要憑票供應。就以老百姓穿著的服裝為例,不外乎就是黃、藍、白、黑幾種顏色,花色和款式也都近乎雷同。對於那段日子,張士軍可謂是深有感觸。
由於寧晉縣糧棉油公司辦有貿易站,時常與廣州有貨物貿易往來,為了提高職工家屬的生活水平,1980年張士軍租用了糧棉油公司的空餘廠房,購買了一批服裝加工設備,組織糧棉油公司的部分家屬成立了一個小型的服裝加工廠。張士軍帶領這些人從廣州購進新穎面料,依照國外雜誌上的樣式設計加工成服裝。由於他們生產的服裝顏色好、款式新,從第一批開始便得到寧晉縣大型商店的歡迎,銷路一直很好,逐漸占領了省會最大的百貨商場。幾年下來服裝加工廠積累起了一定資本,頗具了一些規模,不但增加了職工家屬的收入,服裝廠良好的效益也引起了寧晉縣政府的重視。
1985年,張士軍在原有廠房、設備和人員的基礎上,創建了河北迎星閣服裝公司,專門從事各類服裝的加工和銷售工作。為了使公司得到進一步發展,1986張士軍辦理了停薪留職,專心經營起了迎星閣服裝公司。當時“迎星閣”正在加工生產一批狐皮大衣,張士軍便將迎星閣生產的服裝命名為“夢狐”品牌。一是取“狐”之高檔珍貴;二是“狐”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生靈,取其天然、環保的含義;另外,“夢狐”的“夢”字也引人遐想,耐人回味。
當時河北省的面料行業才剛剛起步,迎星閣服裝公司作為河北寧晉縣第一家服裝加工企業,其生產加工的服裝輻射到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並帶動了寧晉的服裝行業,對寧晉乃至河北省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張士軍被選為寧晉縣工商聯協會常委,迎星閣公司還被評為河北省“百強企業”之一。面對隨之而來的種種榮譽,張士軍更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責任。1989年夢狐品牌正式走出河北,進軍北京市場。
凡事都有其特定的發展規律,迎星閣服裝公司的發展始終遵循著“五年一變”的規律。張士軍總能及時地洞察市場走向,與時俱進地調整公司發展戰略。
1990年,國家允許私營企業購買國有土地的政策剛剛下發,張士軍的迎星閣服裝公司就率先購買了河北寧晉縣的一塊土地,成為河北省私企購買國有土地的第一例。張士軍在這塊蓋起了六層樓,使用面積達3000平方米,迎星閣服裝公司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廠房。
1995年,迎星閣發展成為兩個分公司,夢狐科技研究中心和河北迎星閣服裝公司,專門從事面料的研發和生產。
2000年,香港“金狐狸”品牌看準了迎星閣“夢狐”的品牌價值、對華北市場的高占有率以及良好的信譽,打算以2000萬元收購“夢狐”。面對剛剛起步的河北服裝行業以及跟隨自己多年的老職工,張士軍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責任。他婉言謝絕了“金狐狸”的收購,當“金狐狸”的老總問他這么做的原因時,他只是簡單的反問:“如果是你的孩子你賣不賣?”金狐狸老總無言以對。
新千年的到來讓張士軍看到了事業的新契機,中國為加入世貿而作的艱苦努力讓他感到,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深入,走出廠門便是國門的局面已經形成,將產品定位於國際市場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張士軍作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抉擇:將迎星閣服裝公司從河北舉家遷往首都北京!公司投入6000萬,在經過多方籌劃之後,2001年7月12日,也就是北京申奧成功的燦爛時刻,新公司廠房正式在北京大興區“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破土動工,占地39997平方米,並被正式命名為“北京夢狐服飾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除了夢狐本部外,還擁有夢狐宇通研究中心和河北迎星閣服裝公司兩個下屬企業。之所以選擇申奧成功這一歷史時刻,張士軍有他特別的用意。新的夢狐公司已經不滿足於以往的服裝經銷工作,它的經營理念被定位在了為奧運服務的“珍愛生命,回歸自然”上。也就是說,夢狐公司的工作方向已經轉變成開創環保產品和引導綠色消費。張士軍要求夢狐公司無論是廠房的建設、機器設備的購買以及人才的選用和儲備上都要與國際接軌:廠房被設計成密閉的兩層樓結構,密封的窗戶既可以方便車間採光,又保持了室內的恆溫和節能;總量1000台的設備全部從著名的日本兄弟公司和義大利南齊公司進口;夢狐公司還制定了一整套招賢納士的人才發展計畫。至此,夢狐公司終於成為集設計開發、生產、行銷、對外貿易於一體的綜合中型科技服裝企業。張士軍下定決心要把夢狐帶入一個國際化的新領域。
誕生、完善、突破——竹纖維研發的不尋常之路
在一次江南之行中,張士軍來到了有“中國竹鄉”之稱的四川宜賓。那一望無際的竹海美景給了張士軍難以磨滅的印象。他聆聽著竹海靜謐的回聲,呼吸著雨後竹林的清新空氣,當微風輕輕吹拂起片片竹葉時,“沙沙”的聲響更讓他聯想到了文人雅士的悠然詩篇:“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人不可醫”。竹之美、竹之韻、竹之節,竹的一切都讓張士軍深深地著迷。
回到北京後,張士軍回味著竹鄉景色,忽然突發奇想,要是能把“竹子”穿在身上該有多好啊!當時有一種名叫“天絲”的紡織材料,因為發現它可以改善其它紡織材料的性能,紡織廠都相繼生產含有這種成分的棉、麻、絲織品投放市場,得到了市場的肯定。而天絲的主要原料是植物內活細胞的一種纖維素,從樹木木漿中提取,通過加工而製成的。張士軍想,既然木材可以製成紙張,竹子也可以加工成紙張,說明竹子與木材的內部結構有相似之處。
那么竹子是否也可以像“天絲”一樣,被如法炮製地製成竹纖維呢?張士軍利用業餘時間翻閱大量資料,了解到竹子密集的紋路呈直線型,單位細胞細、韌性及耐磨性都很強,並有獨特的回彈性,縱向和橫向強度也較強;竹分子的橫截面還布滿了大大小小橢圓形的孔隙,可以在瞬間吸收並蒸發大量的水分;另外竹子具有很強的抑菌抗菌性能。通過了解竹子的這些性能,張士軍以他從事紡織行業的經驗認為竹子完全可以提煉出竹纖維,加工成紡織原料,成為繼棉、麻、毛、絲四大天然纖維之後的第五大天然紡織元素。他與多家科研機構進行聯繫,說明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權威機構的幫助,但是這種近似天方夜譚的想法受到不少同行的冷嘲熱諷,得到的只有拒絕。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張士軍將“竹纖維”進行到底的決心。他逐步退出了已經日趨飽和的“彩棉”市場,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竹纖維”的研製中。他聘請科研人員自行研究,開始了他探尋“竹纖維”的不尋常之旅。
理想與現實間的距離永遠是那么的遙遠,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氣。張士軍與科研人員同吃同住在實驗室,他們往往為了一個小小的細節問題而連續幾宿不眠不休。他們進竹林,訪農戶,查資料,拜老師,分別選取不同質地的竹子進行竹纖維含量對比,又在不同的樣品中尋求最佳纖維組成,了解它的物理、化學變化。經過反反覆覆的實驗比較,最終確定“慈竹”作為提煉竹纖維的不二選擇。然而到了生產線上卻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竹纖維不服其他纖維生產線的“水土”。張士軍與科研人員“咬定青山不放鬆”,經過不懈的努力,克服了11個關鍵問題,這種全新的綠色生態紡織材料終於在2000年9月產出了第一批1.67dtex*38mm的短纖維,張士軍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竹纖維誕生後,可紡性又是一個難關,張士軍與科研人員嚴格按科學程式一絲不苟的試紡。試紡是多方位的,從純紡到混紡,從氣流紡到環淀紡,從低支紗到高支紗,從本色紗到漂白紗,又從本色布到漂白布,從平紋到斜紡,提花、鏤花,凡是能做到的都做到了。但是竹纖維易碎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近一步的研究試驗發現由於竹子的特殊物理性能,需要特定的環境才能紡制,即溫度在20℃-30℃,濕度大。功夫不負有心人,改變了生產環境,2001年張士軍成功地推出了“竹纖維”第一代產品,包括純竹、竹棉、竹麻、竹真絲、竹天絲、竹羊絨等各種混紡的梭織、針織、色織服裝面料,並於同年申請了國家專利,成為中國“竹纖維”服飾第一人。
為了擴大影響力,更好地將竹纖維產品推向市場,張士軍在王府井金街舉行了竹纖維新品推介會,引起了媒體及消費者的廣泛關注,打響了面世第一炮。隨著產品的大量投放市場,存在的問題也隨之暴露。由於竹纖維的強度不及木纖維和棉纖維,縮水問題成為攻克的難關。不能水洗,只能幹洗,嚴重的制約了竹纖維產品的推廣和套用。面對問題張士軍沒有默然對待,他帶領科研人員再次投入到了枯燥乏味地研究之中。
2003年3月張士軍帶著他的竹纖維第二代產品參加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會上,張士軍的竹纖維產品受到了中國紡織服裝協會會長杜鈺洲的特別關注,杜會長親自來到展位詢問產品特性。同時與會人員對其產品也是興趣濃厚,當場簽下上百份訂單。
這極大的激發了張士軍的熱情,回到工廠,為了按時供貨,他抓緊生產。就在此時,SARS疫情肆虐全國,供貨中斷,產品大量積壓。看著庫房堆滿的產品張士軍沒有心灰意冷,他相信陰雲終要散,相信政府有能力打好這場攻堅戰。“我能做些什麼呢?”當時,消毒液、預防中藥、口罩成為那一特定時期供不應求的商品,張士軍發揮自己的產業優勢,主動向當地政府提出加工口罩的請求。“非典”期間,張士軍的工廠24小時連續作業,趕製口罩200萬隻,全力支持了抗擊“非典”工作。就如同他所鍾愛的竹一樣,張士軍在國難當頭的時刻發揮出了他作為一名企業家的高尚品格。
2004年張士軍繼續投入大量資金深入研究竹纖維的產業化,並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竹纖維”被列入了北京市火炬計畫項目,獲得了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頒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認證證書。
為進一步彌補竹纖維的不足,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經過兩年的潛心研究,夢狐公司終於在2005年成功地推出了國內首家完全克服了竹纖維縮水大、色澤差、易褶皺等缺陷第三代竹纖維產品。第三代竹纖維的成功問世標誌著一個新紡織時代的到來,竹纖維面料更被業內專家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健康面料”。
張士軍又一次成功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多少次從頭再來、多少辛酸化作喜悅的淚水潤濕眼底,政府的扶植與引導、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朋友的幫助與鼓勵給了張士軍無限的力量,加快了他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正像他本人說的“我已經顧不上得病,顧不上長歲數了。”一種對社會的責任、對職工的責任、對合作夥伴的責任促使他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前進。
回顧張士軍的這二十年,從河北寧冀到首都北京、從一名普通的職工到全國著名的企業家,從銷售服裝面料、開發彩棉到竹纖維產品的面世,張士軍與他的“夢狐”一同並肩成長著。“未出土時便有節,及凌雲處更虛心”,張士軍始終把這句話作為他人生的座右銘。我們期待著夢狐的竹纖維能有一片廣闊的市場前景,也期待著張士軍能繼續帶給人們更多的驚喜,用他的智慧和財富更好的造福於消費者、奉獻於社會。
影響
10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採訪了開發中國竹纖維服裝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就是張士軍。那時候,竹纖維服裝如同實驗室里的實驗品,人們總是懷著將信將疑的態度看待這個新鮮的纖維服裝。
如今,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棉質類、化纖類服裝,當此類衣物占據了大部分服裝市場的時候,更輕便、透氣性更好的材料——竹纖維服裝,已經悄然進入了服裝、床品等各大紡織類市場。
“早在10年前,夢狐開始致力於研發竹纖維服裝和紡織品,當時這樣的想法可以說是很超前。這樣的創新型科研企業在當時的中國背景下很難立足,在夢狐的不懈努力下,竹纖維製品終於在中國紡織領域占得了一席之地,成為了國家大力扶植的民族自主研發企業,夢狐竹纖維服飾也在今年登入了世博會的殿堂,有幸成為代表中國民族形象的企業。”
世博效應
竹纖維成功的研發,表明了夢狐在技術上已經逐步走向成熟,此後,夢狐開始著重於發展服裝類、床品類產品的市場推廣,幾年間在全國發展了400多家代理商。
而今年,登入世博會則成為了其擴大知名度與影響力的最佳契機。
“世博期間,夢狐積極在民族工藝品展廳內開展各類活動,如產品展銷、設計徵稿等活動。”世博展會中,夢狐的男女裝、童裝以及床上用品一一亮相,其良好的透氣性、舒適度得到了一致好評。特別是一些紡織領域的專業人士對夢狐的展銷產品賦予了極高的關注度,並紛紛表示願意與夢狐公司建立合作關係。
“世博會中,我們的產品主要展示在中國館民族展廳中,展品有男裝、女裝、童裝、床上用品以及內衣。男裝是業內外參展人士公認好評的一個系列,而童裝和床品,還有內衣產品是最受代理商和消費者青睞的,竹纖維對皮膚的貼合性與透氣性比一般纖維都要出眾。”
竹纖維日益成為紡織領域的熱門話題,夢狐的影響力也快速攀升,10年的堅持與執著,加上張士軍的努力,一切都為日後的市場行銷鋪墊了良好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