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隨著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之風,一些歐洲畫家開始在清代宮廷供奉。一方面,他們接受中國傳統繪畫方式,採用中國筆墨顏料和紙絹作畫,另一方面,他們依然堅持西洋繪畫技法中的透視原則,在作品中著意表現物體的體積、質感、明暗、投影乃至倒影。此幅雖未署作者名款,實由義大利畫家郎世寧主繪,中國畫家補畫山水背景。畫中乾隆皇帝身著漢裝,臨湖撫琴,遠處高山流水,喻其襟懷心境。
作者不僅通過高超的技巧和精準的透視畫法成功地表現出水邊亭台的立體感和通透感,而且將建築整體複雜的結構和各個構件的細部都交代得一清二楚,細膩的筆觸與富於變化的色彩將原木立柱和屋頂青石瓦片的肌理與質感描繪得精微而生動。從此圖中可以看到郎世寧運用焦點透視手法,按照一定的規律將所見到的屋宇移於畫幅,成功地在二維平面畫幅上真實地表現出多維空間,與傳統中國界畫描繪空間的手法完全不同。
作者簡介
郎世寧(1688—1766年),義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Giuseppe Castiglione),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後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並於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離開歐洲來到東方,次年抵達澳門,起漢名郎世寧,繼而北上京師,隨即於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郎世寧在清宮廷內為皇帝畫了多幅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歷史畫,以及眾多的人物肖像、走獸、花鳥畫作品,還將歐洲的焦點透視畫法介紹到中國,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敘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1766年7月16日(清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郎世寧在北京病逝,終年7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