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會館

地理位置

位於崇文區前門外小江胡同。

建築風格

建於清嘉慶七年(1802),由山西平陽府及周邊20餘縣商人聯合修建。十二檁卷棚前後雙步廊懸山頂建築,由三進四合院和戲樓組成。中路四合院有倒座,南北廂房,戲房和戲樓相通。南、北兩路院子為會館用房,均保持原風格,各院有門道互通。中路、北路院子為民居,各院之間的門道已封閉,僅存一院落與戲樓相通。會館戲樓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代,清乾隆年間改建,12檁卷棚前後雙步廊懸山頂木結構建築。樓內部雕樑畫棟,客座分兩層,二樓正中對戲台,是卷棚頂前軒式的官廂。兩側為看廊,可放置方桌凳椅,看廊邊緣有木質護欄、雕花欄板和望柱,后角兩側設定樓梯供人上下。樓下場地為方形,是普通席。樓上下壁面有木欞窗可以敞閉,用以通風和採光。戲台呈方形突出於場內,前有兩根台柱,柱上掛抱匾。分上下3層,上有通口,下有坑道。戲樓兩側的壁面上繪有戲劇壁畫,並設有神龕,供祭祀神祖之用。面對戲台的後壁正中嵌有4聯石刻,記載會館建置沿革和修葺情況,字跡已模糊不清。戲樓內原懸巨匾數塊,後僅存墨地金字木匾2方,其中一為明末清初王鐸題寫的“醒世鐸”。“文化大革命”期間,戲樓被同仁堂製藥廠占做藥材倉庫。1987年戲樓被公布為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系小江胡同36號,包括藥材公司批發部倉庫全部使用範圍。2001年北京市政府對其進行騰退。2002年會館進行修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