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生

康振生

康振生,男,1957年生於四川省安岳縣。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和陝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層次入選者、傑青獲得者,農業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博士生導師、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植物病理學會理事,曾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模範教師”等稱號。現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技術中心主任、陝西省農業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農業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長。2017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康振生康振生
現兼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植物病理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病學會抗病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植病學會真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專題主編,《MolecularPlantPathology》、《中國農業科學》、《植物病理學報》、《植物保護學報》和《菌物學報》等刊物的編委。
2017年11月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1年起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4-2006年,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
1997-2001年在德國霍恩海姆大學從事麥類病害研究工作,為高級訪問學者;
1994年起任西北農業大學(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
1991-1996在西北農業大學植保系從事植物病理學教學、科研工作,先後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
1990年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病理專業博士學位;
1988-1990年,加拿大溫尼泊農部研究所訪問學者,並完成博士論文研究工作,1990年獲博士學位;
1981年西北農學院植保專業本科畢業,獲學士學位。

研究領域

康振生院士康振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直以病原真菌寄主小麥的互作關係為主攻方向,從組織學細胞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對小麥抗病機制和病菌致病機理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探索,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體系。主要開展小麥鏽病的流行學及分子生態學、小麥條鏽菌的基因組學及毒性變異規律、條鏽菌與寄主互作分子機理、小麥抗病資源的發掘利用以及寄主抗病機理的研究等。

主要成就

康振生院士康振生院士
在北京參加完中國工程院2017年當選院士頒證儀式回來的康振生院士(右)在北京參加完中國工程院2017年當選院士頒證儀式回來的康振生院士(右)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48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獎7項;獲批國家專利3項;撰寫專著2部,參編著作23部。
其中代表性著作和成果如下:
中國小麥條鏽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套用,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完成人
小麥赤霉病致病機理與防控關鍵技術,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條鏽病菌與小麥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礎,2011年,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小麥赤霉病防治基礎與套用研究,2009年,陝西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小麥與條鏽菌互作機理研究及抗條銹相關基因的功能分析,2011年,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

先後承擔了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項目、教育部重大培育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國家攀登計畫、國家科技攻關、國家教委"優秀年輕教師基金"和國家博士點基金等30多項課題,並參加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10餘項。
所完成的《植物病原真菌的超微結構》和《植物病原真菌的超微形態》兩本專著是我國涉及這一領域僅有的兩部優秀著作。先後獲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主持完成的"植物病原真菌與寄主植物互作關係的超微結構和細胞化學研究"2003年獲陝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主持完成的"繁6及衍生小麥抗條銹性變異及對策研究"1997年獲農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99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要作品

康振生教授講話康振生教授講話
主要學術論文

(1)Kang,IrmgardZingen-Sell,H.Buchenauer.InfectionofwheatspikesbyFusariumavenaceumandalterationofcellwallcomponentsintheinfectedtissue.EuropeanJournalofPlantPathology,2005,111(1):19-28.
(2)康振生曹麗華鄭文明黃麗麗李振岐.2005.小麥條鏽菌條中29號生理小種SCAR檢測標記的建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3(5):53-56.
(3)KangZhenshengandHuangLili.UltrastructureandMolecularCytologyonInteractionbetweenWheatandFusariumgraminearu.In:2ndAsiaConferenceonPlantPathology2005.25-28June,FacultyofScience,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
(4)Z.Kang,HuangLandH.Buchenauer.2004,Ultrastrcturalandcytochemical
(5)康振生黃麗麗H.Buchenauer韓青梅蔣選利.2004.禾穀鐮刀菌在小麥穗部侵染過程的細胞學研究.植物病理學報34(4):329-335.
(6)康振生黃麗麗H.Buchenauer.2004.小麥穗組織中脫氧鐮刀菌烯醇毒素的免疫細胞化學定位.植物病理學報34(5):419-424
(7)Z.Kang,H.Buchenauer.ImmunocytochemicalLocalizationofCellWall-BoundThioninsandHydroxyproline-RichGlycoproteinsinFusariumculmorum-InfectedWheatSpikes.JournalofPhytopathology,2003,Vol.151(3):120-129.
(8)KangZ.lilihuang,H.Buchenauer.Subecellularlocalizationofchitinaseand?-1,3-glucanaseincompatibleandincompatibleinteractionsbetweenwheatandPucciniastriiformis.J.ofPlantDiseasesandProtection.2003110(2):170-183
(9)KangZhen-sheng,WangYao,HuangLi-li,WeiGuo-rong,ZhaoJie.HistologyandUltrastructureofIncompatibleCombinationBetweenPucciniastriiformisandWheatCultivarswithLowReactionTypeResistance.AgriculturalSciencesinChina.2003,2(10):1102-1113.
(10)康振生王瑤黃麗麗魏國榮趙傑.2003.小麥品種對條鏽病低反應型抗性的組織學和超微結構研究.中國農業科學36(9):1026-1031
(11)Kang,H.Buchenauer.Immunocytochemicallocalizationof-1,3-glucanaseandchitinaseinFusariumculmorum-infectedwheatspikes.PhysiologicalandMolecularPlantPathology60:141-153,2002.
(12)Z.Kang,H.Buchenauer.StudiesontheinfectionprocessofFusariumculmoruminwheatspikes:DegradationofhostcellwallcomponentsandlocalizationofTrichothecenetoxinininfectedtissue.EuropeanJournalofPlantPathology,108(7):653-660,2002.
(13)KangZ.lilihuang,H.Buchenauer.UltrastructuralchangesandlocalizationofligninandcalloseincompatibleandincompatibleinteractionsbetweenwheatandPucciniastriiformis.J.ofPlantDiseasesandProtection2002109(1):25-37
(14)康振生布赫乃爾小麥赤霉病的細胞學和分子細胞學研究,中國植病學會第七屆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2002.04p20
(15)ZhenshengKang,H.Buche1.ZhenshengKang,LiliHuang,UlrichKrieg,AstridMauler-MachnikandHeinrichBuchnauer.Effectsoftebuconazoleonmorphology,structure,cellwallcomponentsandtrichotheceneproductionofFusariumculmorumonvitro.PestManagementScience(原名PesticideScience)2001.57:491-500.

中國工程院2017年當選院士名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 2017年新當選的67名院士中,男性63人,占94%;女性4人,占6%。最小年齡49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6.37歲。60歲(含)以下的57人,占85%;61歲至70歲(含)的10人,占15%,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當選。新當選院士中,來自高等院校的有31人,占46.2%;研究院所18人,占26.9%;企業及醫院18人,占26.9%。本次增選共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以下名單按學部順序排列,同一學部內按姓名拼音字母順序排列)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9人) 鄧宗全|馮煜芳|何琳[海軍工程大學教授]|
黃慶學|孫逢春|王振國[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吳光輝[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夏長亮|周志成|
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8人) 陳杰[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戴瓊海|劉永堅|劉澤金|
陸軍[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濱|譚久彬|王沙飛|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9人) 戴厚良|黃小衛|聶祚仁|潘復生[重慶市科委副主任]|
彭金輝|吳鋒[北京理工大學博士生指導教師]|張聯盟|
鄭裕國|周濟[中共中國工程院黨組成員]|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7人) 鄧建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毛景文|
孫金聲[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學博士]|湯廣福|
唐立[北京套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國法|王雙明|
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8人) 陳湘生|鄧銘江|孔憲京|李華軍[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
吳志強[同濟大學副校長,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謝先啟|
岳清瑞|張建民[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6人) 陳堅[江南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賀泓|蔣興偉|
王琪[四川大學教授]|吳豐昌|朱利中|
農業學部(8人) 包振民|蔣劍春|康振生|王漢中|張福鎖|
張守攻|趙春江[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鄒學校|
醫藥衛生學部(7人) 董家鴻[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執行院長]|李兆申|馬丁[華中科技大學教授]|
喬傑[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田志剛[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王銳[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長]|張英澤[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院長]|
工程管理學部(5人) 陳曉紅[湖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省委員會副主席]|范國濱|
劉合|盧春房|王金南|
外籍院士(18人) 安道琳|胡仕新|米耀榮|顧敏[浙江大學先進納米光子學研究所所長]|
雷歐·拉斐爾·萊夫|李凱[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史提芬·博伊德|尼古拉斯·佩帕斯|
松采夫·康斯坦丁·亞歷山德羅維奇|余艾冰|哈桑·卡雷姆|田村幸雄|
麥可·霍夫曼[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梅納赫姆·埃利梅萊赫|唐納德·格里爾遜|
尼古拉斯·羅伯特·萊蒙|韋伯斯特·卡維尼|比爾·蓋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