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奧地利作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鼻祖之一,享有很高的世界聲譽。美國作家W·H·奧登說:“就作家與其所處時代的關係而論,當代能與但丁、莎士比亞和歌德相提並論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由此可見他的文學地位。卡夫卡是猶太人,出生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布拉格的一個商人家庭。1901年他考入布拉格大學學習德國文學,後來屈從父親的意志轉修法律。1906年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法院實習一年,以後一直在布拉格工人事故保險公司供職。他1917年患上肺結核,以後輾轉各地療養,1924年在維也納基爾靈療養院病逝,年僅41歲。
卡夫卡從小愛好文學,中學時就大量閱讀易卜生、尼采、斯賓諾莎、達爾文等人的作品。大學時結識了終身好友、作家馬克斯·勃洛德,並同他參加一些布拉格文學界的活動,這時期他最喜歡法國作家福樓拜和德國戲劇家赫勃爾。工作以後,卡夫卡對丹麥哲學家克爾凱戈爾的思想產生了強烈共鳴,同時對中國老莊哲學產生了很大興趣,這些都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卡夫卡的作品都是在業餘完成的,他一生給後人留下的主要是三部未寫完的長篇小說《美國》(1912—1914)、《審判》(1914—1918)、《城堡》(1922)和以《變形記》為代表的幾十部中短篇小說。
相關內容
長篇小說《美國》(又譯《失蹤者》或者《生死不明的人》)是作者第一部很重要的長篇作品。小說描寫16歲的卡爾因受中年女傭引誘,與她生下孩子,父親一氣之下將他逐出家門;他隻身流浪來到美國,在已成了富人的舅舅的幫助下搖身一變成了人上人,可後來他又違背舅舅的意願與“壞人”為伍,同兩個流浪漢打得火熱,淪為別人的僕人和妓院裡的跑腿。小說富有喜劇色彩,既讓人捧腹,又發人深思。
長篇小說《審判》(又譯《訴訟》)標誌著卡夫卡獨特藝術風格的形成。小說描寫一個銀行職員突然被秘密法庭宣布逮捕,卻未宣布他的罪狀,而且行動仍然自由。他自知無罪,只好四處奔走,托人說情。但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被法庭起訴,要想擺脫是難乎其難的事。小說的最後,兩個黑衣人在一個晚上把他架走,並秘密處死。
長篇小說《城堡》突出體現了卡夫卡作為現代主義文學大師的藝術特色。小說描寫主人公K來到城堡領地的一個村莊,企圖進入城堡。他用盡一切手段:冒充土地測量員,勾引城堡官員的情婦,找村長,給學校當校工,等等。結果就是無法進入城堡。小說沒有寫完,據勃洛德說,作者的計畫是:K奮鬥到彌留之際,終於接到城堡的通知,可以住在村子裡,但不許進城堡。
(點擊此處下載《城堡》>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1543286下載《城堡》)
卡夫卡的藝術手法是多方面的,他善於通過奇妙的構思勾勒出誇張和荒誕的畫面,把現實與非現實,合理與修理,常人與非人並列在一起,把虛妄的離奇荒誕現象與現實的本質真實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上他那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純客現敘述方式,構成了獨特的“卡夫卡式”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