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帕金森法則:身在職場,不得不明白的管理定律》講述“帕金森定律”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帕金森通過長期的調查研究而揭示出來的機構或公司管理人員持續膨脹的規律。對這一規律,有人稱之為“身在職場,不得不明白的管理定律”。
文中所述的種種現代版“官場現形記”,把管理層的用人現狀刻畫得入木三分。一個想升官而又想少幹活的領導必然會給自己配備兩名助手,而他的做法被他的下級人員不斷仿效後,龐大的機構和過多的冗員便不可避免。能力平平的領導若想保住職位,他“惟一的出路”就是一邊排擠有能力的人,一邊提拔一些蠢才、庸才。此外,“舉賢不避親”、“肆意把持權力不放”、“被權欲熏得竟然分不清垃圾和食品”等官場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或多或少會有所體會。帕金森定律並非是老調重彈,他以一種學者的冷靜態度、嚴謹的實證主義精神和少有的幽默、揶揄筆調,透過這些表面現象,直接擊中了管理問題的要害——對權力的貪婪和對權力的危機感,滋生了被命名為帕金森現象的弊端。在當今人力資源學方興未艾的時代,如何選拔管理人員和最最佳化地利用人力資源,已成為國家各級政府、各企事業單位最為關注的問題。而帕金森定律無疑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實例教學課。只有熟悉、掌握帕金森定律,我們才能有效地避免出現類似的管理問題。作者簡介
諾思科特·帕金森(C. Northcote Parkinson)生於1909年,富有幽默感而又孤高自傲。英國歷史學博士,就學於劍橋和倫敦大學,先後在皇家海軍學院,利物浦大學和馬來亞大學執教,為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60年代移居美國,又在哈佛大學任課。
1957年,他在馬來西亞一個海濱度假時,悟出了一個法則,後來他將自己思考的結果發表在倫敦的《經濟學家》期刊上,一舉成名。該書於1958年出版以後,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美國長踞暢銷書排行榜榜首,他的演講更是座無虛席。“帕金森法則”已經被廣泛運用到現代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在管理界更是廣為人知,經典例證被諸多管理學經典書籍引用分析。
此書奠定了他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學家的理論基礎。
帕金森法則內容
帕金森法則一共有10條:
1.人員的數量與工作量之間,並沒有任何關聯。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選擇通過延長工作所必須的時間來應付工作。
2.會議法則:一旦出現了需要投票決定的事件,決定權往往會掌握在中間派手裡。
3.瑣事法則:在會議當中,每個議程所需要的討論時間,通常跟所需要討論的金額成反比。
4.5效率係數法則:理想的委員會人數是5;增加2-4個成員,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式;當任何委員會的人數在19-22人之間時,便會毫無效率可言。
5.人才選擇法則:進行任何一種人才選拔時,如果申請的人數超過50人或低於20人,那么所有的人都注定要被淘汰。
6.辦公大樓法則:當辦公大樓設計地越完美,裝飾地越豪華時,這個組織離解體的時間也就越近(人員膨脹)。
7.雞尾酒會法則(判斷人的重要性):在會場中一般人們都朝著順時針的方向運動,隨著人潮流動的方向,抵達時間在中間段(酒會開始後半小時之內結束前1小時之間),在場地e7段(從左到右劃分為a-f的6個區域,從門口向內劃分區域為1-8)的是重要人物。
8.組織癱瘓法則:高管們除了升職加薪其他時間反應都很慢;而手下卻總是很忙碌時,組織就面臨癱瘓了。
9.成功法則:西方富豪是利用未繳稅之前的時間差致富;而東方富豪時候儘量讓自己不要繳稅。東方富豪比西方富豪有錢。
10.退休法則:一個人工作效率下降的時間,一般在退休的前3年。適合的退休時間,是接班人比自己小15歲。
序言
對年輕人、教師和那些編輯有關憲法歷史、政治以及當今重大事件教科書的人來說,不管怎樣,這個世界還算是個理性的社會。他們目睹了議員的選舉,看到他們是人們自由地從那些值得信任的人中挑選出來的。因而,便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最聰明、最優秀的人才會成為政府官員。此外,他們猜想著股民們是怎樣自由地選舉業界領導,讓那些能在卑微的職位上證明其實力的人承擔起管理職責。許多書籍要么直截了當地描述這樣的猜想,要么暗含著如此這般的想法。然而,對於閱歷豐富的人來說,這樣的想法不過是些荒唐的念頭罷了。只有那些教師們才會肆意虛構出這樣的情景:一群傑出人士鄭重其事地聚在一起舉行秘密會議。因此,單就此話題而言,偶爾提出一下警告,倒也不無益處。倘若把科普讀物或者和經營管理相關的書籍寫成了理想化的、虛構式的小說,老天也會禁止學生們繼續閱讀此類書籍的。某些書把描寫猿人的內容和描寫太空飛船的內容編輯在一起,雖然閱讀這樣的書同閱讀哈加德(Rider Haggard,英國小說家)和威爾斯(H.G.wells,英國科幻小說泰斗)的小說一樣,不會對任何人造成傷害,但若要把它們歸為指導叢書一類的話,它們所帶來的後果就可能比最初估計的還要嚴重。
據我所知,有些人認為公務員就是他們認為的那樣,工作積極、富有成效,認為政府機構的建設規模一定反映了它的興旺程度。一想到這些,我就感到十分失望。偶爾,我會告訴那些對事實感興趣的人一些真實情況。某些讀者們看問題很片面,可能認為這些真相沒有以一般的經驗為依據。當然,我相信有些讀者看問題會更全面些。可是,偶爾我還是在不經意中小心翼翼地提醒讀者,我所構建的理論是以大量的調查研究為背景的。
留下讀者自己去想像吧。為了研究諸如此類的問題,掛圖、卡片索引櫃、計算器、尺子和參考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中披露的真相,的確不是靠某個天才研究出來的,而是憑藉範圍廣闊、費用高昂的調查來完成的。
也許,還有讀者覺得應該更為詳細地描寫和理論相關的調查以及計算過程。可他沒想到的是,如果我詳細地闡述所有的調查過程,那么最終出版的書不僅要花較長的時間來讀,而且價格也會更加高昂。
不可否認,雖然本書的每篇文章都是多年來耐心調查的心血的結晶,但是,不能就此認為本書囊括了全部內容。最近,我又有了新的發現,即在戰爭中,敵方的死亡人數與我方軍隊中將軍的人數呈反比關係。這項發現幫助我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另外一項研究成果也具有重要意義,研究對象是主管們難以辨認的簽名,因為正是這些模糊不清的簽名擊中了問題的要害。換句話說,儘管某個主管的事業看起來非常成功,實際上,他在檔案上留下的簽名對他自己而言都毫無意義。我們的研究工作幾乎每天都有新的進展,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首次出版的內容會很快被新近的研究成果所取代。
我衷心地感謝那些給予這些文章再次出版機會的編輯們,要特別感謝《經濟學家》的編輯,因為大眾正是從這本雜誌首次了解了帕金森法則。
此外,我還要感謝讓“董事和委員會”、“退休年齡”這兩篇文章再版的編輯。本書中的其他文章從前也在《哈潑斯雜誌》(Harper's Magazine)和《報導者》(The Reporter)雜誌上發表過。
藝術家羅伯特·奧斯本(Robert C.Osborn)曾建議我儘量採取輕鬆詼諧的方式來闡釋理論,否則普通大眾會感到文章內容過於專業化。對此,我深表感謝。另外,我還要感謝本書的出版商們,沒有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我就無法完成這么多的研究成果,當然,也無法取得這么高的成就。最後,我還要公開地向那些卓越的數學家們表示謝意,正是您們的某些理論有時會讓讀者們看不清真相,才有本書的誕生。
帕金森(C.Northcote Rarkinson) 寫於新加坡 1957年
思考
英國歷史學家和作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對英國社會政治制度的無情嘲弄,使得“帕金森定律”在世界上廣為流傳,許多人把它當作官僚主義的代名詞。
官僚主義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
官僚主義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任何一個清醒的健全的社會政治建構中,本來不會有官僚主義存在的合法條件。遺憾的是,官僚主義不僅頑強地存在和生存下來,而且以其不斷變化的面貌,適應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脈絡。這或許是歷史的調侃,或許是文明的變異。
既然官僚主義是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的贅疾,總該有它發生和傳播的規律。帕金森的工作即是通過一系列生動直觀的現象描述和心理剖析,層層剝開人們深惡痛絕的官僚主義的硬殼,展示其華麗外表掩蓋下的內部紋理,同時引發人們作深層次的思考。比如上面第一個故事,帕金森定律說明,當官的人需要補充的是下屬而不是對手,因此使得庸人和懶人有機會充斥行政部門;這一定律同時說明,人多了,辦同樣的事花費的時間反而比過去多,官僚主義的低效率一目了然。再如第二個故事,帕金森為其選定的標題是“大筆開支好通過”或“興趣到此為止”——有限的個人收入決定委員們的興趣點是100萬鎊,超過這一界限,100萬鎊和1000萬鎊的區別在他們的概念中已十分模糊,加上這又是個複雜的頗費腦筋的專業領域,他們的職責便只剩下行使權力,官僚主義的浪費於是一點也不奇怪。
官僚主義常見病診斷容易,治療困難
需要指出的是,帕金森承認,許多官僚主義常見病診斷容易,治療困難,有些根本就是不治之症。他沒有企圖為每一種病開出藥方,只是指出病情發展各階段的臨床表現,或者提出幾條原則,將問題的最終解決留待將來。例如上面講的第三個故事,帕金森為其定名“因嫉怠等死”頑症或“全身癱瘓”,因此提出的第一個原則是,一個患病的單位依靠自己是治不好的;第二個原則是,生病初期可打預防針,中期有時可作手術,後期目前尚不可醫治。帕金森甚至說,死去的基礎的任何一部分都受到感染,原有人員和習慣作法一概不能採用,那種將老單位的一部分摻合進新單位的作法是致命之傷。此種觀點果然精到還是有失偏頗,讀者會有自己的考慮。
以縝密的調查研究為基礎
帕金森對官僚主義的抨擊絕不僅限於理念的運動,而是建立在大量細緻縝密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仍以“帕金森定律”為例,帕金森詳細研究了1914年到1954年間英國海軍艦艇、官兵數量與海軍部官員人數間的逆向變化,發現行政機構的膨脹與海軍事業的發展沒有必然聯繫,因此譏諷這種“宏偉的陸地海軍”現象。而在“委員和委員會”一節中,帕金森歸納數十個國家內閣組成情況,得出5人內閣最為理想,9人內閣必然有人僅是點綴,20人內閣難免派系之爭,超過20人則閣員人數再難控制(會議本來就是浪費時間,與人數多少無關)的結論。帕金森同時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低效能係數”,即一個委員會的成員超過20人或21人,組織的工作效率開始降低。這一觀點對我們許多官方的、半官方的、民間的委員會、理事會、研究會、學會等組織應該有所借鑑。
帕金森定律是對官僚機構流弊的辛辣針砭,其手法多為設計一個寓言型的故事,將讀者帶進特定場景,提出問題並作出種種假設,加上誇張幽默的漫畫,啟發讀者自己得出結論,形象而生動。“篩選關鍵人物”設計了一個雞尾酒會,並根據人們通常不太注意的習慣,認為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可以找到出席酒會的重要人物,這看起來有些牽強,但誰又能否認“病歷”關於大人物行動規律的分析呢?“養老金”把一個人的任職時間分作十幾年齡段,特別描述了“受挫折年齡”的人物表現——客觀上不給他機會讓他作出重要決定,他便把條件允許他作的任何決定都當作重要的,他可以為了歸檔的事而大驚小怪,關心鉛筆削得夠不夠尖,熱衷於過問窗子是否開著(或者關著),喜歡用三種顏色的墨水寫字——簡直讓人噴飯,可這偏偏是誰都可見的現實。
產生帕金森現象的根源
權力的危機感,是產生帕金森現象的根源。恩格斯曾經說過:“自從階級社會產生以來,人的惡劣的情慾、貪慾和權勢欲就成為歷史發展的槓桿。”人作為社會性和動物性的複合體,因利而為,是很正常的行為。假設他的既有利益受到威脅,那么本能會告訴他,一定不能喪失這個既得利益,這也正是帕金森定律起作用的內因。一個既得權力的擁有者,假如存在著權力危機,不會輕易讓渡自己的權力,也不會輕易的給自己樹立一個對手。在不害人為標準的良心監督下,會選擇兩個不如自己的人作為助手,這種行為是自然而然,無可譴責。
比如說有一個私營企業主,(他公司的土地,產權全部屬於企業主所有。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這個公司有些名氣了),現在越來越感到在管理上力不從心了。顯然,此時需要有人來協助他。於是企業主向各種媒體發了徵聘廣告,應徵而來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有這樣的人才:在美國一所著名的大學讀完了MBA課程,而且有長達十年的管理經驗(姑且不論他為何來這樣企業的原因,假設就是自己願意來這裡效力),業績良好,顯然是十分得力的人選。這個私營企業主會不會聘任他呢?這個老闆可能會飛快的想:公司的土地是我的,所有產權都是我的,這就意味著這個人來我這裡是“無產階級”,他純粹是為我打工,幹得好我可以繼續留他,給他很高的待遇,幹得不好我可以辭退他,無論他如何出色和賣力的工作,他不能坐我的位置,老闆永遠是我。一番盤算以後,這個高智商,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就被留下來,老闆可以說是言聽計從,完全不受帕金森定律的影響。這是一個擁有絕對權力人的作法。接著,這個企業繼續發展,終於產生了企業經營的突破,業務範圍擴大了,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高材生由於所學已經過時,又沒有找時間很好的“充電”,離退休只有五年了,現在感到力不從心,現在需要助手協助他。於是他向各種媒體發出徵聘廣告,各種人才絡繹不絕湧來。其中有兩個老闆比較看重,一個是某名牌大學的公共管理專業剛剛畢業的研究生,寫了很多的文章,理論功底極為深厚,實踐經驗卻非常匱乏;另一個頗有實幹家的手腕和魄力,擁有先進的管理觀念和操作經驗。老闆拿不定主意,叫他選擇,這時候就盤算開了,最後的結果是,選擇了那個剛出校門的研究生。
總結
所以說要想解決帕金森定律的癥結,必須把管理單位的用人權放在一個公正、公開、平等、科學、合理的用人制度上,不受人為因素的干擾,最需要注意的,是不將用人權放在一個可能直接影響或觸犯掌握用人權的人的手裡,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帕金森定律並非是老調重彈,缺乏新意,這個定律把我們一些行政機關用人現狀刻畫得入木三分。一些心術不正的首長,以權謀私,“舉賢不避親”,竟把那些缺乏基本業務素質的親屬故舊,或欺上瞞下,或弄虛作假,或交換提攜弄到自己所任職把掌的部門。於是乎,“七姑八舅”一個個執掌了“帥印”,親屬嫡系一個個占據著要害崗位,而一個個有能力的幹才,或因有些“野心”,或因有些真本領“氣焰”有點“囂張”,而受到輕用、不用,甚至倍受壓制,其結果,乾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搗蛋的。一個私慾膨脹的行政首長,為一個個低能兒開啟了大門,卻把一批批有為之人拒之門外,於是平庸戰勝了才俊,“牛糞”得到了“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