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洲街道

幫洲街道位於台江區西南部,土地面積0.38平方公里,成立於1955年11月,1990年轄內有12個單位被評為福州市、台江區文明單位,有8個樓院被評為文明院落,2155戶居民被評為五好家庭。

基本信息

概況

幫洲街道位於台江區西南部,南臨閩江,東隔雙杭街道的大廟路,東南隔河與蒼霞街道的大公路相望,北鄰義洲街道河下街。白馬河橫貫地區的中心。土地面積0.38平方公里。辦事處成立於1955年11月,處址在宮左社14號。至1990年,轄長壽、同德、龍洲、萬侯、宮前、後田、三保、竹林8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5714戶、16943人。

經濟建設

商業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保、二保、後田、萬侯街、石獅兜、宮前社一帶各類商店和批發行號星羅棋布,應有盡有,市場繁榮冠福州之首。特別是三保、萬侯兩街較出名的糧行有和記、興記、義記、新興、懋源、樟春、森記等家,成為較大糧市之一。
清光緒年間,幫洲地方商賈雲集,有木幫、筍紙幫、油幫等。其中不少商賈系閩清、永泰、古田人氏,故當時在後田設有閩清會館,三保設有永福(泰)會館,一保設有古田會館。閩北紙筍特產運來福州投行售賣,多集中在幫洲的後田、宮前社、萬侯等處。
民國19年,台江第一至第六碼頭相繼建成,各路船隻多移其停泊,市場隨之轉移,幫洲境內道頭只有短途小船隻停泊,繁榮的市場也漸漸蕭條。日軍兩次侵占福州期間,商品難以流通,商賈慘澹經營。民國36年,福州物價一日數起,法幣貶值,大部分商號經受不住再次打擊,紛紛破產倒閉另謀他業。1949年8月,福州解放前夕,幫洲既無巨商大賈,又無大號商行,只有一些小商小販,苦撐經營。
新中國成立後,街道商業復甦。80年代以來,發展較快,現有200多家小商店遍布大街小巷,主要經營項目有飲食、食雜、修理、修配等。頗有名氣的“松月軒”菜館,年接待食客10多萬人次,營業額達12萬元。1990年街道商業營業額300萬元,利潤12.8萬元。

工業

新中國成立後,省、市人民政府在幫洲地區建有福建上游造船廠、福州第三織布廠、福州鋼木家具廠等企業。街道工業始於1962年,70年代還發展居民委員會工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地區經濟工作有新的進展。1987年後,興辦福來首飾有限公司等“三資企業”。1990年街道有工業企業14家,主要產品有印刷製品、玩具、電器、竹麻製品、塑膠製品、工藝品、金銀首飾品等40多種,其中旋具、桌球、金銀首飾還遠銷東南亞各國,當年,街道工業產值861.33萬元,利潤29.9萬元;居委會工業8家,產值150.79萬元。
街道勞動服務行業的運輸、修繕、勞務等9個單位,近5年來,年均盈利6.5萬元,安置待業人員3800多名。

精神文明建設

1982年,街道辦事處在白馬河畔興建文化站——半江座,後經改建,1989年活動場所面積擴大到504平方米。文化站周圍環境優美,北側有古蹟“洪武亭”,古榕參天,蔭涼宜人。文化站日常活動項目有:報刊、雜誌、小說閱覽、電子遊戲、桌球、茶室、弈棋、錄像、舞會、氣功操等。老人文娛演出隊時常進行演出活動。文化站還因地制宜,設定廣播點,每天早、晚向流量達數萬人的民眾宣傳政府的方針、政策和每個時期的中心任務,發揮廣播喉舌作用。“半江座”已成為聞名的娛樂場所,每日到此活動的人員達1000多人次。1990年,幫洲文化站被評為全國先進文化站。
街道司法和治安工作相輔相成開展。街道司法辦公室設專職和兼職人員,為單位和居民開展法律諮詢等各項服務。各居民委員會均成立調解委員會,共聘有調解員69名,民事糾紛信息員63名。幫洲街道調解委員會被評為1977年福州市調解工作先進單位。社會治安通過派出所的公安幹警與街道機關幹部分段包乾、民兵聯防共治、治保人員和居民民眾監督來實施。自1985年以來沒有發生重大刑事案件,社會治安穩定。至1990年轄內有12個單位被評為福州市、台江區文明單位,有8個樓院被評為文明院落,2155戶居民被評為五好家庭。

旅遊勝地

幫洲街道乃裳路前身是萬侯街,位白馬河東岸,緊靠洪武道。在萬侯街的閩清館是閩清愛國華僑黃乃裳講學之場所。民國36年5月13日,福州市參議會為紀念鄉賢,把萬侯街改為乃裳路。“文化大革命”期間,乃裳路被改名為樹新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乃裳路地名得到恢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