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歷史

建築歷史

《建築歷史》是2005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沈福煦。

基本信息

建築歷史建築歷史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人類對生存環境的改造和其不斷拓展繪就了一幅恆久變幻的建築史畫卷,隨時間的脈搏……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了風格各異的種種建築形態。歷史的變遷促使文化不斷的趨於成熟,建築當然也就隨之不斷出現新的時代風格,而曾經的時代產品就成了所謂“歷史建築”。它們跨越時空,飽含著逝去歲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為人類凝固的歷史。就建築這個概念而言,與新建築相比,顯然,他們具有某種特別的意義,因而關注維護和改造已保留歷史建築成為全人類的共識。

背景情況

上海展覽中心原名“中蘇友好大廈”,建成於1954年,是市中心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1980年至1990年代初,上海展覽中心在其北面建造了當時上海的高度之最——上海展覽中心北館(建成後一般稱“上海商城”)。

機緣巧合,我搬到上展中心附近,頻繁的接觸使我對這個建築產生濃厚興趣,並有更深入了解他的衝動。古典味十足,高挑的塔頂,溫和的土黃色調,端莊的外觀,是我對這個建築的第一感覺。但畢竟隨著歲月的流逝,上展中心的沉降、傾斜、裂縫等現象已十分不均勻,且日趨嚴重。情況最不樂觀的要屬序館,沉降達1.9米。另外,由於上展中心承擔了繁重的會務和展出業務,原來的停車場地已經不堪重負,根本不能滿足場館的要求。

鑒於以上情況,在2001年初,市政府決定對上海展覽中心進行全面的加固大修和局部擴建,並根據上展中心建成與發展的歷史情況與使用要求,提出了“修舊如故”的改造原則。工程的重點任務,是調整,改善功能布局、結構加固和設備更新等。改造設計結合上海展覽中心周圍城市景觀的改變,充滿想像力地提出了將上海展覽中心部分抬高8米的初步構思。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構思最終沒能實現。

1.總體功能改造

上海展覽中心是在解放後不久建造的,由於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當時上展中心遵循了向蘇聯學習的原則,設計由前蘇聯中央設計院主持,將其功能主要定位為展覽和會務。序館作為展覽空間的核心,是整體建築群的精華所在,但其上部空間卻設定了對外出租的友誼酒家,不僅兩者使用與管理上互有不便,而且與上展中心的形象不符;噴水池廣場兩邊對稱布置的東西兩館為展覽的主要空間,然而原西一館底層卻以小房間的辦公室為主,不僅其功能與展覽區混雜,而且在展覽主要流線上形成障礙。

所以在改造過程中,必須對其在功能布局上重新定位,理順內部交通,以避免在流線上的交叉。由此,設計人員更加明確了“南展北會”的功能分區原則,將原來西一館底層小開間辦公室的所有隔牆全部拆除,改造成如同東一館的展覽大廳,並與之相通,理順展覽流線;展覽館的功能分區被重新理順,西面兩館的展覽大廳設計了連廊相聯繫,以適應擴大展覽空間的需要;又將序館上面原來的友誼酒家部分改造為展覽會服務的辦公樓層等等。這樣既增加了展覽面積,又使參觀流線簡明,流暢。

2.消防改造

由於上展中心建築年代久遠,其消防設計根本不符合現行的消防規範。當時設計時也沒有考慮防火分區、大部分疏散樓梯的構造不符合防火的要求,並且使用的材料也沒有按照規範進行防火處理。而且現在基本上所有的建築特別是象上展中心這樣的公共建築都要設定現代化的火災報警系統與自動噴淋滅火系統。對消防的忽視,使得上展中心發生了好幾次大大小小的火災,與其應有的形象、地位極不相符。

針對這樣的狀況,必須對威脅防火安全的一些問題進行改造處理。其中最主要的任務便是按現行規範控制的面積指標將上展中心的防火分區重新進行劃分。按照民用建築防火分區來看,展覽建築每層最大允許建築面積為2500m2,如果建築內部設定了自動滅火系統,每層最大允許建築面積可增加一倍。原來採用的一些未經防火處理的鋼樓梯、木樓梯,考慮建築均有減負要求,改造中有的保留了下來。原建築沒有設定的火災報警、自動噴淋與防排煙設備系統均在改造中得到完善的布置。

為了保持上海展覽中心原有的文化特色,這是面臨的最大的困難。由於上展中心所處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每天都在不斷的變化,所以如果要讓這個歷史建築在這個城市中站住腳,給她定位變得由為重要了。在其周圍聳立著的都是美國、新加坡等著名建築師的作品,這些高層、超高層建築的大玻璃包圍了上展中心,不同風格、富有生命力的建築使得上展中心更顯老邁。到底是加入一些現代建築的元素呢?還是維持原有的風貌?曾經在維持原建築立面總體風格的框架下,將面對中央大廳的兩個立面設計成柱廊,靠柱廊的外牆則採用當時流行的深綠色玻璃幕牆,似乎想藉此拉近歷史建築與時代的距離,然而建成後並未取得良好效果。

文化是歷史的積澱,存留於城市和建築中,融會在人們的生活里,對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觀念和行為起著無形的影響。上海展覽中心是在歷史進程中的倖存者,它經歷政治、經濟和自然界的滄桑之變仍能存在,足以贏得人們的尊重,這一形象並不可能以一些表面形式與材料的變化而更改。遵循這一原則,最終確定了延續其文化內涵為改造的主要方向,即對歷史建築採用一分為二的分析判斷方法,對建築群中極有價值的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整體形象和細部特點給予妥善保護,儘可能的保留其原汁原味,這是令人欣慰的一點。

3.特色改造

另外,改造工程在技術上也有其獨一無二的措施。那就是在材料和技術的使用上採取了辨證的方法。上展中心中仍有價值的材料和施工工藝,應當受到重點保護,如花樣繁多的內部裝飾等。相反的,建築中一些沒有特色的輔助建築構件,類似這樣的將毫不留情的被拆除。上展中心在最初的建造和後來的加建中使用的一些技術與材料從當前來看是比較落後的,所以採用了最新科技成果的建築技術與新材料。

改造

對歷史建築的改擴建工程總是比新建工程往往更方便、更經濟,但這些還不是保護的根本原因。由於歷史建築本身的文化、經濟、建築等各個方面的諸多價值是人們保護其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保護最好的結果是將這些建築更好的融入現在都市中去,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建築保護的根本原因和長遠意義所在。

認識了到了這點,人們對歷史建築的保護範圍的逐漸擴大。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建築被納入保護和改造範圍,保護目的或保護任務不完全相同,保護和改造工作可以分出不同的層次,所以對不同的歷史建築需採用不同的保護措施與改造策略。而如何針對不同的建築制定出不同的適合而可行的方案,關鍵在於要對歷史建築的價值觀要有個合理的判斷。比較有名的改造工程諸如:羅浮宮的改造,煤氣包的改造等等。

個人觀點

我作為一個業內人士對歷史建築保護的也有點小小的認識。我們對歷史建築的改造保護工作圍繞其生存而來。而對歷史建築的保護,不應僅僅看作是對過去的單純回憶,而應看作是在一定保留基礎上協調現代生活的一種再創作。歷史建築特有的歲月餘味是它們經歷變遷而保留下來的,也成為他們存在的必然因素。歷史建築的生存與否取決於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所以對其進行的改造工作,實現不斷創新是歷史建築生存發展的動力。因此,從歷史建築保護的長遠意義和保護目的來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改造二字成為必然。

從研究上展中心,寫這篇論文開始,我認識到,創新,首先要尊重歷史,弄清楚這樣或那樣的改造行為是否有利於維護歷史建築的特色,是否能促進歷史建築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的生存。所以,我們在保護與改造工作中要仔細權衡,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地趨向保守,縮手縮腳,也不能一味追求所謂創新而不尊重原有建築風格。在具體的歷史建築保護工作中,個人覺得,可以採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方法,保持對歷史應有的尊重,提倡採用開放性思維,以促進歷史建築的生存為原則,將合理的新技術、適當的新材料套用到歷史建築的維護和改造中來。這樣,創新改造不會對其造成破壞,反而賦予了他們新鮮血液。

未來由現在開始締造,現在從歷史中走來。在高速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歷史建築面臨的各種矛盾將不斷尖銳化,在今後相當的一段時間裡,大量的歷史建築會遇到與上海展覽中心雷同的生存與發展問題。總結昨天的經驗與教訓,剖析今天的問題與成果,一切為了更好的未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