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德斯樂派

弗蘭德斯樂派

佛蘭德斯樂派是指1450-1600年在法國北部、比利時及荷蘭南部地區形成的一個音樂流派。據史書記載,這一地區在當時又被稱為尼德蘭區域。20世紀初,史學家們為了使歷史上政治、文化、地理的名稱更加吻合,常把尼德蘭第一樂派稱為勃艮第樂派,把尼德蘭第二樂派、第三樂派稱為佛蘭德斯樂派,即狹義上的尼德蘭樂派NelherLandsSchool。佛蘭德斯樂派使復調對位音樂發展到盛期,在人文主義的影響下,他們把世俗曲調作為彌撒曲和經文歌的定鏇律,而且常採用尚松、牧歌、維勒萊等世俗聲樂體裁進行寫作。


簡介

尼德蘭樂派(又稱為勃隆第樂派弗蘭德斯樂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樂派之一

貢獻

15世紀中期以後,佛蘭德斯樂派進一步發展了復調音樂,表現在:

(1)強調復調中各聲部地位平等,都具有呈現主題的功能。

(2)喜好較為豐滿的音響,出現簡單的和聲結構(三和弦形式完整出現),假低音技巧和蘭迪尼終止式被正格終止變格終止取代。

(3)彌撒曲以四個聲部為主,有時甚至採用五、六個聲部,作曲家也常把四聲部拆為二重聲部,形成一種對比強烈的二重風格。

代表人物

弗蘭德斯樂派弗蘭德斯樂派
佛蘭德斯樂派的代表作曲家按年代順序可分為三類:

(1)早期(約1450-1490年)代表:奧克岡(J.Ockeghem,約1425—1497),是佛蘭德斯樂派第一代作曲家,他歷經法國三代君王,長期在皇家小教堂供職。他的音樂深受勃艮第樂派的影響,創作的彌撒曲莊嚴宏偉,鏇律寬廣,音響豐富;在模仿復調上有較高的造詣,創有一種“迷你卡農”形式。現存的宗教作品有13部彌撒曲,1首安魂曲,1首信經和10首經文歌等;世俗音樂主要有26首尚松。常被人提及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經文歌《感謝上主》,這是一首三十六個聲部的卡農曲,主題在不同聲部迴旋9次之多。(格CD2\Track20)

(2)中期(約1480-1520年)代表:若斯坎(JosquindesPres,約1440~1521),佛蘭德斯樂派第二代作曲家,奧克岡的學生。他致力於復調技術的革新,其中最典型、突出的成就反映在經文歌的創作方面,強調各聲部鏇律的同等作用;同時音樂不再像數學模式那樣進行,而在描繪歌詞的意境、表情達意方面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若斯坎留存下來的作品有18首彌撒曲、100首經文歌和70餘首尚松等。(格CD2\Track22,CD2\Track23,CD2\Track24)

(3)晚期(約1520-1550以後)代表:拉索(OrlandodiLasso,約1532~1594),佛蘭德斯樂派第三代作曲家,是繼若斯坎之後佛蘭德斯樂派的又一個重要作曲家。他精通文藝復興時期的各種音樂體裁,作品涉獵彌撒曲、經文歌、義大利牧歌”、法國“尚松”和德國里德”,重要的代表作為無伴奏合唱《回聲》等。如果我們把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看成是中世紀以來聲樂復調藝術發展的頂點,那么拉索就是這個領域的集大成者。他的音樂特點是:

①初步建立了T-DD-T的和聲功能圈。

②在彌撒曲的寫作中,定鏇律tenor聲部的聖詠鏇律被世俗曲調取代。

③奠定了復調藝術的兩種寫作類型:一是對位化寫作,它以模仿原則為主,各聲部連綿不斷地獨立發展,少用終止式,前後一氣呵成渾然一體,代表形式是卡農曲與雙重卡農

曲;二是對位和聲化寫作,它在復調織體中使用和弦進行,多用終止式,段落分明,有明顯的收束感。

④創作風格:明淨、質樸而又含有一種動態的情感美。(格CD3\Track25,CD3\Track26,CD3\Track27)

音樂術語

任務里包括音樂術語和幾個歌劇,一起統稱為音樂術語了,希望可以豐富一下網站裡的專業性知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