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簡介
廣州碑林位於九龍泉井上方至摩星嶺腳地段,占地一萬六千多平方米。廣州碑林的前身是白雲寺,白雲寺建於宋朝,是廣州歷史悠久的古寺之一,不幸的是,它被毀於抗日戰爭期間。在1992年,由市委、市政府、市人大投資,在此新建了廣州碑林,廣州碑林於1994年對外開放。“廣州碑林”是一個全新的景點,同時也是市委、市政府、市人大送給廣州市民的一份厚禮。
藝術特點
“廣州碑林”總面積16000平方米,擺置了碑刻近三百塊,收集了部分歷代名士、現代詩人、書法家歌頌嶺南風光、歌頌羊城、歌頌白雲山的詩詞、書法佳作,以室內置碑、室外立碑、摩崖碑刻等形式融匯於園林與自然勝景之中,顯示著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分三個景區,摩岩石刻區、南雅堂、仙黑軒三大景區。
“白雲山賦”是碑林中最大的一塊碑,重約4噸,它的詩詞作者是明代的黃佐,由徐續先生撰寫,它的主要內容描述了白雲山一年四季美麗怡人的景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白雲山歷代以來都是備受文人墨客所鍾愛,同時在嶺南一帶也是深入人心的。
“歷史人物浮雕圖”中一共雕刻有十九位著名的歷史人物,他們都與白雲山的歷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第一位人物是秦朝的鄭安期,又稱鄭仙,據說他是在白雲山得道成仙的,由此引出了白雲山的一個特殊節日——“鰲頭會”,此節日沿襲至今,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有許多廣州市民登臨白雲山的“雲岩”景點,焚香禱告,紀念鄭仙;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不僅詩詞、書法、篆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而且他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據說,當年他曾經過廣州,見廣州市民飲水困難,後在白雲山遊玩時,受到白雲山泉水的啟發,用竹筒將泉水引到城中,因此就有了蘇東坡發明最古老、原始的自來水一說。
南雅堂初建於清朝,是當時的張維屏等嶺南三大才子所建,用作書社,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南雅堂”以室內置碑為主,堂中的詩刻多是謝靈運、杜審言、劉禹錫、韓愈、李商隱及蘇軾等一代名家之作。這裡有蘇東坡的《蒲澗寺》,描述了蒲澗寺古木蔭森,飛濤百尺,原是仙醫鄭安期採藥處,傳說秦始皇曾派人到白雲山囑鄭安期採摘九節菖蒲以作長生不老之藥。蘇詩記下了這段史實,諷刺了秦皇的愚蠢。還有杜審言的《南海亂石山》,白雲山古稱亂石山,詩中描寫了白雲山風景的奇譎:滿山亂石,大小不類,“上聳忽如飛,下臨仍欲墜”,氣候日夜不同,“朝暾赤丹紫,夜魄炯青翠”,讓我們聯想當年白雲山的真貌。
仙墨軒收藏古人墨跡最多,明清時期,嶺南詩人先後在白雲山結社,主要有南園詩社、越山詩社、後南園詩社等,聚集了梁佩蘭、陳邦彥等詩人。這裡保存著陳獻章的墨跡詩刻《應試後作》。且不論詩歌的內容如何,單是他那草體書法,就讓人頗感親切熟悉,字型剛健飄逸,正是毛澤東早年曾研習過的。
康有為一幅詩刻《騎馬游登山頂》格外醒目,描寫了自己騎馬行於山上,不管紅葉沾衣,寒風鏇卷,霧氣掩山,也不願歸去。潛下心來,一幅幅細緻地看過去,通過文字,通過碑石,感受著那份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廣州碑林集嶺南詩詞碑刻薈萃,是欣賞嶺南歷史文化及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