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防城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防城的先民就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先秦時期,這一帶屬於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歸秦置之象郡所轄;漢為合浦郡地,三國至晉仍屬於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南朝宋、齊時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梁、陳時為這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時為欽州轄地。宋時仍隸屬欽州管轄,並開始有"防城"之稱。元、明、清時隸屬欽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劃出欽州西部設定防城縣, 隸屬廣東省。民國時期至解放初,仍屬廣東省轄。
防城縣1951年至1955年6月劃屬廣西,1955年7月至1965年7月復歸廣東,其間,1957年將防城縣劃分為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防城縣;1958年5月, 經國務院批准,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更名東興各族自治縣,1958年12月,防城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合併後,稱東興各族自治縣,縣城設在東興鎮。1965年8月,東興各族自治縣又劃歸廣西壯族自區。197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縣城從東興鎮遷到防城鎮,縣名改為防城各族自治縣。1984年國務院批准防城港區與北海市等一起列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3月,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設立地級編制的防城港區,直接由自治區領導。
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設立防城港市(地級),以原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的行政區域為防城港市的行政區域,將欽州地區的上思縣劃歸防城港市領導。防城港市轄防城、港口兩個區和上思縣。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原東興經濟開發區(現為縣級市)劃歸防城港市領導,按處級建制管理。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防城區轄6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1611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防城鎮 55549 、大菉鎮 36277 、華石鎮 13203 、那梭鎮 22712 、那良鎮 25798 、峒中鎮 11350 、附城鄉 38416 、茅嶺鄉 16336 、那勤鄉 14506 、扶隆鄉 12957 、灘營鄉 22501 、平旺鄉 5955 、板八鄉 11025 、那垌鄉 14408、 江山鄉 15118。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5年,那良鎮、那垌鄉、2個鄉鎮撤併為那良鎮,峒中鎮、板八鄉、2個鄉鎮撤併為峒中鎮,那良鎮、峒中鎮、灘營鄉、扶隆鄉4個鄉鎮。
防城區地處廣西南部,東南瀕臨北部灣,西北背靠十萬大山,東南與越南接壤,處在大西南地區出海通道上。陸地總面積2600平方公里,總人口36萬多人。屬防城港市管轄。
防城區海岸線長130多公里,有3 個鄉鎮與越南隔海相望;有200多公裡邊境線,峒中等4個鄉鎮與越南接壤。防城區是廣西第二大僑鄉,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26萬多人,分布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有歸僑、僑眷以及港澳台眷屬14萬多人。
防城區地處防城港市中心位置,北通南寧,南至防城港,東接欽州,西南達中越邊關東興,與越南山水相連,位於中國西南與東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是大西南地區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門戶、視窗和交通樞紐。南防鐵路、欽防高速公路貫穿境內,城區離可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通商的華南第三大港、廣西第一大港防城港僅20公里。
歷史
先秦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距今70萬年以前,就有原始人類在此勞作生息。距今10萬―2萬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區活動著的古人類"柳江人"已進入以血緣為紐帶的母系氏族社會初期。距今2萬―1萬年前,生活在廣西的人類以"麒麟山人"為代表,已學會製造和使用鑽孔礫石和磨尖石器刃口。距今1萬―6000年前,古人甑皮岩人走出石灰岩洞與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濱海地區發展,開始定居生活,出現了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距今約6000―3000年前,廣西跨入以男子為中心的父系氏族時期。距今3000年左右,廣西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先秦時期,廣西為駱越國,居住著百越中的"駱越"、"西甌"、"蒼梧"人。駱越國是嶺南壯族祖先著名的方國,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云:“路音近駱,疑即駱越。”路即駱,此說中的。《逸周書》亦稱<周書>,乃先秦古籍,多數篇章出於戰國,其中所記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呂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駱之菌”,漢代高誘註:“ 越駱,國名。菌,竹筍。”越駱是漢語提法,意為越(山)谷或越鳥,越人語言倒裝為駱越。
駱越與西甌是構成今天壯族的主要兩個支系,它們存在一千多年,創造了燦爛的稻作文明。今天壯族傳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甌、駱越人創造的。駱越方國創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鏟文化、龍母文化、青銅文化、青銅文化中的銅鼓文化、花山文化,等等,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駱越人和蒼梧人、西甌人一起,在我國最先發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為中華民族也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今南寧市範圍,發掘出了駱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處貝丘遺址,從中出土了一萬年前原始石磨盤、石杵、石磨棒等稻穀的脫殼工具,其中南寧市亭子圩遺址出土的這類工具,經C14測定為11000年。年代僅次於湖南道縣壯族蒼梧部祖先留下的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萬年縣的一萬年稻穀
遺址早1000年。到了駱田時代,駱越人對境內的田疇整治已經卓有成效,已經會根據潮水的漲縮選擇田塊。今天,整個華南無論哪個民族,都以大米為貴,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飯,以大米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飯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湯圓系列、米糕系列、米餅系列、米花系列、飲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腸系列等12個系列,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副食的豬雞鴨鵝,也是大米的轉化物。從旱地農業地區移居嶺南的漢族等民族,也都放棄了麥類的種植,和壯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壯族祖先創造的稻作文化。駱越人的這一大貢獻,與日月齊光。
駱越人的青銅技藝有很高的水平,他們所製造的靈山型、冷水沖型、晉寧型銅鼓,是銅鼓鼎盛期的產物,是八型銅鼓中的頂級產品,代表了銅鼓技藝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設計奇巧,工藝精湛,花紋繁縟。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勢,脊樑與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獅,身上飾以稻穗文,這一畫龍點睛之筆,正是駱越人對稻作文化貢獻的特別標記。鼓面上的太陽紋告訴我們,駱越人有自己的歐幾里得,公元前他們就能夠在鼓面上表現出分割圓法。分割圓法被認為是兩千多年前一個民族最高科學水平的標誌,從記載上看當時世界上只有漢族和古希臘的歐幾里得能分割圓,人們沒有想到壯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罷了。駱越人製造的鐓、圓形器、牛首提梁卣、鍾、靴形鉞等青銅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設計精巧,卣紐和卣腹上四頭圜眼圓睜的水牛頭,堪稱一絕。
駱越人的生產工具別具一格,其早期的帶肩石斧和有段石錛,是典型的越人產品。所鑄造的銅鉞類包括靴形鉞、扇面鉞、風字形鉞、鏟形鉞、圓頭形鉞等,形狀多變、精巧實用,表現了駱越人的聰明才智。其所製造的大石鏟為國內一絕,長舌形,束腰,邊沿加工精細圓潤,束把處有邊牙,以便綁牢。最大的長60多厘米,寬20多厘米。既是生產工具,也是一種藝術品,祭祀稻作神靈時又是神器。其設計獨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戰國銅棺,合浦鴨首流銅魁、鳳凰形銅燈、人足形銅盤等,都閃耀者駱越人智慧的光芒。
花山文化是駱越人創造的世界聞名的藝術畫廊,主要分布於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綿延200多公里,另有5處分布於左江流域的憑祥市、天等縣等處。共有84個地點,183處,287畫組。主體形象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紅色,平塗成投影式(鬼影),皆兩臂彎肘上舉,半下蹲成騎馬式,猶如蛙泳之狀,整個畫面呈歡歌狂舞之態,震動人心。花山崖畫是駱越人祭祀蛙神的聖地,是按照駱越人敬祀蛙神的場面描繪的。除了蛙神形象,還有奔犬、鹿、鳥、銅鼓、銅鑼、星星、太陽等形象。其產生年代上限在戰國,下限在西漢,長達700多年。少量為後世仿製。其中規模最大的為寧明縣的花山崖畫,壯話叫做岜萊(Byaraiz),岜意為山,萊意為花紋。因其規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個左江崖畫。花山崖畫和世界各地岩畫相比,有顯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態不僅整齊劃一,而且綿延700多年而不改,比較罕見。寧明花山畫面高40多米,寬長達170多米,就一個“地點”(世界岩畫規則,畫面邊沿外500米內無畫為一個“地點”)的面積來說,堪為世界之最。此畫面尚可辨認的人物形象達1300多個,所有的大小圖象加起來達4萬多個,世界少有。花山崖畫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這樣大規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藝術珍品,堪稱一絕。花山崖畫不是靜態古老文化,而是活態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間。至今在古駱越北界紅水河沿岸的東蘭、鳳山一帶,還保留有“蛙婆節”,祭祀民族圖騰蛙神。節日裡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頭套,跳躍之狀酷似花山崖畫上的動作,其他地方民間流傳的一種師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們把花山人物形態稱為蛙形舞姿。
秦漢時期: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百越,在嶺南設桂林、南海和象三郡。今廣西屬桂林郡全部(廣西稱"桂"由此而來),象郡的一部分,南海郡的小部分。此外,長沙郡的小部分,黔中郡的小部分亦在廣西境內。
秦末漢初,南海郡代理郡尉趙佗攻占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廣西為南越國屬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武帝平定南越王國,在嶺南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域分屬鬱林、蒼梧、合浦3郡21縣。其中鬱林郡治布山縣(今桂平西南),蒼梧郡治廣信縣(今梧州市),合浦郡治從漢建武十九年(43)從徐聞遷合浦縣(今浦北縣境內)。此外,漢時今廣西還有小部分地域分屬零陵、武陵郡。東漢末,廣西大部屬交州統轄。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屬吳國,桂西北小部屬蜀國。吳在今廣西境內設桂林、始安、臨賀、蒼梧、鬱林、合浦六郡,今桂北部分地域屬零陵、武陵郡,桂西部分地域屬蜀國的興古郡。設定的縣增至39個。
兩晉時期,今廣西境內設定蒼梧、鬱林、桂林、合浦、始安、臨賀、晉興、寧浦、永平、西平10郡,設定的縣增至57個,分屬廣州、交州和湘州統轄。 南北朝時期,今廣西地域始屬南朝宋、齊、梁,後大部屬陳地,今桂西、桂西北小部分地域屬北朝周。先後設定9州、48郡、127縣,其中37郡、78縣為新設。
隋唐時期:隋統一中國後,將中國分為九州,廣西大部分地域始安、永平、寧越、鬱林、蒼梧、合浦等郡屬楊州,只有零陵、熙平2郡屬荊州。先後設定85個縣,其中61個承襲南北朝。
唐朝沿用隋制。唐太宗於貞觀元年(627)將全國分為10道,今廣東、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嶺南道(治所在今廣州)。另外,桂西、桂西北和桂東北部分地域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玄宗把江南道分為東西兩道和黔中道,今桂西、桂西北部分地域屬黔中道,桂東北部分地域江南西道。鹹通三年(862),懿宗將嶺南道分為嶺南西道和嶺南東道。廣西大部分地域屬嶺南西道,廣東屬嶺南東道。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南寧在唐朝開始成為廣西的首府。嶺南西道除廣西外,還包括現在的海南島、雷州半島一帶。嶺南西道設立桂、容、邕三管經略使,史稱"三管",基本上形成廣西後來行政區疆域的輪廓。此外,富川、鐘山、賀州、藤縣、岑溪一帶屬嶺南東道。貞觀末年,今廣西境內設有34州。這些州大部分沿襲久遠,直到明清時期才有的改府,有的改縣。唐朝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定224個縣,唐末減至154個。從唐朝開始,在今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設定50個羈縻州、51個羈縻縣。
五代宋元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今廣西桂林、柳州、梧州以北地區先屬楚國,後屬南漢,其餘地區全屬南漢。這一時期,今廣西境內的行政建置基本沿襲唐代,設定的州有37個,其中34個為唐舊州;設定的縣有135個,其中133個為唐舊縣;此外還有羈縻州32個,羈縻縣31個。
宋朝開寶四年(971),宋滅南漢,統一嶺南。先後將全國劃分為15路,至道三年(公元997),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於廣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路。元豐元年(1078),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廣西絕大部分地域屬廣南西路,治所設在桂州(今桂林),桂林從宋朝開始正式成為廣西的首府。廣南西路轄地除廣西外,還包括今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一帶。此外,分荊湖路為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今全州、灌陽、資源一帶屬荊湖南路。大觀元年(1107),分廣南西路另設定黔南路,轄地包括今桂西北部分地域。大觀三年(1109),黔南路併入廣南西路,更名廣西黔南路,次年仍名廣南西路。南渡後更名為廣西路。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廣西得名由宋代始。宋在今廣西境內先後設定2府、41州、3監、139縣、85羈縻州、80羈縻縣。
元朝時期,設省、路(府)、州、縣四級區域制。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元朝在全國設3箇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廣西先屬湖廣行中書省。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從湖廣行中書省南部劃出,設定"廣西等處行中書省",這是廣西設省的雛形。當時廣西行中書省內劃為12路、1府、1司、9州分別統轄各縣。12路是:南寧路(治宣化縣,今南寧)、靜江路(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路(先治柳城,後移馬平,今柳州)、梧州路(治蒼梧,今梧州)、太平路(治崇善,今崇左)、田州路(治田州,今田東)、思明路(治思明州,今寧明),潯州路(治桂平),來安路(治奉議州,今田陽)、廉州路(治合浦)、欽州路(治欽州)、鎮安路(治今德保),還有平樂府(治平樂)、慶遠南丹安撫司(治宜山,今宜州);9州是:鬱林州、容州、象州、賓州、橫州、融州、藤州、賀州、貴州。此外,今全州、灌陽、資源仍屬湖廣行中書省(治今湖北武昌)統轄。元末,今廣西境內設有2府、1安撫司、13路、9州、53縣、60土州、8土縣。
明清時期:明朝時期,撤銷元朝的行省之名,設司、府(州)、縣(土州)三級區域制。全國劃分為13個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設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廣西"名稱由此固定下來。廣西布政使司內劃分為11個府和3個直隸州統轄各縣。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縣,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喬利,今馬山境,後遷治武緣,今武鳴境)、思明府(治思明
土州,今寧明)、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今德保);3個直隸州是:歸順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東)、泗城州(治今凌雲)。此外,全州原屬湖南地,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陽、資源)自湖廣永州府改屬廣西後,今廣西地域大體形成。洪武二年六月(1369)將原屬廣西所轄的廉州、欽州劃撥廣東統轄。明末,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和5個長官司。
清朝時期,推行省、府(直隸廳)、州(直隸州)、縣四級區域制。復設廣西省,省會駐桂林府(今桂林市)市。廣西全省劃分為11個府、2個直隸廳、2個直隸州,分別統轄各州市縣。11個府是:桂林府(治臨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馬平縣,今柳州),慶遠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緣,今武鳴)、泗城府(治凌雲)、平樂府(治平樂)、梧州府(治蒼梧,今梧州)、潯州府(治桂平)、南寧府(治宣化,今南寧)、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鎮安府(治天寶,今德保);2個直隸廳是:上思直隸廳(治今上思)、百色直隸廳(治今百色);2個直隸州是:鬱林直隸州(治今玉林)、歸順直隸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欽州直隸州(治今欽州),均屬廣東省。荔波縣原屬廣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劃歸貴州省統轄。清末,今廣西境內設有13府、4州、44縣、34土州、6土縣、10土司和3長官司。
民國時期: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於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民國期間,廣西沿襲清朝稱省,地域與清朝大致相同。民國元年,直隸州、廳均改為府,全省劃分為10府:桂林府、平樂府、柳州府、慶遠府、梧州府、潯州府、南寧府、太平府、鎮安府、思恩府,分別統轄各縣。民國二年(1913)撤銷府制,由省直接統轄各縣。民國六年(1917),全省劃分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寧道(治今南寧)、蒼梧道(治今梧州)、鎮南道(治今龍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別統轄各縣。始自明清的對土官管轄區的改土歸流措施,至民國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縣改設新縣。民國十五年(1926),根據軍政合一的原則,廢除道制,把全省劃分為若干區。民國十九年(1930),全省劃分為12個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改民團區為行政監督區。在此期間,廣西為新、舊桂系軍閥統治達28年之久。民國三十三年(1944),全省劃分為8個區,轄99縣,外加1個直轄市和1個設治局。民國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全省劃分為1市(桂林)、15區(1―15區)、99縣。欽州、合浦、靈山、防城仍屬廣東省統轄。自廣西設省起,直至民國時期,省會絕大部分時間在桂林,僅民國元年至民國二十五年(1912―1936)遷於南寧。
新中國成立至今:1949年12月10日,廣西全省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設廣西省,省會設在南寧。1952年12月10日,在壯族聚居的邕寧、宜山、百色3個專區成立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3月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倡議,1957年6國務院作出關於建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決定,並在同年7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相應的決議。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宣告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1965年10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從自治區成立20周年的1978年起,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紀念日的3月5日改為12月11日,與右江蘇維埃和紅七軍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總之,廣西是我國近現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金田起義、黑旗軍抗法、鎮南關戰役等的策源地和發生地,湧現了洪秀全、劉永福、馮子材等一批傑出人物。一代偉人鄧小平在廣西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紅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也曾湧現出許多傑出的壯族兒女,如黃少卿、儂智高、瓦氏夫人、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黃鼎鳳、吳凌雲、陸榮廷、鄭獻甫、盧燾、韋拔群、韋國清、黃現璠、覃應機、黃榮等等。
行政區劃
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准防城港市防城區。
1996年4月29日,民政部批准(民行批26號):設立東興市(縣級),以防城港市防城區的東興、江平、馬路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東興市的行政區域。
2000年,防城區轄6個鎮、9個鄉。
2003年,防城鎮與附城鄉合併為防城鎮。
2003年防城區行政區劃一覽(轄6個鎮、8個鄉):(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100防城鎮轄:珠河、鎮夏嶺、三官、火車站、東門、中山、竹園、木頭灘8個社區;城東、佛堂、三波、石嶺、沖侖、沖稔、那天花、丹竹江、里二江、大王江、黃竹塘、城南、水營、沙埠14個村委會。
101大菉鎮轄:大菉社區;大錄、百里、坡稔、那余、那排、山中、米豐、橫路、那為、那批、那蕾、那米、德蘭、米中、那德、萬德16個村委會。
102華石鎮轄:華石、沖敏、黃江、旱塘、那灣、那崬、八百7個村委會。
103那梭鎮轄:那梭社區;東山、那飲、平木、稔穩、炮台、那梭、那夏、那富、灘浪9個村委會。
104那良鎮轄:那良社區;北侖、五聯、漢城、那務、大河、范河、民生、南里、那伍、那樓、大村、大坪、大勉、白賴、那旺15個村委會。
105峒中鎮轄:垌中社區";板典、垌中、坤閔、那麗、板興、丈義6個村委會。
201茅嶺鄉轄:茅嶺、大壩、崬軍、美麗、沙坳、小陶、東角、大陶、響水9個村委會。
202那勤鄉轄:那勤社區;西江、那勉、大江邊、桂壩、南江、那農、教良、那勤8個村委會。
203扶隆鄉轄:扶隆社區;扶隆、那其、北基、田心、點燈、電六、那果7個村委會。
204灘營鄉轄:灘營、立高、六用、石合、鳳梨根、那勇、垌美、三坪、四和、那屋背、龍頭石11個村委會。
205平旺鄉轄:平旺、那柏、那林、那必、那連5個村委會。
206板八鄉轄:板八、板溝、上龍、那把、其龍、堂龍、稔碑、江口、那蒙、那涯、大坑、細坑、和平13個村委會。
207那垌鄉轄:那垌社區";高林、里火、六市、灘散、其那、里麻、那巴、板蒙、里冷、那垌10個村委會。
208江山鄉轄:山腳、江山、兩頭龍、新六、新基、沙木萬、潭蓬、潭西、白龍、萬歐、沙萬11個村委會。
2005年,那良鎮、那垌鄉、峒中鎮、板八鄉、灘營鄉、平旺鄉、扶隆鄉、那勤鄉8個鄉鎮撤併為那良鎮、峒中鎮、灘營鄉、扶隆鄉4個鄉鎮。
地理環境
位置
防城區地處廣西南部,東南瀕臨北部灣,西北背靠十萬大山,西與越南山水相連;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東臨粵港奧,處在大西南地區出海通道上,是防城港市的中心城區,具有邊、山、海地緣優勢。北通南寧,南至防城港,東接欽州,西南達中越邊關東興,與越南山水相連,位於中國西南與東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是大西南地區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門戶、視窗和交通樞紐。
地貌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是十萬大山和其支脈東山,以及一些零星山脈,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平面形狀略呈菱形,一般坡度35°—45°之間。北倚十萬大山,西北峻岭林立,高峰挺拔,最高峰為板八村的久寶山,海拔1448米;中部山丘錯雜,連綿起伏,東南是丘陵地帶,間有小塊平原。
水文
境內河流主要有北崙河、防城江、茅嶺江、大菉江、那勤江、那良江等六條主要河流,均由西北向東南流入北部灣。
氣候
防城區地處東經107°28’至108°36’,北緯20°36’至22°00’之間,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1.2℃,年平均降雨量2213.3毫米,總日照時數1565.8小時。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暖,無霜凍期。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防城區植物主要有山杉、松木、樟木、紫荊、紅椎、金花茶、楠木等,其中素有“植物界大熊貓”和“茶族皇后”金花茶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總面積達11萬多畝,有23種5變種之多,種類和品種均居全國乃至世界第一;還有八角、玉桂、速生桉、橡膠等眾多經濟林,其中八角、玉桂已有500多年的種植歷史,現有八角、玉桂林102萬畝,面積和產量均占廣西三分之一。先後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名特優經濟林八角之鄉”、“中國肉桂之鄉”稱號。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主要有鈦鐵沙礦、褐鐵礦、石英沙礦、高嶺土、螢石、鉀長石、晶石、石英砂和花崗岩等,其中,螢石儲量和產量均列廣西第二,玉石、葉臘石、鈦鐵礦是廣西主要產區之一,鈦鐵礦點2處,儲量約2700噸,已列入國家重點礦產勘探項目。能源礦產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潿洲島附近海域初步勘測,約有3760平方公里的豐富儲油區,儲油量4億噸左右。
水力資源
防城區水力資源也十分豐富,年均水資源3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2.7萬千瓦,可開發有10萬千瓦,已開發有2.65萬千瓦,待開發有7.35萬千瓦,近兩年來,引資開發小水電項目有10多個。全區有水庫66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2座、小型63座)。
水產資源
白龍珍珠,由馬氏珍珠貝產,歷史上有傳統的天然珠,今為“人工珠”,粒圓勻,玉白色,細膩光滑,閃耀珠光,質高色美,是名貴中藥材,又是傳統的裝飾物。
海參,又名花刺參、方參、白刺參、沙噀。體形稍帶方柱形,長約30~40厘米,最長可達90厘米。海參含有粘蛋白質,營養價值高,是一種高級滋補食品。
對蝦,又名北方對蝦,為一年生回遊性大型蝦類,故又名大蝦。對蝦是一種水生甲殼動物,繁殖快,個體大,肉味鮮美,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在國內外市場倍受歡迎。
大蚝,又名僧蚝牡蠣、牡蠣、海蠣。殼厚而重,貝殼為三層,外層為角質層,中間為柱稜層,內層叫珍珠層。開殼取肉,可鮮食或曬成乾品。乾品叫蚝豉,營養豐富,美味可口,是滋養佳品。
鱉,又名水魚、甲魚、團魚。體圓而扁,背腹有甲,吻長,鼻孔在吻突端,眼小,頸長,頭和頸能完全縮入甲內。常生活在江湖、水庫之中。鱉是一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名貴食品,又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人口
2000年,防城區轄6個鎮、9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31611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防城鎮55549、大菉鎮36277、華石鎮13203、那梭鎮22712、那良鎮25798、峒中鎮11350、附城鄉38416、茅嶺鄉16336、那勤鄉14506、扶隆鄉12957、灘營鄉22501、平旺鄉5955、板八鄉11025、那垌鄉14408、江山鄉15118。
華僑華人
防城港市是廣西的第二大僑鄉。2005年,全市有旅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同胞33.5萬多人,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各國、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等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華僑18.8萬人,華人13.6萬人,港澳同胞1.1萬人。市內有歸僑、僑眷24.2萬人,占全市總人口33%。其中:歸僑4.6萬人,僑眷、港澳眷屬19.6萬人。全市有7個印支難民安置點,安置印支難民17500多人。
防城區2013年總人口42萬多人,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26萬多人,分布在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還有歸僑、僑眷以及港澳台眷屬15萬多人。
民族構成
防城區2008年末全區總人口38.69萬,居住著漢、壯、瑤、京等1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8萬,占總人口的35.7%。
2010年末全區總人口41.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63萬人。居住著漢、壯、瑤、京等19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4.72萬人,占總人口的35.7%。
交通
從1950年起至1990年止,修復和新建的公路有691.16公里。其中省道128公里(油路128公里)。縣道384.9公里(其中油路16.2公里),鄉道178.2公里(其中油路20.8公里)。此外還修有大、中、小橋樑201座,長
5831.76米,大小涵洞2542座,長19976.4米,據統計,國家歷年投資修建公路款6371.75萬元,加上民眾勞工投資部分折款共達億元以上。全縣20個鄉鎮及115個行政村(街)通了汽車,為振興防城經濟和鞏固邊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解放初期,為了配合部隊剿匪,於1950年6月成立縣公路委員會,發動各鄉鎮民兵和民眾3萬多人,對防東公路的華石、那梭、黃沙水、橫隘等地段路基進行修復。後因清匪反霸開始暫時中斷。1952年春,發動民眾2000多人,對茅嶺至防城18公里的路段路基進行修復,1953年春通車。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1953~1958年),先後對防城至東興、馬路至那良、防城至企沙、防城至峝中等公路進行修築,全長128.3公里。同時還修建東興通往越南芒街的“北崙河友誼大橋”,1958年5月通車。
在1958~1962年,全縣人民克服困難,先後修建那良至峝中、崬崇至扶隆、羅浮至江平(修復)、松柏至黃淡。那良至范河、華石至長福、那垌至灘散、架連至江尾公路,共長155.24公里,大部分都是用民辦公助的形式修築。
1963~1965年,防城縣又修建了公車至龍門公路,全長18.2公里。1964年4月,廣東省交通廳和越南廣寧省交通廳簽訂協定共同投資修建峝中、灘散兩條國際過水路堤(橋),1964年9月竣工。1965年4月又開始動工修築防城至白龍公路。1968~1975年,防城縣抓了三項建設。一是防城港口“322工程”破土動工;二是榕樹頭圍墾造田;三是公路建設。先後修建了台馬至防城港、防城至白龍、松至牛頭、松柏至竹山、江平至潭吉、那梭至東山、灘營至平旺、東興至河洲、大菉至坡稔等段公路,共長105.1公里。同時欽東線羅浮大橋建成通車。1971~1975年,先後修建了那垌至扶隆、華石至金頂、東山至那勤、垌尾至立高、那德至太平等路段,全長75.9公里,同時大菉、扶隆、那垌等大橋建成通車。
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還擊戰打響後,部隊和地方參戰車輛突增。根據上級指示,在全縣邊境加速修建邊境國防公路。先後修建橫龍至羅華山、板典至那馬、丈義至叫隘(保門)、其那至打靶坡、東興至羅浮、那梭至高英、扶隆至華蘭等公路,共長71.53公里。並對馬峝線(馬路至丈義地段)按三級路技術標準進行改建,使此路段的路況得到很大改善。與此同時,防城、馬路、那良、馬雙江等橋樑建成通車,為戰時的運輸發揮很大作用。1981~1985年,全縣大搞經濟建設。公路建設也得到相應發展,先後新建了大旺至竹圍、馬路至尖峰嶺、稔穩至江平、華石至黃竹、板八至板岸、那賴至巴的、那垌(2)橋引導道等,共長90.93公里,同時新建那垌第二大橋,為防城縣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1986~1990年,防城縣的水陸交通發展很快。南防鐵路全線鋪通;茅嶺鐵路大橋和茅嶺公路特等大橋建成通車;防城港7個萬噸級泊位碼頭建成投產;全縣新建公路有企沙至炮台、垌美至六用、平旺至那丁、扶隆至電六、漁囊至榕樹頭等,全長41.95公里。同時,防城至馬路、馬路至東興、稔隱至江平等路段鋪築油路完工通車。
防城區作為東興試驗區的交匯結合部、中心樞紐,進入防城港、東興必經防城,南防鐵路、南防高速公路、南防高鐵、防東高速公路貫穿境內,西部第一大海港防城港就在城區,擁有全市最大的汽車站防城港市第一公路客運中心,以及廣西首個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站場。擁有江山港、峒中兩個國家級口岸和三個邊民互市貿易點以及茅嶺海關區外監管卸貨點,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的沖侖物流園加快建設,邊海聯動的綜合性物流體系加快形成,2012年港口貨物吞吐量852萬噸,客貨運周轉量達19.4億噸公里。
經濟
2008年,防城區實現生產總值50.71億元,同比增長16%;財政收入4.03億元,同比增長4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33億元,同比增長44.6%。
2012年,防城區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93.4億元,增長12%;財政收入完成8.36億元,增長16.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6億元,增長5%。
2012年,地區生產總值97.55億元,同比增長14%;固定資產投資111億元,同比增長10%,財政收入達8.4億元,連續6年淨增超億元。2012年共接待遊客21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2億元。
2013年防城區地區生產總值為99.08億元,增長7.9%,財政收入9.27億元,增長1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18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8837元,增長13.5%。
農業
1987年以來,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承擔自治區糧食綜合開發“星火計畫”項目,增加了技術、資金、物資的投
入,全面進行農業技術改革,大面積推廣種植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綜合改造低產田;推廣配方施肥技術,普遍使用葉面肥和激素等,並搞縣萬畝、鄉(鎮)千畝、村百畝高產示範片,帶動廣大農民提高科學種田水平,使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據統計,1987~1991年平均糧食總產11910萬公斤,比1976年增加2179.647萬公斤,增產22.4%,其中稻穀總產10617.7萬公斤,比1976年增長22.6%。花生總產184.118萬公斤,比1976年增產50.8%,甘蔗總產865.445萬公斤,增產5倍,柑橙總產1139.445萬公斤,是1976年的20.12倍。地鳳梨總產1257.61萬公斤,是1976年的3645倍,柑桔、鳳梨總產的大幅度增長,表明全縣開發性水果生產取得巨大成功。由於1978年到1991年,全縣農作物生產得到巨大發展,使防城縣摘掉了貧困帽子,為在二十世紀末實現小康水平,打下了基礎。
防城區耕地總面積23.6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8.49萬畝,旱地面積5.13萬畝。以種植水稻、玉米、紅薯、花生、木薯、甘蔗、蔬菜以及南亞熱帶水果為主。截至2013年,防城區農業綜合開發成果顯著,建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玉桂、八角種植基地、南熱帶名特優水果基地、糖料蔗基地、澱粉原料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優質谷生產基地、海水養殖基地、水奶牛養殖基地、蛋鴨殖基地、速生豐產林基地等十大基地,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布局合理,農林牧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2012年全區建成平木村等萬元片區4萬畝、黃江村等萬元村屯50個,新增萬元農戶示範戶達850戶。發展甘蔗種植面積達8.3萬畝;新發展火龍果、金花茶、紅衣花生、反季節香蕉種植面積約4.8萬畝;建成那屋背、沖敏村等8個菜籃子示範基地,帶動農民種植蔬菜面積超過16萬畝;發展鹹淡水養殖面積達8.6萬畝,建成廣西最大的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金鯧魚基地;建成年出欄生豬1000頭以上、家禽萬羽以上的養殖場(戶)達104個。
工業
解放後,在完成了農村土地改革的基礎上,對城鎮街道的小生產者和工商業主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按行業組織合作小組和合作社,建立工商聯合會,在人民政府的指導下進行生產。1952年轉為全民所有制企業4家,1953年達到5家,集體企業363家。主要工業產品有:年產海鹽6386噸、飲料酒類612噸、日用陶瓷26.44萬件、棉布5.9萬米、土製糖7噸等。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2.7萬元;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211.24萬元。
1958年全國掀起“大躍進”高潮。為了擴大生產,全縣新辦工業企業有:東興農具機械廠、東興鋼鐵廠、東興造紙廠、防城農械廠、防城水泥廠、防城煉鐵廠、東山造紙廠、大菉造紙廠、大菉桂油廠、第一砍伐隊、灘營錳礦場等11家,包原有的5家企業共有16家國營企業。職工總數1626人。主要產品年產錳礦5000噸、生鐵497噸、日用陶瓷47.91萬件、原鹽36629噸、水泥38.23噸、木材169.80立方米、鐵制農機具1.1萬件。此外,尚有經委系統外的國營企業13家,集體企業102家。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30家。經委系統外的企業產品有:棉布(年產量13.46萬米)、土製糖(年產量4.7噸)、飲料酒(年產量392噸)。全縣工業總產值766.56萬元(其中國營607.81萬元、集體158.75萬元)。
1963年是中國恢復國民經濟的一個轉折時期,對工業企業進行全面治理整頓。其中停產、下放、合併的工業
企業有:東興友誼鋼鐵廠、夾浪水電站、防城電廠、防城松香廠等4家,以及一些無法維持再生產的集體企業。通過整頓,國家下達的16種產品指標。除飲料、鐵制農具、皮鞋、布鞋、土紙等5種產品完成生產任務較差外,其餘11種產品(原鹽、日用陶瓷、農具、松香、松節油、木材、鐵鍋、食油、電力、大米、刀具)均超額完成任務。全年工業總產值620.13萬元,比1962年的總產值524.06萬元增長18.33%。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421.51萬元,比1962年增長15.76%;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194.5萬元,比1962年增長23.29%;個體手工業總產值4.05萬元,比1962年增長91.94%。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糾正了極“左”路線以後,各級領導認真落實黨在新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解放思想,發展多種經濟成份,全民、集體、個體工業一齊上。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85年全縣工業企業達到158家,職工5211人,擁有固定資產原值4675萬元,淨值4603萬元,工業總產值4460萬元(不含村以下工業),實現利潤52萬元,稅收260萬元。固定資產原值和工業總產值分別比1978年增長102.5%和39.1%。
1986年至1990年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七個五年計畫,全縣初步形成了結構多樣化的工業體系,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工業的起飛打下了基礎。
1991年全縣工業總產值按1990年可比價計算,達到17702萬元。按經濟成分劃分: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9550萬元,占53.95%;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3137萬元,占17.72%;城鎮個體工業總產值1135萬元,占6.41%;農村個體工業總產值2152萬元,占12.16%;農村村辦工業總產值828萬元,占4.68%,農村合作經營工業總產值613萬元,占3.36%;中外合營工業總產值287萬元,占1.62%。在全民所有制工業總產值中,經委系統6639萬元,占69.52%;農牧系統20萬元,占0.21%;水產系統262萬元,占2.74%;水電系統359萬元,占3.76%;糧食系統909萬元,占9.52%,商業系統80萬元,占0.84%;農懇系統1086萬元,占11.37%;僑辦系統51萬元,占0.53%;建委系統113萬元,占1.18%;其他系統31萬元,占0.32%。
在集體所有制工業總產值中,二輕系統823萬元,占26.24%;供銷系統70萬元,占2.23%;城鎮街道工業421萬元,占13.42%;鄉鎮工業1691萬元,占53.90%;其他工業132萬元,占4.18%。
在全民和集體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10905萬元,占85.95%;重工業1782萬元,占14.05%。
工業行業主要有:冶金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機械工業,建築材料工業,森林工業,食品工業,紡織、縫衣、皮革工業,造紙、印刷工業,其他工業。工業產品品種有:海鹽、木材、食用植物油、機制及土製蔗糖、罐頭食品及飲料、鳳梨蛋白酶、飲料酒、啤酒、酒精、棉布、毛巾、皮鞋、家具、塑膠製品、飼料添加劑、紅磚、花崗岩石料、石灰、瓦、日用陶瓷、炮竹、木衣夾、芒竹藤編織品、水玻璃、機製紙、麻袋、糖果、餅乾、紅薯果脯、鋼材、鐵制農具、木製農具、電燙斗、松香、松節油、桂油、茴油、茴香醛、松油醇、粉碎機、碾米機、小鋼磨、錳礦、鈦鐵、錫礦、銻礦、螢石礦、打穀機、機動漁船、雲母製品、藥品、黃芪糯酒、金花茶系列產品等數十種。
主要工業產品年產量:海鹽6.05萬噸,機製糖3346噸,罐頭食品10100噸,飲料酒1392噸,食用植物油51噸,酒精412噸,炮竹5342箱,松香370噸,鈦鐵礦1762噸,錳礦9641噸,
發電量3342千瓦小時,粉碎機525台,紅磚4245萬塊。
1991年全縣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3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28家(自治區屬1家,縣屬27家);集體所有制100家;中外合營2家。
獨立核算工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12554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9459萬元,集體所有制2768萬元,中外合營327萬元,固定資產淨值10453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7668萬元,集體所有制2503萬元,中外合營282萬元。
2008年,防城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6.27億元,同比增長28.6%。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5.6億元,同比增長28%。
全區規上企業達52家,其中產值億元以上企業27家,同比增加4家。新發展微型企業100多家。
教育
清末時期,防城縣縣城、鄉村均辦有私塾、義學,主要的城鎮圩市,還設有書院,以課育士子。全縣私塾點(固定點和不固定點兩類)近100個、書院4所(三都書院、南眼書院、澌凜書院、文蔚書院)。光緒二十八
(公元1902年),即廢科舉前夕,有秀才、廩生、貢生王永儒、何榮光、黃福倫等42人。
民國時期,1926年始辦中學(另據口碑資料,防城縣中學教育,1921年始於東興,先附設在國小,後才獨立成中學,何治偉曾任校長)。至1943年,有中學5所;1916年,分設兩等國小,至1946年,有高等國小40所,初等國小261所。
解放前夕的1949年,全縣人口179692人,有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2所,學生303人,教師34人(其中大專畢業7人)設師範學校1所,學生97人,教員14人,有初國小校71所,完全國小48所,共有學生746人,占總人口的0.42%。
解放後,於1952年秋,將私立中、國小改為公辦學校,並發展了一批中、國小。至1956年,全縣續辦完全中學2所,國中3所,教師104人,學生1795人,比1949年增加6倍。師範學校由3個班發展到6個班,班額有所擴大,學生200多人。1958年7月,創辦縣幼稚園,園址設在東興鎮解放路,配公辦教養員2人,民辦教養員2人。是年11月8日,縣向各公社(鄉、鎮)發出關於幼教普及化的通知,至1959年1月,全縣幼稚園發展到123所,入園幼兒達17774人,占全縣幼兒總數的94.8%。民辦教養員增至500人,專區分配幼師15名,全縣公辦教養員17人,但到當年夏季,部分公社的幼稚園陸續解散。同年秋,上級指示各行業開展“反右傾”運動,解散的幼稚園又陸續恢復,但終因國家經濟困難,糧食奇缺而於當年日漸解散。1965年全縣人口243230人,高中生334人,占總人口0.14%,國中生1753人,占總人口0.72%,小學生27954人,占總人口11.94%。1985年全縣人口增至436561人,高中生2346人,占總人口0.54%,國中生12694人,占總人口2.91%,小學生62666人,占總人口14.35%。1991年全縣完全中學5所,國中25所,農職中2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前身是師範),共有學生14657人(其中教師進修學校學員361人)教職工1283人(其中本科畢業142人,專科畢業200多人);國小242所(完全國小,過去稱兩等國小),教學點208個(相當於過去的初等國小),學生69856人(其中少數民族17507人),教職工2796人;全縣幼稚園7所,幼兒班266個(含國小附設學前班)幼兒9726人,教職工261人;在全縣教職工中,評為中學特級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48人,中學一級教師366人,評為國小特級教師2人,國小高級教師
645人,國小一級教師2319人(含幼兒教師);1988~1989學年度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怍者稱號6人,被授予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稱號12人,評為地區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41人,評為縣先進教育工作者117人。
1980年以來,成人教育有所發展,按國家規定無文盲縣的標準,經地區驗收,1988年冬,國家教委授予防城縣“全國掃除文盲先進縣”稱號。在掃除文盲的基礎上,開辦了各類成人教育學校。全縣20個鄉(鎮)辦成人中學3所,教學點5個,學生335人,兼任教師17人;辦成人技術培訓學校34所,教學點86個,學生15895人,兼任教師147人;辦成人初等學校125所,教學點627個,學生7041人,兼任教師576人。教學研究和設備方面,於1955年設立縣教研室,教研員3人,到1991年增至26人;全縣組成教研網路,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倡啟發式,廢止注入式,注重電化教學與直觀教學;設電化教育室、儀器供應站各1個,配電器修理員2人,管理員3人。1990年,鄉(鎮)中學、中心國小均有儀器室,中學有實驗室,全縣共配專職儀器管理員、實驗員13人。教學儀器、電教設備總價值為465000元,教學設備日趨完善。縣的重點學校防城實驗學校和防城中學,教學設備較完備,建有教學實驗大樓,設有實驗室、儀器室、微機室、語音室等。
截至1991年,全縣學校占地面積3365畝,校舍建築面積481121平方米。全縣水泥結構教學樓房460幢,面積29.2萬平方米,占全縣中國小校舍面積的75%。
勤工儉學蓬勃發展:據1990年統計,全縣學校有果茶205畝,水產養殖88畝,造林8120畝,零星果樹2734棵,橡膠205棵,生豬103頭,校辦工廠8間,運輸汽車6台,商店5間,旅館(所)3間。1985年,全縣勤工儉學純收入29萬元,1989年純收入138.9萬元。1992年純收入410萬元。
城市建設
近年來,防城港市圍繞建設現代化海濱港口城市的目標,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以城市中心區建設為突破口,把“兩區三島”(城市中心區、東興市區、江山半島、漁萬半島、企沙半島)作為該市建設和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來規劃、建設和管理,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配套和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不斷增強城市的聚集效應和輻射能力。防城港市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截止2006年底,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32.65%,城市建成區面積34.5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總長184公里,路燈1.3萬盞,排污、排水管道總長234公里,供水管道總長379公里,城鎮用水普及率達99.37%;燃氣普及率96.43%,綠化復蓋面積723公頃,公園綠地面積83公頃,全市現有公車128輛,一批重要基礎設施如西灣跨海大橋、西灣廣場、西灣海堤、仙人山腳景觀綠地、市區十萬噸水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市行政中心已正式啟用,沙企一級公路、企沙工業區路網等基礎設施已基本完成。市污水處理廠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前期工作取得新進展城市市容市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
目前,防城港市城市建設按照以城市中心區為中心,西接東興,北連防城,南靠港口,東臨企沙的組團式規劃建設,將形成南北呼應、東西貫通的現代化濱海港口城市新格局。
宗教
防城港市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三種宗教。有12個批准登記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3000多名宗教信徒,約50000名信教民眾。
文化
歌節
“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是一年中壯族最隆重的節目,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米飯,即是用嫩楓木葉、山枝子、紅藍草、紅姜等植物汁浸糯米炊成五色飯菜,再殺豬殺羊去祭掃祖墳,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是以未婚的男女青年為主,但老人和小孩都來助興,這一天,人山人海,歌聲不斷,煞是熱鬧。瑤族的“盤王節”也是三月三這一天,形式大致與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相同。
哈節
“哈節”是京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目。“唱哈”京語即唱歌之意,哈節日期各地不盡相同,萬尾是農曆六月初九日,巫頭是農曆八月初一、山心是八月初十日、紅坎是農曆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在哈節來臨之前,家家戶戶打掃整潔,布置一新,請客到來。到了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盛裝,去集哈亭前舉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動,祈保生產豐收,人畜興旺,並聘請職業歌手“哈妹”歌唱及進行其他文娛活動。整個唱哈節過程,大致分為4個程式:即“迎神”、“祭神”、“入席”、“送神”,連續四天四夜方散。
婚嫁
舊時,本地漢族、壯族婚嫁多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禮俗繁瑣,一般都有提親、遞庚貼(女方)、合肖(男方)、定親、成親、回門(新娘回娘家)等程式,男方得花大錢,上思有的地方新娘出嫁之日還有“哭嫁”之俗,即哭嘆父母養育之恩和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等。
建國後,舊的婚嫁習俗逐漸革除,實行婚姻自由,婚禮儀式向文明、簡樸的方向發展,集體婚禮、新婚茶話會、旅行結婚等形式逐漸增多,這是一種進步,但也有少數人婚事大操大辦,有的仍索要高額聘禮,實不可取。此外,京族、瑤族的婚嫁各有特色,但都離不開對歌這項內容。
生育
舊時,婦女生頭胎臨產前娘家要送嬰兒衣服和粽子、紅蛋等物品至婆家,俗稱“催生”。嬰兒滿月,要剃除胎髮,俗稱“剃滿月頭”。此日,若請親友,稱“滿月酒”。滿月後,產婦方可出房。現在,做滿月從簡。嬰兒出生,長輩多饋贈衣物。
語言
防城港市境內各民族使用的語言有粵語、客家話、壯語、瑤語和京語。
粵語主要分布在港口區和防城區的江山、附城、茅嶺、華石、灘營,東興市的江平、東興鎮。
客家話主要分布在防城區的大菉、那勤、扶隆、峒中、板八、那垌、那良、那梭,東興市的馬路,上思縣的平福、在妙等地,約占全市人口25%左右。
壯語主要分布在上思縣的大部分鄉鎮和防城區的部分鄉鎮,占全市的30%左右。
瑤語主要分布在上思縣的南屏瑤族鄉和防城區的那垌、那良、板八、峒中、那梭等瑤族聚居地方。
京語主要分布在京族三島和三島周邊的散居京族聚居地。
旅遊
防城區擁有上岳金花茶保護基地、十萬大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平龍山瀑布、江山半島新基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三個國家級品牌,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鯉魚江萬鶴山鳥類保護區兩個自治區級品牌以及金花茶觀光園、高林瑤寨、九龍潭漂流、桃花溪山莊、沖皇溝、馬鞍坳、峒中溫泉、小峰水庫、華石火龍果農業生態園等景點景區。
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
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座落在廣西最大最美的半島——江山半島,有白浪灘、白沙灣、怪石灘、月亮灣、仙女浴池、洲頂和響水灘瀑布、千年古榕、紅樹林保護區等景區景點,有侏羅紀恐龍化石、貝丘遺址、西漢的珍珠場、唐代的海上運河、清朝炮台群等歷史文化遺蹟。2012年,白浪灘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江山半島旅遊度假區被中國生態旅遊發展協會授予“中國最美休閒度假旅遊勝地”美譽。
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北崙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大陸海岸線的西南端,地處中越兩國交界處,是以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濱海過渡帶生態系統、海草床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為主的“海洋和海岸生態系
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001年7月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MAB)組織,2004年7月加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自然保護區委員會,2008年2月加入國際重要濕地。
廣西防城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廣西防城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生態地區及大湄公河次區域,是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功能區,行政區域跨那梭、華石、大錄和扶隆四個鄉鎮,涵蓋13個行政村、65個自然屯以及國營那梭農場、華石林場。主要保護對象為珍稀瀕危金花茶組植物及其賴以生存的北熱帶森林生態系統。
瑤山大峽谷漂流景區
景區位於峒中鎮大坑、細坑、那涯村。該地區是防城港市瑤族文化保持最原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核心地帶,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錦、瑤服,獨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潭蓬運河(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潭蓬運河”是唐代“元和三年”(808年)和“鹹通九年”(868年)期間開鑿的一條運河古蹟,位於江山鄉潭蓬村,與桂林的靈渠並稱“廣西兩大古運河”。運河長約2公里,東西走向。運河東段的“仙人瀧”入口處,兩岸峭壁險峻,高約15米,最寬處約8米,最窄處約2米,且樹木蔥翠茂密。在石壁下離水面的一米處,刻有“鹹通九年三月七日”和“湖南軍”字樣。在水下約50厘米的石壁上,還刻有“元和三年”等字跡。
劉永福那良故居
劉永福故居其中一處位於那良鎮圩邊的那營村。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主建築為磚木結構,二進十間房屋,中有天井,兩側為廂房,有迴廊相通,屋檐以琉璃瓦裝飾,是一座典雅古樸的建築。
特產
防城區是中國主要的香料生產基地之一,有八角、肉桂105萬畝。防城大紅八角以油多、香味濃郁暢銷國內外。龍眼、荔枝、火龍果等經濟林果已發展到7.8萬畝。
防城區是全國主要的香料生產基地之一,大紅八角以油多、香味濃郁暢銷國內外。先後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名特優經濟林八角之鄉”、“中國肉桂之鄉”稱號。
名人
劉永福:清末著名抗法民族英雄
地理
地形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位於全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其特徵是: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河流眾多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流大多沿著地勢呈傾斜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了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幹流的橫貫廣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於兩側的樹枝狀水系。其中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條,總長度有3.4萬公里,河網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屬珠江、長江、桂南獨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廣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的85.2%,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條,主幹流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自西北折東橫貫全境,全長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廣東入南海。長江水系分布處於桂東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3.5%,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條,主要河段有湘江、資江,屬洞庭湖水繫上游,經湖南匯入長江。其中湘江在興安縣附近通過秦代開鑿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獨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於桂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10.7%,較大河流有南流江、欽江、北崙河等,均注入北部灣。經越南入北部灣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0.6%。喀斯特地下河眾多,有433條,其中長度超過10公里的有248條,坡心河、地蘇河等均獨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海岸、島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瀕臨屬於南海的北部灣。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崙河口,大陸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島嶼岸線46l公里。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樣。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谷型海岸;欽州及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廣西近海灘涂廣大,面積達1005平方公里。0—20米淺海廣闊,面積達6488平方公里。整個北部灣的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西迄越南。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過90米。廣西沿海有697個島嶼,總面積約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潿洲島面積約24.7平方公里。
氣候概況: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雲貴高原。按全國地形分類,廣西屬雲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乾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徵。 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等溫線基本上呈緯向分布,氣溫由南向北遞減,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區遞減。全區約65%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0℃以上,其中右江河谷、左江河谷、沿海地區在22.0℃以上,潿洲島高達23.1℃。桂林市東北部以及海拔較高的樂業、南丹、金秀年平均氣溫低於18.0℃,其中樂業、資源只有16.5℃。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極端最高氣溫為33.7~42.5℃。其中,沿海地區、百色市南部山區及金秀、南丹、鳳山、樂業、天等在33.7~37.8℃之間,其餘地區38.0~42.5℃,百色為全區最高。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極端最低氣溫為-8.4~2.9℃。桂北山區-8.4~-4.0℃,資源為全區最低;北海市、防城港市南部及博白、都安極端最低氣溫在0℃以上,其餘各地在-3.9~-0.2℃之間。
二、降水豐沛,乾濕分明: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全國降水量最豐富的省區之一,各地年降水量為1080~2760mm,大部分地區在1300~2000mm之間。其地理分布具有東部多,西部少;丘陵山區多,河谷平原少;夏季迎風坡多,背風坡少等特點。廣西有三個多雨區:(1)十萬大山南側的東興至欽州一帶,年降水量達2100~2760mm;(2)大瑤山東側以昭平為中心的金秀、蒙山一帶,年降水量達1700~2000mm;(3)越城嶺至元寶山東南側以永福為中心的興安、靈川、桂林、臨桂、融安等地,年降水量達1800~2000mm。另有三個少雨區:(1)以田陽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田林、隆林、西林一帶,年降水量僅有1080~1200mm; (2)以寧明為中心的明江河谷和左江河谷至邕寧一帶,年降水量為1200~1300mm;(3)以武宣為中心的黔江河谷,年降水量1200~1300mm。
由於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廣西降水量季節分配不均,乾濕季分明。4~9月為雨季,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強降水天氣過程較頻繁,容易發生洪澇災害;10~3月是乾季,總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乾旱少雨,易引發森林火災。
三、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地年日照時數1169~2219小時,與鄰省比較,比湘、黔、川等省偏多,比雲南大部地區偏少,與廣東相當。其地域分布特點是:南部多,北部少;河谷平原多,丘陵山區少。北海市及田陽、上思在1800小時以上,以潿洲島最多,全年達2219小時。河池、桂林、柳州三市大部及金秀、樂業、凌雲、那坡、馬山等地不足1500小時,金秀全年日照時數最少,只有1169小時。其餘地區在1500~1800小時之間。
廣西壯族自治區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特點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除百色市北部山區春季多於秋季外,其餘地區秋季多於春季。夏季各地日照時數為355~698小時,占全年日照時數的31%~32%;冬季各地日照時數只有186~380小時,僅占全年日照時數的14%~17%。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南寧市 | 青秀區 | 興寧區 | 西鄉塘區 | 良慶區 | 江南區 | 邕寧區 | 武鳴縣 | 隆安縣 | 馬山縣 | 上林縣 | 賓陽縣 | 橫縣 |
柳州市 | 城中區 | 魚峰區 | 柳北區 | 柳南區 | 柳江縣 | 柳城縣 | 鹿寨縣 | 融安縣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三江侗族自治縣 |
桂林市 | 象山區 | 秀峰區 | 疊彩區 | 七星區 | 雁山區 | 陽朔縣 | 臨桂縣 | 靈川縣 | 全州縣 | 平樂縣 | 興安縣 | 灌陽縣 | 荔浦縣 | 資源縣 | 永福縣 | 龍勝各族自治縣 | 恭城瑤族自治縣 |
梧州市 | 萬秀區 | 蝶山區 | 長洲區 | 岑溪市 | 蒼梧縣 | 藤縣 | 蒙山縣 |
北海市 | 海城區 | 銀海區 | 鐵山港區 | 合浦縣 |
防城港市 | 港口區 | 防城區 | 東興市 | 上思縣 |
欽州市 | 欽南區 | 欽北區 | 靈山縣 | 浦北縣 |
貴港市 | 港北區 | 港南區| 覃塘區 | 桂平市 | 平南縣 |
玉林市 | 玉州區 | 北流市 | 容縣 | 陸川縣 | 博白縣 | 興業縣 |
百色市 | 右江區 | 凌雲縣 | 平果縣 | 西林縣 | 樂業縣 | 德保縣 | 田林縣 | 田陽縣 | 靖西縣 | 田東縣 | 那坡縣 | 隆林各族自治縣 |
賀州市 | 八步區 | 鐘山縣 | 昭平縣 | 富川瑤族自治縣 |
河池市 | 金城江區 | 宜州市 | 天峨縣 | 鳳山縣 | 南丹縣 | 東蘭縣 | 都安瑤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巴馬瑤族自治縣 |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大化瑤族自治縣 |
來賓市 | 興賓區 | 合山市 | 象州縣 | 武宣縣 | 忻城縣 | 金秀瑤族自治縣 |
崇左市 | 江州區 | 憑祥市 |寧明縣 | 扶綏縣 | 龍州縣 | 大新縣 | 天等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