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播電視大學

廣東省廣播電視大學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簡稱廣東電大)是一所運用多種媒體進行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學校,也是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資格的高等學校,隸屬於省教育廳。

基本信息

1978年11月15日,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會議在吳南生同志主持下,通過了開辦廣東電視大學和中山大學基礎學院的決定,由省文教辦具體組織實施,校址設在廣東省展覽館(交易會舊址)。經過不足三個月的緊張籌辦,廣東電大招收學生13000多人(含單科生),於1979年2月6日和全國28所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大學同時開學,並於2月8日由中央電視台播出電大課程,數學家華羅庚教授主講第一課。

歷史沿革

廣東省廣播電視大學最初在廣州及其附近的佛山市江門市及南海、三水、東莞、番禺、從化、花縣、增城等七縣招生辦學,1980年至1985年象雨後春筍般迅速遍及全省內陸和海南島部分市、縣而形成一個龐大的教育網路。
廣東廣播電視大學的現在校址在廣州市下塘西路一號,於1984年征地,1988年至1992年陸續建成,1990年從沙面大街74號搬到現址。

目前,廣東電大下轄19個地級市電大,70所縣電大、5所省直分校,已形成以省電大為龍頭,市級電大為骨幹,縣級電大為基礎覆蓋全省範圍的遠程教育網路。

基本情況

學校面向全省範圍內舉辦高等學歷教育和中等學歷教育,先後開出理工、財經、文法類本科專業13個,理工、財經、文法及農林類大專專業110多個,中專專業30多個,,非學歷教育項目30多個。累計為社會輸送本、專科畢業生46萬多人,中專畢業生6多人,非學歷教育培訓40多萬人次。

截止2006年底,全省電大在校生17萬人,規模位於全國電大系統前列,其中中央電大開放教育學生16萬人,居全國電大系統第一;占廣東省同期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0%,為全省毛入學率(毛入學率為24%)貢獻2.4個百分點,占全省同期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的25%,占全國電大系統的7.6%;廣東電大畢業生占廣東省同期高校畢業生的18%,占全省同期成人高校畢業生的55%。

辦學條件

省電大校本部建立起千兆校園網,實現了廣東教科網電大聯網,全省19個市級電大、30多個縣級電大接入了省教科網,實現了與省校的高速互聯。建立起覆蓋全省電大系統的Ku波段衛星數字廣播接收系統和VBI數據廣播接收系統、網上直播系統、視頻點播系統、雙向視頻會議系統,建成校園“一卡通”系統。全省電大系統安裝了電大線上教學平台,全省開放教育試點學生可以通過網路進行學習。

建有數字圖書館,省校圖書館藏書總量達28萬冊,期刊7700種,其中紙質圖書9萬冊、期刊500多種;全文數位化圖書19萬種,全文學術期刊7200種,實現了全省電大共享數字圖書館資源。省校建有完善的多媒體課室、多功能電教室、計算機網路課室、語音室、汽車實訓車間等教學設施,全校教職工每人平均配備1台以上計算機。

辦學特色

一、紮根基層:廣東電大長期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村、面向邊遠地區、面向少數民族地區辦學,目前以遠程開放教育試點本、專科教育為主,成人高等專科教育、中等專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與崗位培訓並舉,形成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的格局。

二、免試入學:為所有願意接受高等教育的求學者提供便利的學習機會。只要具有高中、中專或大專以上學歷,就可報讀高等專科或本科學歷教育,不受性別、年齡、地域、單位背景等限制。

三、實行遠程教學:學生自主學習,以教育技術和多種信息傳播媒體為課程載體,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開展遠程教學;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課程註冊時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學分制。

四、系統辦學:電大在辦學體制上實行“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廣東電大負責對全省(廣州、深圳除外)各級電大和分校教學業務的指導、管理和服務。

辦學聲譽

廣東電大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以教學為中心,以育人為根本,實行“寬進嚴出”的辦學政策,實施以“五統一”為核心的質量保證體系,在教學中聘請高校知名教授和專家擔任教師,實行嚴格的巡考和監考制度,保證教育質量,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和影響:
1997—1999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省級廣播電視大學教學評估先進學校”。

1998年被評為全國電化教育工作“先進單位”。

1999年被評為全國廣播電視大學“教學工作先進單位”。

據2005年畢業生追蹤調查報告,畢業生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總體滿意度達80.91%,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總體滿意度為84.88%,電大學子在廣東各行各業中湧現出一批批傑出的代表。

2006年廣東電大順利通過教育部專家組對學校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的總結性評估,榮獲“系統建設與管理”單項成就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電大的教學質量進行過評估並給予認可,電大的文憑被世界包括歐美在內的150多個國家所承認,被譽為“國際學歷綠卡”。

電大辦學多年來,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套用型專門人才,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單位的技術和業務骨幹,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