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陳大夫宗祠

廣州陳大夫宗祠

宋名賢陳大夫宗祠在廣州市白雲區西郊沙貝下元里。始建於明 嘉靖年間,清 道光丁末年 (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

基本信息

簡介

祠堂概況

宋名賢陳大夫宗祠廣州白雲區西郊沙貝下元里。始建於嘉靖年間,道光丁末年(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重建,1927年重修。

歷史變遷

宋名賢陳大夫宗祠,俗稱世德堂。宗祠由十二世祖陳錫(天游)和陳鏊(雁泉)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嘉靖十八年(1539年)落成。後經三次重修:第一次明萬曆三年(1575年)由十三世祖陳紹儒重修;第二次清道光十七年(1847年)重修;第三次民國十六年(1927年)重修。1986年略有修葺。宗祠於1993年8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以來,以香港同胞捐資為主,對祠堂進行維修,並籌建了陳子壯紀念館。

結構特點

宗祠為硬山頂大木小式,坐北向南,前後兩進,有東西廊,天井寬敞。主體建築占地795平方米。宗祠門前有寬闊的7級石台階。階前場地寬廣,一口大水塘綠波漣游,環境秀麗。前座面闊3間,進深2間。琉璃花脊工藝嫡熟,牡丹花枝唯妙唯肖,上塑“道光丁末”(道光二十七年即公元1847年)和“英華店造”字樣,為省內現存較早琉璃瓦脊之一。1986年重新裝上整魚寶珠。碌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大門石額上刻“宋名賢陳大夫宗祠”,有道光二十七年及丁末年款印章。按原樣恢復的木板門聯是:“一間七進士;四代五鄉賢”。7進士是自陳氏始祖陳康延(南宋人)至陳子壯(明末人),鄉賢則指鄉間有才德者。塘頭有琉璃人物亭閣。正面青磚牆磨磚對縫。后座稱世德堂,面闊3間14.6、進深3間12.4米,13架縱4柱前出卷廊。廊前有石欄板4塊分別雕“萬壽無疆”4字。瓦面與前座相類,唯瓦脊當中無寶珠而施陶塑羅馬字時鐘。世德堂左側為忠烈祠,是祖明末抗清志士陳子壯的。後人稱陳子壯與順德陳邦彥、東堯張家玉為“明末嶺南三忠”。

宗祠的力量

陳子壯雕像陳子壯雕像

人傑地靈

陳大夫宗祠呈現的是一種雄壯美。首先讓人有壓迫感,巧奪天工的設計、震撼人心的建築、美輪美奐的裝飾帶來了視覺衝擊,讓人覺得個體力量的微弱和智慧的匱乏。等到歆享完畢,淺薄地知道宗祠涉及到的歷史及人物時,就又會持續生出流連忘返的雅興。可以很清晰感受到陳氏子孫回憶先賢時的高。比如說風水,沙貝村簡直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完美所在,依山傍水,具備典型的人文環境;比如說貴人,由古及今,如數家珍,即便當今某個區的並非耀眼的領導是陳家人,他們也心中有數——五六個老人、陳氏家族的廿六、廿七世孫,每天必到宗祠里轉一轉、巡一巡,儘可能多地重溫每一個歷史片段。“一門七進士、四代五鄉”。

影響後世

古色古香的宗祠也有了一些現代色彩。南粵先賢館首批50歷史名人名單公示里有了陳子壯的名字,老人們就會貼一張紅榜共示;村里陳家的後人買下一家店鋪門面送給了祠堂,祠堂的管理者們也會貼出一張感謝信——時代在變,祠堂自然也在變,但是祠堂的力量在變化里依舊強勁。祠堂旁邊是一所國小,孩子們中有不少是知道陳子壯這個名字的。

人物簡介

個人資料

陳子壯畫像陳子壯畫像

陳子壯(1596-1647):南海沙貝村(今廣州白雲區金沙街沙貝社區)人。字集生,號秋濤,諡號文忠。出生於廣州九曜坊。其父陳熙昌進士出身,在朝廷歷任大官,伯父陳熙韶在廣西思恩府當知府。陳子壯的成長與其所受的家族教育息息相關。 “廣東三忠”之一。

廣東三忠

明末清初,廣東出現了三位民族英雄,這就是被譽為“廣東三忠”的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

主要事跡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在李自成軍隊的乘勝追擊下,明思宗朱由檢自盡於北京。吳三桂投降,清兵大舉入關。接著,南明弘光、隆武政權相繼瓦解,清兵由福建漳州、泉州進攻廣東。這時,廣東存在兩個對立的南明政權:即廣州的紹武帝和肇慶的永曆帝,雙方互爭正統而打起內戰,清兵乘虛而入。十二月,李成棟的先頭部隊由東門輕取廣州,南明君臣多人死難(至今仍有“紹武君臣冢”古蹟存於越秀公園)。隨後,清兵繼續攻打梧州、桂林,追擊遁逃至全州的永曆帝。
南明危在旦夕之際,兼軍御史張家玉起兵於東莞,兵部主事陳邦彥起兵於順德,大學士陳子壯起兵於南海。緊接著,各地義軍(包括農民軍)風起雲湧,小者百人、大者萬人,甘竹灘的余龍、新會的黃公輔、恩平的王興、高明的麥而炫番禺的屈大均都是義軍中的佼佼者。雖然由於力量對比懸殊,起義軍的鬥爭最後以失敗告終,但是“三忠”先後堅持10個多月的聯合軍事行動牽制了清兵的在粵主力,從而使得南粵的最後一個政權得以延續十多年。清將李成棟後來也懾於廣東抗清力量的強大而復師於明。

人物生平

少年聰慧屢試皆捷
一身正氣的陳子壯一身正氣的陳子壯

陳子壯之父陳熙昌是個飽讀詩書的進士,母親是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因此他自幼即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四歲能文、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
一年中秋節晚上,陳熙昌在官邸的花園宴客賞月。其時天色朦朧,薄雲照月,有客人觸景生情吟詩曰:“天公今夜意如何?不放銀蟾照碧波。”陳子壯當即接口道:“待我明年覽上苑,探花因便問嫦娥。”眾客稱奇,都道此七齡小子聰敏、志氣非凡,前途無可限量。萬曆辛亥,陳子壯16歲時,應歲試冠邑弟子員。萬曆乙卯,陳子壯20歲,鄉試(即省會試)第八名舉人,萬曆己未(1619)中進士並在殿試中獲第三名(探花及第),應了詩讖,時年24歲,授翰林院編修。
剛直不阿不附閹黨

1625年,陳子壯出任浙江鄉試主考官。時值權奸當道,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陳子壯極為反感,便命了一題“論歷代宦官之禍”。鄉試結束回朝時,他還親自擬文論證,歷數各朝宦官之禍害呈給皇帝。滿朝有正義感的官員莫不稱快。魏忠賢自然十分痛恨,但看到陳子壯少年新晉、才華卓絕,於是想收為己用。
一日,魏忠賢府第新修,想請書法了得的陳子壯題寫“元勛”的匾額,便派手下人明翼對陳子壯進行拉攏。陳子壯婉言謝絕。明翼回報,魏忠賢大怒:“何物陳子壯,竟敢逆我意!”隨即派黨羽蒐集陳子壯在浙江主持鄉試時所言“庸主失權,英主攬權”等語,將其意歪曲為誹謗皇帝;昏庸的天啟皇帝竟然偏聽偏信,罷免陳子壯父子的官職。二人不得已攜眷回歸廣州,在鹽倉街定居。
天啟皇帝駕崩,思宗朱由檢即位,魏忠賢迅即垮台。陳子壯恢復了左春坊左諭德的官職,到任兩個月後便因父喪匆匆南歸,丁憂服滿回京,升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充經筵日講官。每當在群臣滿座的殿堂中開講,陳子壯總有治國安邦的滔滔宏論,君臣皆為之擊節。

疾惡直言黜官歸里

1636年,崇禎皇帝為了羅致人才進一步擴大朱姓宗室的勢力,下詔曰:凡宗室中如具文武才智者,許改秩授職。所謂“許改秩授職”,即允許不經正當途徑做官,而升官就意味著增加俸祿、進而增加財政開支。而且當時藩王、宗室的權力已經很大,嚴重影響到各級官員的行政效率。深知“許改秩授職”之害的陳子壯上書千言請求皇帝收回成命。此舉激怒了眾藩王,合夥詆毀陳子壯,指責他離間皇族。沒有主見的崇禎皇帝便下旨刑部,以“非祖間親”的罪名將陳子壯投入監獄。身陷囹圄將近半年,陳子壯經群臣營救而出獄,黯然黜職歸鄉。
在廣州白雲山九龍泉之上,陳子壯修建雲淙別墅,集杜甫詩句在門外自書一聯:“天下何曾有山水,老夫不出長蓬蒿。”又與其弟陳子升及黎遂球、區懷瑞、曾道唯、等十二人修復南園詩社,世稱南園十二子,終日吟詩唱和,影響很大。翌年,陳子壯在禺山書院授徒講學。
1643年,廣州及鄰近數縣發生大災荒,糧價高漲,廣州城內乞討者日漸增多。陳子壯不但自己出資,還四處奔走籌款,組織救濟。他在城內分區設點,每天向饑民施粥。據《廣州通志》記載,數千人因為得到他的救濟而存活下來。

後人訪談

十世孫:地靈人傑成就陳家風光

陳家第26世孫、陳子壯第10世嫡孫陳權輝今年71歲,在白雲區金沙街沙貝社區的宋名賢陳大夫宗祠(陳子壯紀念館),他與陳偉南(70歲,陳家26世孫)、陳有桐(82歲,陳家26世孫)、陳樹民(57歲,陳家26世孫)、陳樹添(60歲,陳家27世孫)一同守候著祠堂的靜謐和源遠流長的祖上榮光。在陳權輝和他的同輩們看來,陳家之所以能“一門七進士,四代五鄉賢”,之所以能出現陳子壯這樣的風雲人物,從某種意義上說與風水有關。原來早在1300年,本來居住在廣州河南天堂檀香村(今廣州造紙廠附近)的陳家因為多代單傳、人丁稀少,不得不打算另闢居處。當時的七世孫陳浩潛心研究風水,並與另外兩人結伴到江西拜訪名師,學成後到處尋覓名山龍穴。陳浩後來發現潯峰地區,覺得這裡山明水秀,將來定會人傑地靈,便在沙貝(廣州白雲區金沙街沙貝社區)定居下來,此後陳家瓜迭綿綿、繁衍不息。同時,陳浩登山涉水踏遍潯峰山脈,終於尋到六穴“風水寶地”。
陳家的子孫們對先賢特別是對陳子壯充滿敬意。陳子壯在大坑山建有衣冠冢,但至今未見未曾尋到,這庶幾成為所有人的心病。2001年暮春時節,陳家26世孫陳偉南結伴上白雲山試圖尋找雲淙別墅(陳子壯修建)遺址未果,作五律詩一首表示感懷:
錚語斗權奸,黜官鄉里還。
碧山棲別業,冽水濯憔顏。
憂國殫思策,待時翻倒瀾。
庭園何處是?芊草夕霏間。
故址尋蹤四牌樓
(“戊辰進士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