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產業

幸福產業

幸福產業,所謂幸福產業(happiness industries),就是旅遊、體育、健康、教育培訓和養老等與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相關的產業。

基本信息

背景

幸福產業幸福產業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2016年11月)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消除體制障礙,放寬市場準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意見》從三個方面提出了進一步擴大消費的政策措施。一是著力推進幸福產業消費提質擴容。二是大力促進傳統實物消費擴大升級。三是持續最佳化消費市場環境。

《意見》明確提出,要圍繞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重點領域,通過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服務供給,不斷釋放潛在消費需求:2016年底前新增100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將已在上海啟動實施的國際郵輪入境外國旅遊團15天免簽政策逐步擴大至其他郵輪口岸;探索試點遊艇租賃業務;出台促進體育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切實強化領導,不斷研究解決擴消費和服務業發展所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抓緊制定配套政策。

產業劃分

第一產業為農業,包括農、林、牧、漁各業;

第二產業為工業,包括採掘、製造、自來水、電力、蒸汽、熱水、煤氣和建築各業;

第三產業分流通和服務兩部分,共4個層次:

1.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業。

2.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保險、諮詢信息服務和各類技術服務等業。

3.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科學研究、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等業。

4.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政黨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第四產業就是幸福產業,因為人生的根本追求是幸福,因為追求富裕就是追求墮落,因為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可以給人民帶來更多和諧持續的幸福,所以人類應該大力發展精神文化產業。

意義

幸福產業建設是世界和諧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地球本身擁有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如果我們任由經濟高速發展,最終只能加速地球資源的枯竭,只能加速人類的生存危機。物質經濟的高速發展已經嚴重地造成了地球水

資源的日益匱乏,可采能源的日益減少,環境污染的日益加劇,以及溫室效應愈演愈烈等等的惡果,因此,為了地球的未來,為了人類的未來,我們必須減緩物質經濟建設的步伐,大力加強精神文化的建設,力求在較短時間內,把精神文化建設發展成為支柱產業。

從人民幸福的角度來看,人民幸福的獲得更多的來源於精神文化方面,所以,大力發展精神文化建設,對於人民幸福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發展前景

文化產業將成新增長點

文化不僅是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槓桿,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發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強大的文化就是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因此文化體現著國家的“軟實力”,反映其國際競爭力。

網際網路、手機等新媒體的套用和普及,使人類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從而帶來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鋒日益增加。全球化進程加快,使國際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競爭日趨激烈。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

當代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建設社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追求自強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只有繁榮我們的文化,才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建設社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追求自強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總結我國文化改革發展的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指出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提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指導思想,以及到2020年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部署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各項重要任務,強調了加強黨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領導。

可以預期,通過貫徹、落實這次會議精神和各項任務,將進一步興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這對奪取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如何更幸福

幸福產業幸福產業
“幸福產業”不僅是“產業”,更要“幸福”。也正是因為“幸福”,才使這五大產業與其他產業有本質上的區別。“幸福產業”實際上是現代社會民本、民生思想在經濟領域的直接體現。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一直把民生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旅遊的本質就是要讓人們通過觀光、休閒、度假等體驗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實現精神愉悅。旅遊是人類生活過程中最重要的精神消費過程,早在1980年召開的世界旅遊大會上,世界旅遊組織通過的旅遊業發展的綱領性檔案——《馬尼拉世界旅遊宣言》明確指出:旅遊是人的基本權利,旅遊是人類實現自我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徑。因此,作為一個以“幸福”來定性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訴求,實際上既包括了經濟方面的,也包括社會方面的。

首先,旅遊業作為具有高關聯度、高融合度的現代綜合產業,要在全域旅遊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旅遊+”實現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牽引和拉動作用。“旅遊+”既是一種發展理念,也是一種發展模式。當前正在進行的供給側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發展模式的創新,“旅遊+”這種跨界融合模式,不僅豐富了自身的產品種類、增加了自身的產業細分類型、擴大了自身的產業規模,同時也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提高了相關資源的增加值,增加了相關產業的綜合效益,促進了社會經濟體系的總體發展,也讓其他相關產業獲得了被帶動發展的“幸福感”。

其次,要轉變發展理念,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推動旅遊業由單一經濟導向向社會化導向轉變,使旅遊業成為更加貼近百姓的幸福產業。“幸福產業”的定性,要求我們不能只把旅遊業看作是賺錢的產業,更要將旅遊業看作是一個關乎廣大人民民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民生產業、惠民產業,要為廣大人民民眾實現“旅遊權利”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政策保障和機制保障,如帶薪休假和公共假日的全面落實、出行便利的公共服務保障、出行自由的法律法規保障等等。具體包括:一是要充分尊重公民的閒暇權、休息權,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鼓勵職工利用休假、法定節假日旅遊;二是各級政府必須建設公益性旅遊諮詢、服務設施等公共服務體系,完善為本地市民日常休閒、遊憩、娛樂服務的開放性場所,完善城郊旅遊設施建設和服務功能,為當地居民和遊客的旅遊、休閒、度假生活創造便利、舒適、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三是要更加關注特殊群體的旅遊休閒需求,政府投資建設、開發的各類旅遊設施、旅遊產品應按規定對老年人、未成年人、低收入者和貧困家庭、殘疾人、智障人等特定弱勢群體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即讓每一位社會成員都能夠共同參與旅遊,享受旅遊。現代旅遊業的發展要堅持市場化與公益性相結合的原則,全面兼顧高、中、低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平等地參與、享有旅遊和其他相關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再次,要建設平等、公益的社會旅遊發展機制,全面推進旅遊權利的社會公平。從公平、和諧的角度來評價一個社會是不是幸福,要看幾個關鍵的人群。一是兒童,兒童強則國家強,兒童有理想則民族有希望;二是老年人、窮人(低收入者、失業者等),老人養、窮人安則社會安,窮人與富人平等則社會公平;三是殘疾人,殘疾人有保障則整個社會有保障,國家安定、社會和諧。就旅遊和旅遊業而言,推動青少年、老年人、低收入和失業者、殘疾人等公益旅遊的發展,構建覆蓋社會所有人群的和諧、平等和公平的旅遊服務體系,需要兩種作用力:一是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推動,二是社會各界特別是旅遊企業的廣泛參與。而這些都需要建立健全常規化的社會機制,包括政府完善的政策體系、慈善機構制度化的資助機制、旅遊及相關企業常規化的公益行動等等,通過這些途徑讓那些特殊弱勢群體都能夠平等地參與旅遊、享受旅遊,過上幸福和有尊嚴的生活。

總之,在人類社會進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公平、和諧、共享等已經成為深入人心的發展理念。旅遊作為現代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越來越成為衡量人民民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標誌。我們期待一個覆蓋社會所有成員、真正平等和公平的現代旅遊業能夠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讓廣大人民民眾都過上有質量、有尊嚴的幸福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