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鎮國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北郝洞村,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東北方向15公里,大殿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公元963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在佛殿內梁架上留下許多題記墨跡及寺中現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佐證。
![平遙鎮國寺高清大圖](/img/1/6f2/nBnauM3XyMTO1kDM1kDOzQDN0QTM4YTNxYjMyQTNwAzM4IzL5g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鎮國寺,原名京城寺,寺分前後兩個院落,前院建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正中為大殿三間亦稱萬佛殿,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各為五間,中建三佛殿。
歷史背景
![平遙鎮國寺](/img/0/21a/nBnauM3X2YDO3AzN0cDNxQjNyITMyMTN3UjMwADMwAzMxAzL3Q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建築特色
前院居中者為萬佛殿。這座殿宇造型獨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頂為單檐歇山式,出檐深遠,龐大的七輔作斗拱,總高超過了柱高的2/3,使殿頂形如傘狀,在歷代寺廟建築中頗為罕見。此殿,始建於五代,殿貌奇古,結構奇特,從建築的藝術上別具一格,是國內現存五代時唯一的木構建築。
![平遙鎮國寺高清大圖](/img/d/8a3/nBnauM3XwETN2QDMygDOzQDN0QTM4YTNxYjMyQTNwAzM4IzL4g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萬佛殿內,中央為佛壇,長與寬均為6.09米,正中設立須彌座,上塑釋迦牟尼坐像。旁邊站立迦葉、阿南二弟子。連佛、弟子、菩薩、金剛、供養人共有11尊塑像。這些塑像,面目豐滿、腴潤,身軀高大、健壯,軀幹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塑像的風韻。
鎮國寺內的古建築,以萬佛殿為最,在我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僅晚於五台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鎮國寺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中為三佛殿,除觀音殿外,各殿內塑像俱存,三佛殿內,還存有明代壁畫。
鎮國寺內雜樹交蔭,綠葉蓬鬆,院內龍爪槐形似撐傘,枝幹曲屈,交織如網,頗具古風,趣味盎然。
文化價值
鎮國寺位於平遙縣城東北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為鎮國寺。整座寺院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占地面積10892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早在1965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 年 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二月正式對外開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日,平遙古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那么在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的界定清單中,包括了“一城,二寺”,其中的一寺是以彩塑聞名的雙林寺,另一寺便是以建築而征服世人的鎮國寺,是平遙三處國保單位之一。
![平遙鎮國寺高清大圖](/img/d/b36/nBnauM3X3ITNyMzN4ATOzQDN0QTM4YTNxYjMyQTNwAzM4IzLwk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鎮國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北郝洞村,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東北方向15公里,大殿始建於北漢天會七年(公元963年),清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重修,在佛殿內梁架上留下許多題記墨跡及寺中現存的碑刻,提供了可靠的歷史佐證。
鎮國寺的建築,以萬佛殿為最早,是中國大陸所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鎮國寺不同於其他木構建築的是,全寺沒有一根釘子,所有結構都是木頭與木頭相互卯碶而成,是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大瑰寶。
![平遙鎮國寺](/img/c/56e/nBnauM3X0gzM0EDMykDNxQjNyITMyMTN3UjMwADMwAzMxAzL5Q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五代是割據戰亂的時期,從那時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築全國僅有幾座,彩塑作品更為罕見,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鎮國寺萬佛殿內的彩塑,是全國寺觀廟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所處的歷史時代至為重要,對於研究我國雕塑發展史,認識唐、宋兩代雕塑演講過程,提供了極為可貴的資料。
旅遊介紹
![平遙鎮國寺](/img/7/3d6/nBnauM3XxcDO3kDM0UDNxQjNyITMyMTN3UjMwADMwAzMxAzL1Q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天王殿,處於寺廟最前端,殿內塑有四尊天王像,個個神態威武,容顏飽滿。天王殿,殿頂為單檐懸山式,是元代建築。天王殿兩側,鐘鼓樓左右對峙,鐘樓上有金代皇統五年(公元1145年)鑄造的鐵鐘一口,形制古雅,工藝別致,為平遙縣境內的古稀之物。
前院居中者為萬佛殿。這座殿宇造型獨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頂為單檐歇山式,出檐深遠,龐大的七輔作斗拱,總高超過了柱高的2/3,使殿頂形如傘狀,在歷代寺廟建築中頗為罕見。此殿,始建於五代,殿貌奇古,結構奇特,從建築的藝術上別具一格,是國內現存五代時唯一的木構建築。
萬佛殿內,中央為佛壇,長與寬均為6.09米,正中設立須彌座,上塑釋迦牟尼坐像。旁邊站立迦葉、阿南二弟子。連佛、弟子、菩薩、金剛、供養人共有11尊塑像。這些塑像,面目豐滿、腴潤,身軀高大、健壯,軀幹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塑像的風韻。
從寺內碑文中可知,元、明兩代利用隙地,前創山門天王殿、鐘鼓二樓,後建三佛樓和東西廊房、觀音,地藏二殿。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又重新修葺東西兩廊,嘉慶元年至二十年,又創建舞榭于山門外(已毀),並建經堂於佛閣兩翼,添建廂房六間。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時,對萬佛殿再度修葺。
![平遙鎮國寺高清大圖](/img/4/318/nBnauM3XzETM2kzM0UTOzQDN0QTM4YTNxYjMyQTNwAzM4IzL1k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鎮國寺內的古建築,以萬佛殿為最,在我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僅晚於五台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梁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鎮國寺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中為三佛殿,除觀音殿外,各殿內塑像俱存,三佛殿內,還存有明代壁畫。鎮國寺內雜樹交蔭,綠葉蓬鬆,院內龍爪槐形似撐傘,枝幹曲屈,交織如網,頗具古風,趣味盎然。
精美景致
![平遙鎮國寺](/img/3/cda/nBnauM3X3IDNzMTO0kDNxQjNyITMyMTN3UjMwADMwAzMxAzL5Q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平遙鎮國寺](/img/a/2f6/nBnauM3X3IjM4UzN5kDNxQjNyITMyMTN3UjMwADMwAzMxAzL5Q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