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軍

滇軍

滇軍,為民國期間以蔡鍔、唐繼堯、龍雲、盧漢等為主要將領的雲南部隊的統稱, 由雲南地方實力派組建、指揮和武裝的一支相對獨立的軍隊。 滇軍前身是雲南新軍,即建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陸軍19鎮。辛亥革命後,唐繼堯利用先後任貴州都督、雲南都督的機會,逐步控制和統一了全部滇軍。民國四年(1915年),滇軍又稱“雲南護國軍”。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6日,滇系內部發生政變,雲南四鎮守使倒唐,龍雲成為滇系軍閥首領。 1949年12月9日,盧漢通電全國宣布雲南起義,滇軍消亡。 滇軍長期統治雲南,不斷向四川、貴州、廣西等地擴張,曾稱霸西南數省。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抗日戰爭、雲南解放中均作出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政治、軍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清末滇軍

光緒元年(1875年),雲南巡撫岑毓英奏準,抽調綠營馬、步、守兵,設立練軍。

光緒二年(1876年),因補充楚軍和糧餉不濟,將雲南練軍7300名,裁減為4500名,編為12個營 (每營375名 )。

光緒九年(1883年),滇軍擴充至14個營,約5250名。練軍成為滇軍主力,並在中法戰爭中得到較快發展。

光緒十年(1884年),岑毓英統率進入越南的雲南清軍已達25個營,11800餘人 。中法戰爭結束前,滇軍營數已達131個營(每營300人計,約49000人) 並已開始大量裝備新式洋槍洋炮。

光緒十一年(1885年),滇軍回國後,岑毓英將戰時各兵種分別汰留,挑選精壯補還綠營舊制,守兵留防汛地,抽出馬、步、戰兵,分派大員統帶,擇要駐防訓練。並在戰兵內抽出7500名,編成綏遠、懷遠、安邊、忠字、義字5號防軍,以越南為主要戰備方向,撥歸開化、臨元兩鎮節制。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光緒十六年(1890年),雲貴總督王文韶、雲南巡撫譚鈞培奏準,挑練戰兵改為防軍、士勇,編成綏靖、建威、騰永、鎮東、鎮北、開升、臨平、普定、順義9個號,每號各轄防軍5個營、士勇3個營,共有戰兵18900名。

光緒三十年(1904年),雲貴總督丁振鐸奏準,將防軍、士勇一律改為巡防隊,編成南防(紅河方向 )、開廣邊防、普防 (普洱、思茅方向 )、江防 (永善、鹽井、巧家方向 )、西防(滇西方向)、鐵路等6個號巡防隊。南防、西防作為戰備重點,地接法英,各編10個營;開廣邊防、普防、江防、鐵路各編5個營,總計40個營,總兵力1.4萬名。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計畫在全國編練新軍三十六鎮 ,計畫五年內編練兩鎮。同年,錫良繼任雲貴總督,著手編練新軍、訂購軍械、充實軍官。由德國購入極新式軍火,共值八百餘萬兩。8月,創辦雲南陸軍講武堂。

重九起義示意圖 重九起義示意圖

宣統元年(1909年),滇軍對兵力部署做出調整,南防仍為10個營,西防增為11個營,普防減為3個營,江防仍為5個營,開廣邊防增至19個營,鐵路巡防隊11個營,共59個營,官兵17721名。 雲南總督錫良重辦雲南陸軍講武堂,延聘李根源、李烈鈞、方聲濤、趙康時、沈汪度、唐繼堯、張開儒、庚恩暘等一批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生擔任教官,李根源任講武堂總辦。

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初九重陽節(新曆10月30日),革命黨人發動了起義(重九起義),次日上午攻占了督署,中午控制了昆明全城。雲南其他地方也先後發動起義,雲南全省很快被革命黨人控制。11月3日,雲南軍政府成立,舉蔡鍔為都督,李根源為軍政部長兼參議院長。

民國時期

•援川入黔進藏

民國時期滇軍作戰示意圖 民國時期滇軍作戰示意圖

宣統三年(1911年)11月,軍政府組建1個師,軍務部總長韓建鋒任師長,劉存厚為總參,並配屬炮兵2箇中隊,以北伐名義進入四川,滇軍控制了自貢地區。滇軍入川後,四川當局一再要求滇軍北伐,離開四川。蔡鍔於3月5日下達回師命令。

民國元年(1912年)1月27日,蔡鍔任命唐繼堯為司令 ,率滇軍三千入黔北伐,唐繼堯在率軍抵達貴陽後,即分頭占領各高地和各要害地區,並聯合黔軍劉顯世、胡錦崇所部於3月3日向貴州軍政府發動了突然襲擊,僅一日之戰就完全控制了貴陽局勢。隨後改組軍政府,唐繼堯任貴州都督 。

民國元年(1912年),西藏達賴喇嘛利用中央政府更迭之際,在英、印當局支持下,發動叛亂,圍攻拉薩、日喀則、江孜的川軍。蔡鍔委任參謀廳總長殷承琳為西征軍司令官,率援藏滇軍於8月19日抵麗江,然後分左、右2個縱隊向西藏進軍。滇軍兩戰皆捷,10月底,三路滇軍直抵瓷水。滇軍進占琵水關,滇川邊境穩定。入藏滇軍於12月10日撤回昆明。

•護國戰爭

民國二年(1913年)10月,蔡鍔調往北京,雲南都督一職,蔡鍔力薦唐繼堯繼任,獲得袁世凱批准。11月,唐繼堯率部回滇任都督,掌握了雲南軍政大權,控制了全部滇軍。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25日,唐繼堯等聯名發出二次通電,宣布雲南即日起獨立,護國戰爭爆發。雲南宣布護國起義後,決定蔡鍔、羅佩金率第1軍入川;李烈鈞、何國鈞、陳珧率第2軍直趨南寧,爾後分師進擊湘粵;唐繼堯率第3軍東出貴州取武漢;李友勛率偏師經會理、寧遠,進取成都。進軍福建、浙江的軍隊取守勢;進攻陝西、甘肅的部隊相機威脅袁軍右側,然後主力從武漢向北推進。

1.入川之戰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10日至12日,護國軍第1軍第1梯團長劉雲峰率鄧泰中、楊蓁2個支隊為由昆明出發,趙又新、顧品珍兩梯團為中路,於次年1月14日由昆明出發,董鴻勛率主力第3支隊於1月10日先行,經畢節、永寧取瀘州。第4梯團長戴戡為右路軍,次年2月2日由貴陽出發,經松坎,攻占綦江,向重慶方向前進。

民國五年(1916年)1月16日,蔡鍔所部劉雲峰梯團抵達滇川接壤之新場。17日,向川南鎮守使伍祥禎部發起進攻。次日,占領四川高縣西北之橫江。19日,向敘府西南之安邊進攻。21日占領敘府。袁軍分四路反攻敘府,均被擊退。27日,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宣布貴州獨立,並派出兩路黔軍協同雲南護國軍作戰。

2.滇桂邊境之戰

民國五年(1916年)2月20日,李烈鈞部由昆明向廣西開進。3月初,在滇桂邊境之廣南、富寧地區與龍覲光部展開激戰。第2軍張開儒梯團於富寧東面之皈朝地區擊退龍軍第1路司令李文富部多次進攻,雙方成僵持狀態。第2軍方聲濤梯團與龍軍第2路司令黃恩錫部在廣南地區激戰數日,將黃部擊退。15日,寧武將軍陸榮廷通電宣布廣西獨立。雲南護國軍趁勢向龍軍發動反攻。與此同時,由雲南前出廣西截擊龍軍的第3軍趙鍾奇梯團進抵西隆,與方聲濤梯團夾擊黃恩錫部。黃部戰敗,殘部向滇南逃竄。由第3軍一部改編的挺進軍黃毓成部,此時亦由雲南經貴州興義進抵廣西百色,協同桂軍包圍龍覲光指揮部,並將其全部繳械。李文富率眾投降。竄至滇南的龍軍第3路龍體乾土匪武裝和黃恩錫殘部,遭第3軍劉祖武等部阻擊,部分被殲,部分逃離滇境。

3.劉羅之戰

民國初年滇軍軍官合影 民國初年滇軍軍官合影

民國五年(1916年)5月8日,西南護國各省在廣東肇慶組織護國軍務院,推舉唐繼堯為軍務院撫軍長,滇軍憑藉護國戰爭,將勢力擴展到了四川。袁世凱病死、護國戰爭結束後,以唐繼堯為首的滇系軍閥也正式形成。8月底,蔡鍔離川東渡日本治療。蔡鍔離川前,保舉入川滇軍總參謀長羅佩金暫署四川督軍,羅佩金盡力搜刮四川的財富,掠奪鹽稅,強令四川負擔入川滇、黔軍的軍餉,由此,與四川軍民矛盾日深。羅佩金又奉行“強滇弱川”政策,擴充入川滇軍,壓制川軍。

民國五年(1916年)冬,羅佩金召開編遣會議,裁減川軍,激起川軍五師長聯名通電控訴。民國六年(1917年)3月,羅佩金又以武力解散川軍第4師,第2師師長劉存厚乘機聯絡川軍各部共謀驅羅。民國六年(1917年)4月18日,劉存厚率部圍攻駐成都皇城之羅佩金部,劉羅之戰爆發。由於滇軍增援部隊趙又新部在資陽、內江地區遭到川軍第2師的阻擊,羅佩金孤立無援,被迫交出督印,於4月24日率部從成都退往簡陽、自貢等地。滇黔聯軍在與川軍作戰中連連失利,退入川南,四川脫離了滇系軍閥的控制。

•護法靖國戰爭

滇軍 滇軍

護國戰爭結束後,唐繼堯仍企圖控制川、黔兩省,進而問鼎據中原。民國六年(1917年)8月25日至9月1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會非常會議,通過了《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進入了“護法時期”。唐繼堯拒就元帥之職,把滇軍改為“靖國軍”,擴編為8個軍,將其中4個軍開赴四川討伐劉存厚。

滇軍在四川戰敗,北洋軍攻占重慶。顧品珍率滇軍第1軍及耿金錫、李友勛2個旅攻克重慶,北洋軍退出四川。12月4日,滇黔聯軍進入重慶,向川南進擊,於12月14日占領瀘州。12月21日,川軍熊克武、但懋辛、石青陽等通電加入靖國聯軍,推舉熊克武為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並推舉唐繼堯為滇川黔靖國聯軍總司令。

民國七年(1918年)1月9日,熊克武召集川、滇、黔靖國各軍將領在重慶開會,決定兵分三路,直取成都。2月20日,三省聯軍攻入成都,劉存厚等部退往陝南漢中地區。至此,唐繼堯以奪取和控制四川為目標的靖國戰爭基本結束。唐繼堯為了牢固地控制四川,並進一步向陝西、湖北擴張,便以商討北伐為名,決定於9月在重慶召開川、滇、黔、鄂、豫五省聯軍會議,並就任“五省聯軍總司令”職。

1.靖川之戰

唐繼堯及滇黔軍對四川的侵入和壓迫,激起了川軍將領的普遍不滿和反對。熊克武、劉存厚等聯合決定以武力驅逐滇黔軍,發動靖川之戰。

民國九年(1920年)8月6日,劉存厚在漢中組織靖川軍,自任總司令,委任田頌堯為第1路司令,唐廷牧為第2路司令,張印本為第3路司令。熊克武部亦進行了整編,委任但懋辛為第2軍軍長,劉湘為第2軍軍長,劉成勛為第3軍軍長。熊、劉共推劉湘為前敵總指揮,兩軍分道出發,夾擊成都。川軍各部,亦相機通電回響。9月8日,川軍攻入成都,接著,川軍與滇軍趙又新、顧品珍部在成都近郊及龍泉山展開會戰。9月21日,滇軍戰敗。10月3日,川軍咬住潰敗的滇軍趙又新部,將其圍困於瀘州,擊斃軍長趙又新,顧品珍率軍回滇。靖川之戰,滇黔軍完全退出川境。

2.駐粵滇軍的分裂

民國五年(1916年),進占廣東的雲南護國第二軍改編為駐粵滇軍。滇軍以將領張開儒、方聲濤為首駐紮廣東,分別被唐繼堯編為滇軍第3師、第4師。

民國六年(1917年)春夏間,段祺瑞以武力威逼國會、驅逐總統,孫中山發出護法號召。駐粵滇軍將領張開儒於6月11日及時發表通電,指出:“欲保障共和,必先保障國會”,要求西南各省“速興義師,大張天討,以全力擁護國會” ,駐粵滇軍支持護法運動的態度與滇系首領唐繼堯的態度發生衝突。唐以雲南督軍身份,下令免去張的滇軍第三師師長職務。這一做法激起了駐粵滇軍內部的分化,駐粵滇軍中的革命民主派反對撤換張開儒,要求唐繼堯“收回成命” 。桂系和政學系用突襲方式強行剝奪張的兵權,逮捕張開儒,槍殺崔文藻,派兵洗劫軍政府陸軍部機關。

民國九年(1920年)2月10日,唐繼堯正式下令免去李根源的軍長之職時,李根源拉攏部分滇軍軍官、依靠桂系莫榮新的武力保護,抗拒新任滇軍總司令李烈鈞接任。桂系岑春煊、莫榮新以軍政府主席和粵督名義,命李根源繼續統率滇軍,結果導致駐粵滇軍內部分化出來的兩派發生了激戰,互相火拚。此後,駐粵滇軍正式分裂為對立的2個部分。李烈鈞、朱培德等人率領擁唐滇軍戰後退入湘南,該部約占駐粵滇軍的五分之三。擁護李根源的滇軍約占五分之二,在桂系的卵翼下改編為“海疆軍”,後被回響孫中山護法號召的陳炯明粵軍消滅 。

民國十年(1921年),駐川滇軍被川軍打敗撤離四川後,2月6日發生了駐川滇軍第1軍軍長顧品珍一舉驅逐唐繼堯下台的事變,事變後滇軍分裂為擁顧派和擁唐派。

民國十一年(1922年)3月,唐繼堯糾集力量二次返滇成功,唐繼堯將所部滇軍擴編為“建國軍”,自任川、滇、黔、鄂、豫、陝七省“建國聯軍總司令”。顧品珍死,顧軍瓦解,大部東退曲靖、盤縣轉入廣西;一部分西退楚雄,轉入四川。西退楚雄的有:整編第2旅旅長金漢鼎、警備司令唐淮源、警察廳長朱德、前四川督軍羅佩金、第1梯團長劉雲峰、護國第2軍參謀長何國鈞、旅長項銑和劉介眉、張鑒桂、張子貞、祝鴻基等人。後羅佩金和何國鈞在途中被殺,所部星散。朱德赴歐學習,金漢鼎輾轉到駐粵滇軍處。向東撤退的顧軍殘部約萬餘人,包括楊希閔、楊如軒、楊池生、范石生、蔣光亮等5個旅,在張開儒的帶領下,回響孫中山“護法討逆”的號召向廣東進發,後因傾向革命的張開儒被剝奪兵權,被稱為“第二次駐粵滇軍”。 民國十四年(1925年),朱培德接受被東征軍擊潰的楊希閔部,編為建國軍,共8個團,7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朱培德任軍長。

3.重新控制貴州

唐繼堯重掌雲南軍政大權後,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8月1日頒發了《雲南省政府暫行組織大綱》,改組省政府,自任省長,並開始新的軍事擴張。

民國十二年(1923年)1月,唐繼堯、劉顯世組成滇黔聯軍。唐自任總司令,劉為副司令。2月中旬,唐以護送副帥回黔為名,進攻貴州。3月,唐繼堯以其兄唐繼虞為東南宣撫使兼滇貴聯軍前敵總指揮,率軍進入貴州。唐繼堯、劉顯世聯名委任唐繼虞為貴州軍事善後督辦,劉顯世恢復貴州省省長職。唐繼虞將貴州分為五區、十餘分區,設定衛戍司令。民國十三年(1924年),唐繼堯決定乘第二次直奉戰爭、吳佩孚下台之機向外擴張,於10月份與袁祖銘進行和平交接貴州的談判。到12月間,雙方達成了《滇黔和解協定》,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5日,唐繼堯通電黔境滇軍全部開拔,黔政概歸黔人自理。

4.四鎮守使聯合倒唐

唐繼堯二次回滇後,對手握兵權的非親信將領嚴加防範,民國十四年(1925年),龍雲、胡若愚、唐繼虞、張汝冀參加唐氏發動的滇桂戰爭,戰敗而歸後,唐以整編部隊為名,削減胡若愚等人的隊伍。內部財源、武器分配不公,激化了唐與龍、胡等人之間的矛盾。

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6日,龍、胡、張、李選廷等四鎮守使聯合發起了倒唐運動,迫使唐交出了政權,解散“民治黨”(“二·六”政變)。

•滇軍內戰

從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開始,龍、胡、張三軍進行了近三年的混戰廝殺,唐繼虞率領的唐氏餘部也趁機攻打倒唐派,企圖恢復唐氏統治。最終,龍雲打敗了胡、 張聯軍,並收編了唐繼堯餘部,於民國十八年(1929年)底確立了在省政中的統治地位,滇軍的分裂局面結束。

•滇桂戰爭

1.第一次滇桂戰爭

民國十四年(1925年)2月,唐繼堯派龍雲率滇軍從廣南、富州大舉進入廣西,占領了百色、南寧。3-4月,新桂系部隊與龍雲滇軍在南寧大戰,未分勝負。5月中旬,唐繼虞率一路滇軍從貴州、榕江及湖南洪江進入廣西,占領融縣、柳州。李、黃、白抽調圍攻南寧的桂軍主力北上,6月初在柳州及柳城之沙浦將唐部滇軍擊敗,唐繼虞率殘部逃回雲南。龍雲聞訊,於7月7日率部撤離南寧逃回雲南。

2.第二次滇桂戰爭

民國十九年(1930)年4月,蔣介石命龍雲出兵南寧 ,委任龍云為討逆軍第10路軍總指揮。5月,龍雲委任盧漢為前敵總指揮,盧漢於6月統帥滇軍98、99、101三個師約2萬人入桂作戰,滇軍分兩路入桂,兩路滇軍於7月初進抵南寧近郊。7月3日,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張發奎等從湖南退回廣西桂林。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至10月間滇軍與南寧守城桂軍之間展開的南寧攻防戰為滇桂戰爭第二階段。10月初開始桂軍裡應外合,展開反攻,滇軍戰敗,粵軍等部撤退。南寧攻防戰後期,桂張軍增援南寧,裡應外合重創滇軍。

桂張軍於14日分三路追擊,第7軍莫樹傑師尾追滇軍後衛,滇軍在鑼圩和岜虎隘阻擊,數十分鐘即被桂軍突破。23日,滇軍慘敗,繞道往樂里(今田林縣城),民國二十年(1931年)2月,從樂里退回雲南。第二次滇桂戰爭至此基本結束,新桂系勢力的地盤又恢復到入湘參戰前的狀態。

•抗日戰爭

滇軍在昆明巫家壩誓師北上抗日 滇軍在昆明巫家壩誓師北上抗日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龍雲將滇軍6個旅12個團組編成1個軍,番號為陸軍第60軍,以盧漢為軍長,下轄3個師計4萬人,先行出師抗戰。

抗日戰爭中的滇軍 抗日戰爭中的滇軍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 60軍奉命開往台兒莊前線,投入徐州會戰的第二階段 。60軍撤離徐州後,進行了整編。第182、第183兩師傷亡較大,每師各縮編為1個團。第184師編成曾澤生、楊宏元、邱秉常3個團,所編各團由張沖師長指揮。7月,第184師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戰鬥。10月,重新組建的第182師、第183師再度開赴抗日前線。這時蔣介石批准將第60軍擴編為第30軍團,盧漢為總司令。在雲南,龍雲主持編練成第58軍和新2軍,分別以孫渡和張沖任軍長。兩軍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秋開往武漢,歸入第30軍團。其後,又新編成第93軍,則留滇鎮守滇越邊境。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9月,第60軍第182、184師調回雲南,成功防堵了日軍進犯。 在抗戰中,出滇的3個軍,除60軍一度返滇鎮守外,第58和新3軍編入第9戰區薛岳部,轉戰各地一直未歸還龍雲。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戰勝利後,第58軍奉命在南昌接受日軍投降 ,新編第3軍在九江地區接受日軍投降。太平洋盟軍統帥部發布命令,規定“台灣及北緯16度以北法屬印度支那境內的日本高級指揮官以及所有陸海空軍和輔助部隊應向蔣介石委員長投降”。8月22日,蔣即電令盧漢以第一方面軍司令官身份去河內任受降官。9月初,盧漢奉命率滇軍第60軍、第93軍、暫編獨立第18師、暫編獨立第23師及中央軍2個軍入越。月底,駐越北的日軍向盧漢簽署降書 。

滇軍八年抗戰“打過重大戰役20次,師團營級戰鬥數百次,還有數以千計的日夜守備戰不計其數。傷亡官兵十餘萬人。”

抗日戰爭期間滇軍主要參與作戰
台兒莊會戰陳瓦房、邢家樓之戰五聖堂、蒲汪爭奪戰禹王山阻擊戰
湘贛抗戰武漢會戰安義攻擊戰長沙會戰
贛東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
滇南防禦作戰---
遠征軍入緬作戰---
滇西戰役---
其他作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中條山會戰------
資料來源:

•解放戰爭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15日,蔣介石命新編第3軍軍部和新編第12師撤銷,併入第183師,歸第58軍建制,駐防安徽蕪湖、安慶,脫離了第1集團軍指揮。10月3日,在蔣介石策劃下,昆明防守司令杜聿明發動倒龍“政變”,包圍五華山,迫使龍雲交出權力。龍雲權到重慶就任軍事參議院院長之職。12月1日,蔣介石任命盧漢為雲南省主席。 盧漢回雲南後,依蔣介石的要求,對駐越滇軍進行了整編。第60軍和第93軍各縮編為3個師,原暫編獨立第19師、第23師番號取消,裁併後分別編入第60、第93軍各師。原滇軍8個師整編為2個軍6個師。滇軍整編後不久,蔣介石將兩軍調往東北。

海城起義 海城起義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4月,滇軍60、第93軍從越北由海路先後直接運抵東北。第60軍置於遼南,第93軍駐防遼西走廊。其中,第60軍軍部及暫第21師駐守撫順;第182師駐鐵嶺,第184分駐鞍山、海城等地。第58軍被整編為第58師,轄第183、新編第10、11旅。5月下旬,南滿解放軍第4縱隊包圍了海城,滇軍第184師師部及1個團被困,形勢危急。師長潘朔端向杜聿明告急,杜令新1軍軍長孫立人率兵解海城之危。大兵圍城,救援無望,師長潘朔端率部2900餘人起義。蔣介石為穩定滇軍,特派盧漢到東北安撫。

雲南起義 雲南起義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7月,第58師恢復為軍,旅按原番號恢復為師,每師轄3個團,全師共9個團。先後駐防蘇、皖、豫、鄂等地區,歸顧祝同指揮,成為國民黨中原野戰軍主力。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15日,滇軍第93軍在錦州被解放軍消滅,軍長盧浚泉被生俘。僅隔一天,滇軍另一主力第60軍在軍長曾澤生的率領下,在長春又宣布起義 。

雲南方面滇軍主力被調走後,盧漢只兼任保全司令,手中只有少量保全部隊。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底,盧漢保全團已擴到6個團,次年改編為3個保全旅。同時在滇西重建了第184師。乘蔣介石下野後,李宗仁無法控制時局之機,盧將保全團擴充到18個,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第74軍和重建第93軍,分別以余建勛和龍澤匯為軍長。總兵力達50000餘人。為保住其統治,盧漢拒絕桂軍入滇。

1949年1月,以第58軍為骨幹擴編為第11兵團,魯道源為第11兵團司令。7月至9月,該軍參加了湘贛戰役和湘西衡寶戰役遭到重創後,由湖南撤退至廣西。12月,該軍在廣西戰役的粵桂邊作戰中被人民解放軍全殲。12月9日,盧漢率領滇軍74軍、93軍及全省保全團,以及雲南省、昆明市政府脫離國民黨陣營,通電全國宣布雲南起義。

主要將領

舊滇系
蔡鍔唐繼堯
李根源 顧品珍
謝汝翼---
新滇系
龍雲 盧漢
孫渡王甲本
張沖朱捷

軍事體制

雲南光復初期

•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

民國元年國民軍官佐服裝 民國元年國民軍官佐服裝

宣統三年(1911年)11月1日成立,蔡鍔為都督,府址在昆明五華山原兩級師範學堂。軍都督府是雲南最高軍事行政機構,都督是全省最高軍事行政長官。軍都督府對清朝駐雲南陸軍(新軍)及各地巡防營進行改編,陸軍廢除鎮、協,改建師、旅。巡防營改稱國民軍。軍都督府下設1院、3部和衛戍司令部。

民國元年(1912年),軍都督府遵照中央命令再次改組,將政務廳所屬民政部份劃歸民政,撤銷軍務司,並由蔡鍔提名經中央批准任命羅佩金為民政長。蔡鍔在軍都督府設政務會議,由都督主持,籌議全省大事,凡決議事項由都督命令各機關限期辦理。軍政大權仍然操在都督手中。

•陸軍

以蔡鍔為首的軍都督府成立後,原駐滇清軍陸軍各部隊編制基本照舊,將19鎮編為第1、2師,37、38協編為第1、2旅。協以下的標、營、隊(連)、哨(排),依次改為聯、大隊、中隊、分隊,並另行賦予番號。所屬炮兵、騎兵、彈藥輜重隊、機關槍隊、衛生隊、軍樂隊仍按原編制編配。同時招募新兵擴編2個陸軍師,韓建鐸為陸軍第1師師長,李根源為陸軍第2師師長。

民國四年(1915年)底,全省有陸軍2個師,騎兵、炮兵各1個旅,第1師駐昆明,名額3500名;第2師駐騰衝,名額3200名;騎兵旅駐大理,名額1800名;炮兵旅駐大理,名額1700名。地方部隊有各地警備隊93個,滇西、滇南邊防獨立連10餘個,普洱步兵獨立營1個。全省總兵力為21400餘名。

護國戰爭時期

•中華民國雲南都督府

護國軍將軍服 護國軍將軍服

民國四年(1915年)12月25日,雲南宣布護國討袁起義後,廢除將軍、巡按使署,成立“中華民國雲南都督府”統管全省軍務、政務,唐繼堯任都督。都督府設參贊2人,參議4至6人,顧問諮議若干員。都督府下設秘書廳,廳長由雲龍;參謀廳,廳長張子貞(後由庾恩腸兼任);軍政廳,廳長庾恩歷;民政廳,廳長陳廷策;另設副官處。

•護國軍

護國起義後,將原陸軍和警備隊擴編為3個軍,轄14個梯團,另編第1、第2兩個挺進縱隊。步兵從原有的8個團擴編為28個團,警衛團由2個團擴編至4個團,騎兵、炮兵各編為2個團,先後共編成38個團,兵力較舉義前增加了2倍。

護法靖國時期

•雲南督軍公署

護法靖國時期滇軍編制 護法靖國時期滇軍編制

護國戰爭結束後,雲南都督府改為督軍公署,督軍兼省長為全省最高軍事行政長官,統率雲南全軍。

民國五年(1916年)10月,唐繼堯將駐川、粵滇軍兩個軍改為4個師、8個旅,共18個團。建制縮小,實力未減。又將省內第3軍和挺進軍縮編為5個旅,直屬督軍公署。

民國六年(1917年)3月10日,唐繼堯為保障本省安全,防止土匪襲擾,將雲南劃分為3個衛戍區。

民國六年(1917年)7月18日,唐繼堯通電“護法”,宣稱“靖國”,將滇軍改稱“靖國軍”,駐川滇軍第6師改為第1軍,第7師改為第2軍;省內第1、2、3、4、5旅編為第3、4兩軍;駐粵滇軍第3師改編為第5軍;第4師改編為第6軍。10月16日,駐川漢軍支持唐繼堯,被編為第7軍隨後又編葉荃部為第8軍。12月,建立“靖國聯軍總司令部”,推唐繼堯為聯軍總司令,黔督劉顯世為副總司令。

•滇軍總司令部

唐繼堯1923年使用的調兵虎符 唐繼堯1923年使用的調兵虎符

民國十年(1921年),顧品珍組建滇軍總司令部,將原唐繼堯部隊整編 裁減,陝、鄂籍軍官、士兵全部發給路費遣回原籍,其餘編成6個混成旅。後又增編2個旅,共8個旅,又2個獨立混成團,1個警衛團。

•靖國軍總司令部

民國十一年(1922年),唐繼堯返回昆明,重掌雲南軍政大權,成立靖國軍總司令部。靖國軍總司令部設總司令、副司令、參贊。下轄5個處,1個局,1個委員會。唐繼堯自任總司令官,總攝軍政大權,副司令一職長期空缺。

龍雲主滇時期

•省務委員會

國民革命軍第13路軍 國民革命軍第13路軍

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6日,4鎮守使兵變,改組省政府,組成9人的“省務軍委員會”,唐繼堯為省務委員會總裁,胡若愚為省務委員會主席。省務委員會統轄各廳。3月,組成省政府軍事諮詢機構“雲南省軍事討論會”。同時,將部隊編為2個軍,龍云為第38軍軍長,胡若愚為第39軍軍長,張汝驥為獨立20師師長。8月13日,龍雲出主滇政,隨即改組政府,復置軍政廳,撤銷4鎮守使等機構。

•國民革命軍第13路軍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21日,南京國民政府組編中國國民革命軍第13路軍,轄第38、39軍。省軍政廳與第38軍本部合併,組成國民革命軍第13路軍總指揮部。總指揮龍雲,副總指揮李櫫,總參謀長孫渡。

•“剿匪”第2路軍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征進入貴州。2月2日蔣介石委任龍云為國民黨中央軍“剿匪”第2路軍總司令,薛岳為前敵總指揮,指揮雲、貴和中央軍4個縱隊。指揮機構仍以第10路軍指揮部代行。龍雲主要指揮第3縱隊(滇軍)。轄第2、5、7旅,每旅2個團,全縱隊兵力約8000餘人。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月,紅軍第2、6軍團進入貴州時,蔣介石再次委任龍云為“剿匪”第2路軍總司令,劉建緒為前敵總指揮,轄8個縱隊,滇軍仍以原班人馬組成第3縱隊,配屬4個炮兵連。

•滇黔綏靖公署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8月2日,國民政府任命龍云為滇黔綏靖公署主任,薛岳為副主任,公署設於昆明,貴陽設綏靖副署。至此,龍雲掌握了雲貴兩省軍事大權,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

到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滇軍編成6個步兵旅(每旅下轄2個團)、2個直屬大隊、6個直屬團、4個獨立營、1個航空處,兵力約3.6萬人。 各縣常備隊統編為21個保全營近萬人。

抗日戰爭時期

•開赴抗日前線的滇軍

滇軍在圓寶山接受檢閱 滇軍在圓寶山接受檢閱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國防會議,8月22日龍雲返回昆明,將滇軍第1、2、3、4、5、7、9旅共14個步兵團,另滇黔綏靖公署所屬的8個團(隊)先後組編成陸軍第60軍 、58軍出滇抗日。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從第60軍和第58軍各抽出1個師,在湖南長沙組成新編第3軍。11月,新編第3軍在崇陽作戰失利,張沖撤職留任,由高蔭槐升任軍長,仍轄第183師和新編12師,但第183師奉命歸陸軍第58軍指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在江西省九江接受日軍投降時,新編第3軍奉命撤銷,軍司令部和直屬隊及新編第12師歸併第183師。183師撥歸陸軍第58軍建制。

•滇黔綏靖公署在滇部隊

滇黔綏靖公署所轄部隊,除第58軍和第60軍出滇抗戰外,在雲南還有7個3團制的獨立旅,團轄3個營,營轄4個步兵連和1個機炮連,團編1個直屬迫擊炮連,每團共編16個連隊,每團有官兵1500-2300人,馬10-50匹。另有護衛獨立團、工兵團、炮兵團、特務大隊、憲兵各區隊、高射炮大隊、交通兵隊、騎兵隊、軍樂隊和東、西護路大隊,總計軍官3379名,士兵44982名,馬匹1182匹。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在昆明設“委員長昆明行營”後,滇黔綏靖公署所屬在滇部隊歸行營統轄,但仍為綏署序列。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除第2旅外,其餘6個旅稱暫編師,另有炮兵、工兵各1個團和憲兵司令部、高射炮大隊、交通兵大隊、騎兵隊、思普獨立大隊、鎮彝威獨立營、阿墩獨立營、軍樂隊,總計官兵74482名,其中士兵68775人、馬匹2539匹。

•昆明行營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2月7日,國民軍參謀總長何應欽致電雲南省主席龍雲,為部署滇黔邊境防務,蔣介石委員長擬在昆明設“委員長行營”。龍云為行營主任,盧漢任副主任,行營組織人員以滇黔綏靖公署人員兼任。12月8日,龍雲致電何應欽,擬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元旦通電就職。

昆明行營序列:行營設主任、副主任、參謀長、副參謀長、秘書處長各1人,下設總務、參謀、軍務、軍訓、政訓、軍法、後方勤務部辦事處7個處。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31日,盧漢兼滇南作戰區總司令,第1、9集團軍,中央派駐雲南部隊和綏署所屬在滇部隊,統歸其指揮。總司令部設於昆明北門街四川會館,參謀長為劉耀楊。

•地方部隊

1.保全部隊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20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公布《區保全司令部暫行組織條例》,雲南於7月執行。區保全司令部依行政督察區劃設定,合署辦公,其名稱依行政督察區的名稱而定,受省政府保全司令指揮。其編制員額為軍官6名,士兵3名,乘馬3匹。司令,上校或少將,由專員兼任;副司令,中校或上校;參謀1名,少校或中校;副官1名,上尉;軍法官1名,文職(同上尉或少校);書記1名,文職(同中尉);衛兵3名,其中下士1名,一等兵2名。抗日戰爭勝利後,保全部隊按國民政府行政院制定的《省保全司令部組織條例及編制表》進行組編。

2.保衛營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雲南省政府成立“省團務督練處”,並按行政區設立10個分處,主管督訓、指揮、調遣地方部隊事宜。在縣(設治局)設立常備隊1箇中隊,按各縣人口、財力、環境需要,分為甲、乙、丙、丁四種編制。全省共編130箇中隊,其中甲種中隊25個,乙種中隊22個,丙種中隊24個,丁種中隊59個。常備隊實行義務兵制,抽籤徵調18~25歲的壯丁入伍訓練,按陸軍的規章訓練及管理。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將全省常備隊改編為27個保衛營。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因經費困難,將督練處和分處裁併,撥歸省民政廳主管,由民政廳成立“團務處”,管理保衛營隊一切事宜。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常備隊改為“自衛隊”。民國三十年(1941年)又改名為“保衛隊”。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全省成立7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又將專區所屬各保衛隊改為保衛營,劃歸專員指揮監督,至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5月,全省保衛隊改為27個保衛營,轄129箇中隊共8100人,分駐全省130個縣。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底,先後訓練常備隊學兵17.6萬人,均全部補入出滇抗戰的第58、60軍和其他部隊。此外,在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雲南設有護路營1個營,津關大道護路隊1個連,永綏、巧家江防隊各1個連,寧蒗守備隊45名,負責保障交通、防守關要、維護治安。

3.滇黔綏靖公署憲兵司令部

司令祿國藩,司令部駐昆明市威遠街,轄憲兵第1、2、3大隊,每大隊轄3個區隊,共編官兵729名,全部駐昆明市區。

解放戰爭時期

•雲南警備總司令部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3日,駐昆明中央軍占領五華山,龍雲下台,其昆明行營、滇黔綏靖公署主任等職亦撤消,國民政府委盧漢為省主席兼保全司令。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1日,成立雲南警備總司令部,統一指揮雲南軍、憲、警、特。

•雲南綏靖公署

1949年1月13日,蔣介石下令撤銷雲南警備總司令部,成立陸軍第4訓練處,何紹周任處長。2月5日,成立第6編練司令部,何紹周由處長改任司令。4月14日將第13兵團部改稱第6編練司令部,李彌為司令,何紹周免職。5月,成立雲南綏靖公署,委任盧漢為主任,統轄國民黨中央軍和地方保全部隊。

雲南綏靖公署下轄:第6編練司令部、保全司令部、第74、93軍、第184師、第43補給分區部和警備部隊。

軍事訓練

軍事學校

雲南建立大中華國軍政府後,為培養軍事人才,相繼於民國元年(1912年)開辦雲南講武學校,將原測繪學堂改為陸軍測量學校;民國九年(1920年),創辦高等軍事學校,重辦陸軍軍醫學校;民國十二年(1923年)4月,雲南航空學校成立 ,校址設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內,飛行訓練基地設在巫家壩機場,裝備布雷蓋型飛機6架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龍雲呈請國民黨中央政府批准,在雲南開辦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5分校;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又成立“軍委會駐滇幹部訓練團大理分團”,這些學校為滇軍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軍官。

部隊訓練

雲南航校第三期學員飛行表演 雲南航校第三期學員飛行表演

滇軍部隊訓練,由於戰爭連綿不斷,部隊整編、調動頻繁,正規訓練甚少,雖制定有學科、術科訓練科目和內容,但多數未能實施。民國初期,滇軍的軍事訓練基本上仍沿襲清末新軍第19鎮的訓練內容和方法。護法、靖國戰爭期間,多為戰前應急訓練。軍隊不斷擴編,新兵大幅度增加,為訓練新兵,各部隊抽調軍官、軍士,將招募的新兵編為補充團(隊)。進行3個月的佇列、手中武器,單兵戰術訓練和軍容風紀,獎懲規章的教育後分別補充到各部隊。

民國十六年(1927年)後,滇軍納入國民革命軍的序列,按國民軍進行軍事訓練和精神教育。抗戰時期,戰事頻繁,軍事訓練主要是戰前應急訓練和作戰間隙的整訓。新兵訓練主要由師管區的新兵團,營進行訓練後補入作戰部隊。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底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5月,為了準備對日軍發起反攻,國民黨軍隊分別在印度的蘭姆珈和雲南的大理、蒙自的大屯開設部隊訓練基地,分批、分期輪訓骨幹。滇軍根據各個時期的形勢任務,對部隊進行精神教育。護國、護法、靖國時期,滇軍未設政治機構,部隊的精神教育主要是以軍事指揮機關的訓令和各級長官的訓話為主。護國戰爭時期,精神教育的宗旨是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維護“共和”。護法戰爭開始後,唐繼堯以維護《臨時約法》作為部隊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民國十六年(1927年)龍雲取代唐繼堯後,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精神講話和黨義。

雲南省戰時宣傳委員會,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編印了《抗戰須知》,作為對軍民進行精神教育的主要內容。

人事制度

滇軍的人事制度,在民國初期各級軍官均由都督或軍、師、旅主官任免,並報都督府備案明令公布護國時期,都督府的高級長官由參與策劃舉義的人員分別擔任。軍隊長、支隊長亦在舉義前一併確定。在作戰中,軍官的增補、升調由各軍總司令決定。護法、靖國時期,唐繼堯為擴充軍隊,對“雲南陸軍軍職任免章程”進行修正。

民國十六年(1927年),龍雲主持滇政後,人事任免按國民軍的人事制度實行。

獎懲制度

民國初期,雲南都督府制定了《雲南陸軍官佐獎勵懲戒暫行條例》和《雲南陸軍戰時獎懲條例》作為獎勉和懲罰的依據。民國十六年(1927年),滇軍編入國民軍序列後,按國民軍的獎懲制度執行。

軍事工業

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末朝廷在雲南設立的軍工廠-雲南機器局,是雲南近代軍事工業開始的標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新增從上海買來的製造毛瑟槍及子彈的機器17部,新建大小廠房28間,每月能生產子彈12萬發和軍刀軍械。 雲南光復後,將清軍設在雲南的機器局改為雲南陸軍兵工廠,並增加工人和技術人員。主要生產6.5毫米步槍彈、手榴彈和75毫米炮彈,並仿造79步槍彈及部份槍枝另件。

民國三年(1914年),唐繼堯在在昆明海口建兵工廠,生產步槍、輕重機槍。民國十七年(1928年)龍雲主滇後,將雲南兵工廠擴為槍彈廠和機器廠2個廠,並自行仿製機器40餘部,能製造適用的步槍、機關槍及子彈。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沿海大量軍事工廠遷來雲南。中國的第一挺機關槍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6月,由設在昆明海口的第51兵工廠試製成功。主要軍事工廠有:中央壘允飛機製造廠、空軍第一飛機製造廠、第22和第51兵工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機器廠、無線電器材廠、昆湖電廠、昆明電冶廠、昆明化工材料廠等 。

1941年4月23日兵工署各兵工廠主要事項一覽表 (雲南)
廠名所在地主要出品
第21工廠昆明始甸迫炮、迫炮彈
第22工廠雲南昆明望遠鏡、測遠鏡
第51工廠昆明海口區輕機槍
第52廠籌備處雲南宜良炮、炮彈
資料來源:

後勤保障

後勤機構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後,在“大中華民國雲南都督府”內設軍務部統管滇軍的後方勤務,下轄籌備局、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和被服廠、製革廠、軍工廠。

民國二年(1913年),都督府改為將軍行署,設軍需課、軍醫課主管部隊後勤工作。

民國四年(1915年),成立“中華民國雲南都督府”,設籌餉總局、軍需總局、軍械總局、兵站總監部,具體籌劃軍隊的後勤保障,並在軍政廳設軍需、軍醫課管理部隊後勤工作。

民國五年(1916年),改督軍公署,設軍需局、軍械局、軍醫處、兵站總監部和靖國軍籌餉委員會,並在靖國軍總司令部設軍政處,下轄醫務、經理、武器部,在軍、師、旅、衛戍區設軍醫、軍需、軍械處,主管部隊後勤業務。

民國十一年(1922年)9月,省政府設軍政司,下轄軍需局、軍械總局、陸軍醫院、兵工廠、製革廠,軍醫學校、團務製造軍械所,作為軍隊的後勤保障機構。軍事機關、部隊的軍餉、裝備、軍需物資等,均向軍政司申報請領。

民國十六年(1927年)2月,改組省政府,軍政司改為軍政廳,設軍需課、軍醫課,管理軍費收支,糧秣被裝、軍械物資、醫院醫療等後方勤務。5月,省務委員會設立軍需局,下轄軍餉、軍裝、軍糧、建築4個科;6月,又設雲南陸軍軍械局。次年1月,滇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13路軍後,龍雲就任第13路軍總指揮。總指揮下設軍務、經理、軍醫3個處,分管部隊後勤工作。原省政府隸屬的軍需局改為雲南軍需局,軍械局改為雲南軍械局,陸軍醫院改為雲南陸軍醫院,兵工廠改為雲南兵工廠,製革廠改為雲南陸軍製革廠。

在抗日戰爭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保障作戰部隊的後方勤務補給,在各重要補給基地設定補給區司令部。遠征軍戰區和滇越邊區作戰部隊的補給由陸軍總司令部後方勤務司令部兼辦。軍事委員會昆明行營設兵站總監部,段克昌任總監,擔任籌劃雲南抗戰部隊的後勤補給。兵站總監部下設第1、第9、第11、第20分監部和遠征軍兵站總監部。

抗戰勝利後,“行營”撤銷,各省成立供應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國民黨聯勤總部命令將各省供應局改為戰時的供應補給機構。1949年5月1日,雲南成立聯勤總部第43補給分區司令部,由聯勤總部重慶第4補給區司令部直接指揮。同年6月,兼受雲南綏靖公署指揮,擔負國民黨駐滇部隊的後勤保障。另有國防部預算財務署昆明第8財務處,聯勤總部兵工署第53兵工廠(駐海口)等國防部聯勤系統駐昆補給單位。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重建的雲南保全司令部,後勤保障由地方自行擔負。保全司令部設軍械處、經理處、醫務所等機構,負責後勤保障工作。

軍費

雲南光復初期,全省陸軍月支軍餉18.5萬元,經都督蔡鍔與中央政府交涉獲準,由雲南上繳中央的鹽稅開支。出滇援川、援黔部隊軍費除由都督府撥付外,入川部隊在敘府(宜賓)、瀘州、合江、自貢等地徵收鹽稅,以充軍餉。唐繼堯所率援黔滇軍的軍餉由貴州籌措。

軍費開支 軍費開支

民國三年(1914年)出征滇軍相繼返防,每月軍費增加6.5 萬元,月支軍費25萬元,後又增至每月30萬元,由省財政廳按月撥發。

民國五年(1916年)護國戰爭爆發後,部隊擴編為3個軍,軍費驟增,為了解決急需的軍費,採取捐輸、發行公債、股票,向機關提借存款、裁併機關、停辦中學以上學校,派員前往海外向華僑募捐,將銀行資金提作軍費等方法籌集軍費。財政廳每月籌撥85萬元。此外,出征護國軍還在沿途籌集軍餉。

護國戰爭結束後,滇軍縮編,壓縮軍費,每月撥發軍費30萬元,臨時軍費另行籌措。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5月前,滇軍的經常軍費均保持在月支30萬元左右。

影視中的滇軍形象 影視中的滇軍形象

民國十三年(1924年)6月以後,整理軍需,改變軍費供給辦法,由 財政廳按月撥給軍餉局60萬元的軍費,再由軍餉局轉撥各軍事機關和部隊。

民國十六年(1927年),因財政困難,省政府於8月份決定經常軍費只暫發一伙食費,每月定為73萬元,由財政廳按月撥交軍需局支發。

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改變稅收本位,以3元紙幣折合雲南所鑄“半開”(銀元)1元。財政收入有所好轉,經常軍費有所增加。民國十九年(1930年)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先後開支臨時軍費共支29805762元(滇幣)、法幣3萬元。

台兒莊戰役中滇軍使用過的鋼盔 台兒莊戰役中滇軍使用過的鋼盔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兩次購買軍械共支付新滇幣15330346元。此外,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先後支付援黔43軍,出兵廣西的滇軍和堵截中國工農紅軍的特支軍費5434000元。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起,雲南歲入歲出交國庫後,全省軍費改由國庫支付。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1月,為籌集保全部隊所需的軍費,盧漢趁蔣介石召開國民大會競選總統之機,提出起封被國民黨中央凍結的雲南資財、外匯,得到蔣介石的許諾,盧漢就此成立了雲南人民企業公司,並任董事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由省政府向“人民企業公司”借支銀幣(半開)1000萬元,作為維持和擴充保全團的經費。軍費的另一個來源是截留國民黨財政部在雲南徵收的稅款。盧漢決定自1949年5月15日起,由省財政廳接收關稅、鹽稅、貨物稅,並改收銀幣,收入全部交省金庫,同年3月,盧漢決定將中央銀行的黃金、白銀交由富滇銀行保管。然後按國民黨中央應撥給雲南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至6月份的經費補助款項截留抵撥。共截留黃金13054兩、白銀604000餘兩、銀幣115.1萬餘元、銀輔幣1.6萬餘元,鎳幣166.8萬餘元。除白銀撥交鑄幣所外,其餘均交省金庫作軍政費用開支。保全團隊的經費開支,最初每月為40萬元,後增至70萬元,到同年12月,共支用銀幣900萬元。

1949年9月,盧漢與蔣介石達成協定:由國庫撥給雲南100萬元(折合黃金8000兩)作為軍費。10月,盧漢將3個保全旅擴編為2個陸軍軍。由國民黨聯勤總部43補給分區司令部按中央軍標準供給。軍餉由駐昆第8財務處發放。

軍需糧秣

軍需糧秣 軍需糧秣

雲南光復後,滇軍的糧秣供應一是由軍需局購辦 ,然後價撥給各部隊,二是部隊自行在駐地或過境地征糧。據《續雲南通志長編·卷二十四軍務略上》記載,自民國元年(1912年)至二十年(1932年),軍需局共購辦大米73384石,豆料16871石,平均每年購辦大米3669石,豆料843石。尚不能保障部隊食用,無論駐防或過境部隊還就地征補派款,以保障軍需。據宣威縣記載,自民國元年(1912年)至十年(1922年)共供應過境部隊糧秣達1000石。民國元年(1912年)至二十年(1932年),雲南陸防兩軍軍費開支中,糧秣費在全年軍費開支的比例最高年份為23.3%,最低年份為0.75%。滇軍的軍需、被裝供應由各部隊向軍需局價購,列入經常軍費開支,軍需局所屬的服裝廠擔負對全省部隊服裝的生產。自民國元年(1912年)至二十年(1932年),部隊的服裝費約占每年軍費開支總數的10%左右,是除薪餉費以外最大的開支項目。除被服外,部隊所需的營具及日雜用品(鍋、碗、盆等炊具)均由軍需局置辦,部隊按需要進行價撥。出滇部隊由各部就地自行購置。

抗日戰爭期間的軍糧補給,原由軍政部軍糧總局負責。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軍糧總局撤銷,由後方勤務部設在戰區的兵站總監及分支機構辦理。雲南設“昆明行營”後,中國遠征軍相繼入滇抗戰,軍糧供應較為緊張,省主席兼“昆明行營”主任龍雲責成兵站總監部和分監部就地籌劃軍糧供應。

1949年3月,盧漢在全省停止徵兵、征糧,軍糧改由省財政廳以銀元向市場購買,兵員補充改為招募。盧漢通過省政府田糧處、財政廳,首先將軍糧供應給保全部隊。並示意各縣參議員和各縣縣長,軍糧只供保全團,致使國民黨駐滇中央軍的軍糧供應不足,採取一半供給實物,一半發貸金自行採購的方式供應。

軍械裝備

龍雲購買軍火武裝滇軍 龍雲購買軍火武裝滇軍

民國十三年(1924年),唐繼堯派員到日本購買了一批製造槍彈的機器,每日可造步槍50支,子彈5萬發,射程、初速、侵澈、偏差等指標均達到設計要求。但是,其數量遠不能滿足需要,武器裝備多數從日本、德國和法國購買。在護國舉義前,向德國訂購了200萬銀元的軍械,已運回部份,但在入境時被袁世凱北洋政府扣留。後又派軍需課長繆嘉壽赴日本購買軍械,一先後兩次運回各種槍枝1.4萬支。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二十年(1931年),滇軍購置軍械裝備支付的經費達1502755元。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兩次從法國購買軍械價值達1676040元。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兩次購買軍械裝備共支付經費滇幣15330346元。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軍費改由國庫支付,其軍械裝備才改由中央政府供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隨著龍雲下台,滇軍存留武器裝備被收繳殆盡。盧漢建立保全司令部時,部隊除步槍外,無輕重機關槍和迫擊炮。當時,國民黨在雲南的兵工廠因金元券貶值,工廠無法解決工資,盧漢趁機向第53兵工廠購買輕機關槍1000餘挺、重機關槍200餘挺、60迫擊炮若干門。並從中央空軍器材庫和光學儀器廠購買了一部分通訊器材和觀測器材。隨後派思普區專員余建勛會同第43補給區司令部,將原補給區存放在景洪、勐海前進倉庫中的1個師的武器裝備運交保全司令部。盧漢通過私人出面向何紹周等人購買收繳雲南地方團隊的槍枝彈藥。通過以上途徑,新建滇軍的武器裝備逐步得到加強。軍、旅有炮兵營,各裝備有75毫米山炮和40毫米戰防炮各10餘門;團有機炮連,裝備有20毫米機關炮2門、81迫擊炮4門;營機炮連,裝備60迫擊炮4門、重機關槍6挺,部份連隊裝備了60迫擊炮。

兵役制

•募兵制

兵役制 兵役制

辛亥革命後,將陸軍第19鎮改編為2個師,淘汰了綠營 兵3500餘人,另行招募新兵補充部隊。昆明和大理等地都設立了募兵機構 。

護國戰爭時期,雲南在昆明設立徵兵事務所,同時徵召辛亥革命期間參加過援川、援黔、援藏退伍還鄉的士兵入伍。徵兵事務所派員赴各縣督促,各部隊就近徵募,入川部隊在戰區及昭通就地召募。為解決部隊擴編所急需的下級軍官,在講武學校開辦志願隊,招收中學生及高等巡警入校,招用退伍軍官入營補充缺額。護國戰爭結束後,直至國民政府實施兵役法前,雲南均實行募兵制。督軍公署、省長公署、滇黔綏靖公署等省級政權,都分別設定軍政司(廳)、軍務處,主管徵募兵員工作。

•徵兵制

據中華民國頒布的兵役法,雲南省政府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月公布了《雲南全省徵兵暫行章程》,在全省實行徵兵制。並以志願兵役製作為補充。徵集對象,從區、鄉、鎮、保的壯丁中抽籤決定,每屆抽籤的壯丁數均應超過徵兵數的三分之一,徵兵數由縣、鄉、鎮、保先行公布,爾後從中籤壯丁中徵集,中籤者如自願按規定標準交捐,可緩徵2年,並發給緩役證書。抗日戰爭期間,雲南徵集的兵員大多數由雲南組編成正規軍開赴抗戰前線。其中陸軍第60軍3.8萬人,第58軍和新編第3軍各3萬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雲南停止徵兵。解放戰爭期間,雲南實際徵集新兵1萬名,補充駐外省滇軍。其中,送往武漢4000名,送往重慶3000名,交給第58軍3000名。

•志願兵制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27日,雲南省軍管區公布《募集志願兵辦法》,規定在鄉軍官募集志願兵50人者任排長,募集160人者任連長,召募800人者報軍管區核准任營長,並編入師管區補充團。

歷史意義

滇軍長期統治雲南,不斷向四川、貴州、廣西等地擴張,曾稱霸西南數省。在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抗日戰爭、雲南解放中均作出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政治、軍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謝本書 《論滇軍》)

歷史評價

蔡鍔認為“在京調查一年,始知全國軍隊中,軍械之充足,無出雲南右者”,滇軍“兵皆土著,體格偉壯,性情勇猛”,“編練純采新式”,“上級將校多由日本士官學校出身,中下級將校多由滇講武堂出身”,“由德國購入極新式軍火,共值八百餘萬兩,山炮、野炮、機關槍無一不備,而彈藥尤為豐富”。

民國初年,滇軍精銳,冠於全國;軍閥混戰時期,滇軍一度稱霸西南,影響全國;抗日戰爭時期,滇軍為國之勁旅,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滇軍走上了光榮的道路。 ( 謝本書 《論滇軍》)

辛亥革命到護國運動時期,“滇軍精銳,冠於全國”。

抗日戰爭時期,“滇軍素質已成為全國之冠”,被視為“國之勁旅”。 ( 繆雲台 )

抗日戰爭開始,滇軍出兵抗戰,滇軍“擁有法式軍火裝備,軍容之盛,中央軍為之遜色。‘中央軍’同這支‘雲南軍’比起來,軍容上似有遜色。” (杜聿明)

在魯南會戰中,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致電盧漢:“貴軍此次在台兒莊附近集中之際,倉促遭遇敵之主力與大平原中,以血肉之軀,與敵機械化部隊艱苦奮戰,前仆後繼,鏖戰八晝夜,初不以傷亡慘重稍形氣餒,不惟使台兒莊固如磐石,抑且使抗戰大局轉危為安。忠勇奮發,是資楷模!”

在抗日戰爭中,包括滇軍在內的廣大愛國軍民與日寇浴血奮戰,給了侵略者沉重打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堅定了全國人民和國民政府最終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 (《抗日戰爭時期的“滇軍”探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