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辛亥革命時,又參加了淮上軍,因功升任第七旅第十三團副團長。不久,部隊被北洋軍打垮,只好解甲歸田。業農商,有地產40畝,自給尚余。廖澤周幼年時先後就讀東鄉廖家灣國民學校、上海私立工惠學校、安慶省立職業學校。1923 年,就讀安慶職業學校時,積極參加柯慶施領導的反對北洋軍閥禍國殃民的愛國學生運動(揭批曹錕賄選醜劇的運動),後遭到北洋政府的通緝,被迫離校。
1924年1月由袁家聲、廖梓英介紹加入國民黨,同年3月再由其二人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三隊學習,同隊的有陳賡、杜聿明、李仙洲、侯鏡如、王之宇等。1924年11月底畢業,分配至第二期學生總隊部當教育副官。次年2月參加了第一次東征,擔任東征軍總指揮部警衛連隊長,在棉湖戰役中,隨周恩來投入戰鬥。東征後任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學生隊第一隊隊長。6月,又參加了平定楊希閔、劉震寰的叛亂。1926年6月,經孫一中、曹淵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7月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解散後,廖運澤調至黃埔軍校武漢分校,任第五期政治大隊第四隊少校隊長、第三隊中校隊長,1927年5月,鄧演達調廖運澤到北伐軍葉挺的第二十四師第七十二團當副團長,後任國民革命軍第11軍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副團長(團長許繼慎)。
1927年5月,參加了武漢反擊夏斗寅叛變戰鬥,在紙坊戰鬥中腿部受傷。7月,傷愈歸隊代行團長(許繼慎也在紙坊戰鬥中受傷)之職。隨後率部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起義中第72團解除了國民革命軍第3軍第23、第24團的武裝。後隨起義隊伍南下潮汕,72團於8月30日率先攻克會昌,又於次日擊退了尾追的黃紹竑部。後部隊在湯坑戰鬥中失利,他在突圍中打散,失去與周恩來等人的聯繫,只好經汕頭後轉赴上海。
1928 年廖運澤受中共安徽省臨委負責人尹寬指派,與中共黨員孫一中、許光達、廖運周等在壽州幫助柏文蔚籌辦國民黨軍三十三軍學兵團,秘密建立中共地下黨組織,進行兵運工作。後因身份暴露,逃離壽州。
1928年春任第三十三軍學兵團教育長,與中共脫離組織關係。後任第四十二軍高參,淮軍第一師新編第五旅營長,暫編第二旅副團長.獨立第四十旅上校團長,第九十五師補充旅少將旅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九十二軍二十一師副師長。1938年5月任第二十一師師長兼阜陽警備司令,1939年任軍事委員會華南衡陽(南嶽)抗日游擊幹部訓練班任副總隊長,在訓練班教育長葉劍英的領導下做了許多有益於團結抗日的事情。同年秋任第五戰區第九十二軍暫編第十四師師長。後率部在豫東、皖北等地抗擊日本侵略軍。日本投降後,奉命在徐州濟南接受日本投降。
1943年10月任騎兵第二軍軍長。1945年2月授陸軍少將,任第九十六軍代理軍長,後改任國防部中將部員。
解放戰爭
1948年,解放戰爭形勢發生急劇變化,國民黨整師整軍被解放軍殲滅,蔣介石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千方百計收羅炮灰,妄圖憑藉長江“天塹”維持統治。經曾任過安徽省政府主席吳忠信的推薦,廖氏兄弟被啟用。廖運澤擔任第八綏靖區副司令兼潁上指揮所主任及暫編第一縱隊司令,其弟廖運升為暫一縱隊副司令,指揮所及暫一縱隊司令部都設在安徽壽縣的正陽關鎮。
當暫一縱隊駐正陽關之初,廖氏兄弟就開始與共產黨聯繫,商談起義事宜。
1948年9月授陸軍中將.不久轉任第十五綏靖區副司令官。後因國民黨對廖氏兄弟起了懷疑,調運澤為衢州編練處副司令,實為人質,運澤接到委任狀後未予理會,帶家屬去了蘇州親戚家。
1949年5月,廖運升率一一O師(原暫一縱)起義,在廣州的廖運澤被國民黨通緝,被迫出走香港。居港期間,在中共華南局地下黨組織領導下與侯鏡如一起,成功策動國民黨軍第三一八師起義,為全國解放作出了貢獻。
1952年夏,應周恩來總理電召,從香港回到北京。1958 年在南京工作期間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先後擔任民革江蘇省委員會副秘書長、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民革第三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四至六屆中央委員,並擔任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江蘇省政府參事室參事、江蘇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1987年9月27日在南京逝世,終年84歲。
“文化大革命”期間兩次抵制林彪黨羽的威脅利誘,拒寫“南昌起義是林彪領導的”假證明材料,表現了可貴的高風亮節。
主要著作
著有《南昌起義的片斷回憶》、《阜陽保衛戰》、《蔣軍在京滬杭的晟後掙扎》(與人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