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那樓鎮

廣西那樓鎮位於邕寧縣東南部。

那樓鎮-鄉鎮概況

編輯本段
那樓鎮那樓鎮位於邕寧縣東南部,鎮政府駐地那樓圩,距縣城26公里。2001年,全鎮轄16個行政村,66個自然坡,513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594戶,其中農業14230戶,非農業364戶;年末總人口65453人,其中農業人口63623人,非農業人口183人,農村勞動力32161人。全鎮總面積2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3540畝,水田面積45770畝,畲地面積17770畝。2001年全鎮糧食種植面積89522畝,總產量2658.16萬公斤,比上年減少297.7萬公斤;西瓜種植面積3020畝,總產量302萬公斤,比上年增加46萬公斤;蔬菜種植面積15865畝,總產量1990.58萬公斤,比上年增加100.02萬公斤;甘蔗種植面積1.6萬畝,總產量7.5萬噸,比上榨季增加13050噸,,增長17.4%;果園面積從上年的9154畝、總產量330.2萬公斤增加到9766畝、355.76萬公斤;水面養魚面積5389畝,總產量101.59萬公斤,比上年增加5.69萬公斤;生豬年末存欄32320頭,年內出欄27184頭,比上年減少610頭;年內家禽出欄69.75萬羽,比上年增加2.9萬羽;鄉鎮企業總收入1.3584億元,比上年增長8.6%;財政收入380.2萬元,比上年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2280元,比上年增加208元,增長10.042%。
全鎮16個行政村通公路、電話,占全鎮行政村總數的l00%;全鎮行政村建有辦公樓3棟,總建築面積為720平方米。對教育投資30萬元,建成中學師生員工宿舍樓l棟,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有完全國小l6間,鎮辦中學2間,國小入學率為100%,鞏固率為99%;升國中率98.5%,鞏固率為98%;考上中專分數線以上350人;有圖書館1間,藏書1700冊。有農村合作醫療所15個。投資17.5萬元,建成人畜飲水工程5處,解決1800人和450頭牲畜的飲水問題;投資220.5萬元分別建成沼氣池2100座、乾廁1750座;投資45萬元,修建鄉村公路19公里。應參加婦檢11911人,參加婦檢l1508人,占應檢人數的96.62%;完成計畫生育“四種手術”945例;出生861人,占計畫出生總數的80.24%;多孩率為1.97%,綜合節育率為88.25%,人口出生率為13.0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68‰。發生民事糾紛案件366起,受理364起,調解360起,調解成功334起,調解成功率為92.8%;發生治安案件37起,破案21起,破案率為56.76%。刑事案件發生38起,破案17起,破案率為44.7%。
2001年,那樓鎮被評為南寧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

那樓鎮-鄉鎮發展

編輯本段
那樓鎮那樓鎮全鎮土地總面積352.2平方公里,林地面積138.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40%。2004年全鎮農業總產值3.39億元,財政總收入675.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60元;全鎮土地資源豐富,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淮山、種桑養蠶、水果等,在養殖方面的肉雞、塘角魚,是我鎮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柱。2004年,溫氏養雞353戶,出欄肉雞420萬多羽,純收入630多萬元,塘角魚養殖120戶,水面面積150畝,總產量45萬公斤,總收入540萬元;種桑養蠶是那樓鎮農民傳統的種養項目,亦是重要的經濟收入支柱產業。2004年全鎮桑園面積1.7萬畝,產鮮繭340萬公斤,產值5440萬元(以16元/公斤計),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增收99元。那樓鎮的種桑養蠶已形成規模,成為南寧市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淮山是我鎮著名特產,享譽區內外,素有“淮山之鄉”美譽。2004年淮山種植面積1.5萬畝,總產量2260噸,總產值2260萬元(以2元/公斤計)。
那樓鎮的鮮淮山是含澱粉高,具有固血蓄精的藥效,銷售量占南寧批發市場的半壁江山,同時加工成乾條,乾片2500多噸,遠銷廣東湖南河南、四川等地是廣西重要的淮山生產基地,我鎮的加工業較發達,有淮山、辣椒的加工,成為我鎮轉移富餘勞動力的主戰場,也是農民增收的亮點。鎮內旅遊資源豐富,有雷婆嶺摩崖石刻的人文景觀和帽子嶺水庫自然風光

那樓鎮-經濟建設

編輯本段
那樓鎮滿山是桑田,遍地是雞棚,家家戶戶拿手機,裝電話,看閉路電視;原來跑到廣東打工的村民們,紛紛回到村里辦養雞場。南寧市邕寧區那樓鎮羅馬村的這些變化,靠的是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種養業。
村民們為雞棚修路
羅馬村以大規模飼養廣東溫氏集團的溫氏雞而聞名,來到羅馬村,當然要參觀村裡的雞棚。沿著柏油路往村里走,再經過一段砂石路,很快就來到了村民搭建雞棚的地方。村裡的砂石路不算寬敞,但十分平坦,村委主任李正存邊走邊介紹說,柏油路是2005年11月在邕寧區扶貧辦的幫助下開通的一條村級柏油路,一直通向村里。但由於雞棚都集中在山裡,為了經營好養雞場,村民們又集資修建了從村里到雞棚的砂石路,現在拉飼料的貨車可以直接開到雞棚,大大方便了村民和收購雞的客商。
村乾帶頭“吃螃蟹”
多數村民的雞棚都分散搭建在山坡上,李正存的雞棚也是如此,惟一不同的是,他的雞棚頂上爬滿喇叭花,不但美觀,還有利於調節溫度。雞棚用竹子搭建而成,外面裹著一層塑膠,撩開塑膠,好傢夥!百餘平方米的雞棚里全都是活蹦亂跳的肉雞,一個工人正忙著給肉雞餵飼料。李說,這裡大約有5000隻雞,而這樣規模的雞棚,他有6個。由於忙不過來,他已經請了兩個工人。
李正存是村里首先搭棚養雞的幾個人之一。2003年,廣東的溫氏集團來鎮上推廣溫氏養雞場。由於建養雞場投入較大,很多村民都持觀望態度。李正存和村支書動員了幾次,都沒人回響。在到玉林等地做了一番考察後,李正存等人堅信這是一條致富之路,他和村支書一合計,決定發揮帶頭示範作用。於是,他投資7萬元建起雞棚,又花6萬多元買了輛貨車幫村民們拉飼料。第一批“吃螃蟹”的共有7戶人,除了他和村支書外,還有兩個是他的堂兄弟。
第一批4800羽溫氏雞出欄,平均每隻雞讓他賺了1.5元,一下就收益7200元。嘗到甜頭之後,李正存逐漸加大投資,擴大養殖規模。村民們見狀紛紛效仿,開始大規模地養雞。溫氏集團的技術員忙不過來,李正存又當起了技術員助理,手把手教村民們養雞。2005年,羅馬村養雞戶達到220戶,年出欄溫氏雞410多萬羽,農戶年純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少了,不少已經外出的年輕人都回到家裡辦養雞場。
三年後要“蠶養人”
養雞不但帶給村民們可觀的收益,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村民小李有空就去收購雞場的雞糞,然後當肥料賣,僅此一項,他一年就能多收入萬餘元。李正存則在村口開了一家養雞用品店,而他兒子則開著家裡的貨車,進城幫村民們拉飼料。3年下來,這輛貨車已經在羅馬村和那樓鎮之間往返了20多萬公里。
大規模養蠶也是羅馬村人的致富手段。羅馬村一直有養蠶的傳統,但規模不大。經過4年的努力,羅馬村成為那樓鎮有名的養蠶致富村,2500年產鮮蠶繭70萬公斤,總收入達1500萬元以上。村裡有3個姓李的養蠶大王,每人的年純收入都超過5萬元。
富裕起來的羅馬人沒有放鬆精神文明建設。羅馬村有個老人協會,每到春節和重陽節都會把村裡的老人組織來開座談會,給村委會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意見,幫助調解村民之間的糾紛。
逢年過節,村子裡都會組織籃球賽、拔河比賽等活動,豐富村民們的業餘生活。2005年過年舉行籃球賽時,村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