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尼姆戰役

布萊尼姆戰役

布萊尼姆戰役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一場重要戰役。1704年8月13日,馬爾勃羅公爵與歐根親王密切合作,在多瑙河沿岸的布萊尼姆中大敗塔拉德伯爵率領的法國-巴伐利亞聯軍,殲敵兩萬人,俘虜一萬四(包括倒霉的塔拉德伯爵),自己損失了約一萬兩千人。此戰徹底打碎了法國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成為“太陽王”和他的王國開始衰落的標誌。

基本信息

簡介

馬爾伯勒在布萊尼姆戰役中馬爾伯勒在布萊尼姆戰役中

1704年,法軍和巴伐利亞盟軍一起進入德國的心臟地區,希望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軍隊逐出戰爭,馬爾伯勒公爵率2.1萬人從尼德蘭出發,揮師南下,急行軍增援奧地利人,由於有當地政府沿途為他提供給養,他在5~6月的5個星期內行軍250英里,甚至還在海德堡為腳壞了的士兵提供了新鞋,他到達目的地時,軍隊已增至4萬人。

一到達多瑙河,他就與薩伏依的歐根親王率領的一支奧軍會師,8月13日,兩軍共同面對駐紮在布萊尼姆的敵軍。法國-巴伐利亞聯軍有5.6萬人,而馬爾伯勒和歐根指揮著5.2萬人。馬爾伯勒軍在左,劃分為方形,對抗由塔拉德指揮的一支法國軍隊;尤金軍在右,面對著一支由馬爾辛和巴伐利亞選侯指揮的法-巴聯軍。

布萊尼姆戰役布萊尼姆戰役
馬爾伯勒先進攻他左邊的布萊尼姆村鎮和右邊的尚格洛,藉此發動攻勢.他的軍隊雖遭受很大的傷亡,但在兩翼牽制了法軍,削弱了塔拉德的中軍。關鍵時刻,他掩殺過去,打得法-巴聯軍潰不成軍,一敗塗地.法-巴一方的傷亡被俘人數3.86萬人,而馬爾伯勒和歐根指揮的隊伍傷亡也達1.2萬人。一位當時的英國回憶錄作者羅伯特·帕克上尉記述了路易十四在得知布萊尼姆戰敗後的反應:“這是他漫長的統治期內,所遭受的一切致命後果中最嚴重的一擊。他激動地說,他經常聽說軍隊戰敗,但從來沒像這次一樣。”路易十四再也不能威脅德國的心臟地帶了。

背景

歐根親王歐根親王

1703年5月份,法軍殺到烏爾姆與巴伐利亞選帝侯會合,直接威脅帝國的心臟。在東面,剛剛從土耳其人手裡收復的匈牙利恰在此時發生了叛亂,皇帝顧此失彼,焦頭爛額,急忙召回歐根來拯救岌岌可危的帝國。

馬爾伯勒也看到了這一局勢的嚴重性。為了防止法國人先打敗奧地利,騰出手來集中對付尼德蘭和英國,1703―04年冬季休戰一結束,馬爾伯勒就匆匆趕回戰場。他把7萬人馬留給奧弗科爾克(Overkirk)將軍負責保衛荷蘭,自己於5月20日率領以英國人為主的1.9萬人馬,由馬斯特里赫特東進,直趨萊茵河。一路上,行軍不緊不慢,各項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沿途的盟國都事先打過招呼,在指定地點準備好了供應。5月23日到達波恩,5天后趕到萊茵河與摩澤爾河交匯處的科布倫茨。來自德國諸侯的增援部隊也源源不斷地加入進軍的行列,使兵力達到了4萬。

馬爾伯勒在這裡盤桓數日,給敵人以溯流而上攻擊梅斯的錯覺。實際上,他卻架橋渡過了萊茵河,沿著東岸向南進軍,並派人在菲力普斯堡架橋,似乎要渡河攻擊阿爾薩斯。當法國的塔拉德(Tallard)元帥率領阿爾薩斯軍團在對岸的蘭道拉開架勢準備迎擊時,6月7日,馬爾伯勒大軍轉身向東南,取道勞芬,直奔巴伐利亞。這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10日,歐根親王和巴登選帝侯與馬爾伯勒的遠征軍會合。

6月27日,聯軍進至烏爾姆東北30公里處的小城京根,眼前就是巴伐利亞邊界。法國元帥馬爾辛(Marsin)和巴伐利亞選帝侯則趕到20公里外的迪林根試圖阻擊他們,而回過神來的塔拉德也率阿爾薩斯軍團東渡萊茵河躡蹤而來。京根地處施瓦本汝拉山脈南麓,是一處“掛地”,不便迴旋,於是聯軍分為兩路,歐根親王率奧軍監視萊茵河方向,馬爾伯勒與巴登侯則拋開法巴聯軍向東北前進,去攻打40公里外的多瑙沃特(Denubesworth)。

馬爾伯勒公爵領兵衝鋒馬爾伯勒公爵領兵衝鋒

多瑙沃特是多瑙河上的一座要塞,進可威脅奧格斯堡和慕尼黑,退可投奔北方盟國。同時,這裡也跳出了馬爾辛與塔拉德的夾擊。7月3日,聯軍到達多瑙沃特。法巴聯軍的德·阿爾克元帥也已率1.4萬人趕到,占據了多瑙沃特城東的一座山頂城堡――舍倫堡(Schellenberg),形成成犄角之勢,而塔拉德、馬爾辛和選帝侯都在不遠的地方兼程趕來。

馬爾伯勒用急行軍搶到了先機,下午5時由行進中直接展開攻擊。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火力準備,左路的英國步兵先後進行了三次猛烈的突擊,都被敵人擊退,傷亡慘重,但成功地將德·阿爾克的預備隊吸引到了這裡。這時,巴登侯率右翼的德軍出動,傍晚7點半乘著夜色摸上了舍倫堡與多瑙沃特之間的缺口,敵軍部署在這裡的掩護部隊已撤進了要塞。此時,左翼又開始第四次突擊,遭到夾擊的敵軍終於崩潰。德·阿爾克僅率3千來人逃走。戰鬥結束之後,巴軍援兵才趕到,眼看著要塞易手。馬爾伯勒方面陣亡1,400人,傷3,800人。

為了逼迫選帝侯出戰或投降,馬爾伯勒於7月8日渡過多瑙河和萊希河,蹂躪巴伐利亞。選帝侯與馬爾辛嚇破了膽,急忙向塔拉德求援。老塔於7月29日達到烏爾姆,8月6日與選帝侯、馬爾辛的軍團會合。在戰與降之間猶豫不決的選帝侯見塔拉德到了,又來了精神,但卻愚蠢地把大部分兵力派往各地防守。根據情況的變化,歐根親王也率領全軍向多瑙沃特進發。缺乏戰略眼光的巴登選帝侯本人自告奮勇,帶領1萬5千人去圍攻東面45公里外的因戈爾施塔特(Ingolstadt)。這是個自作聰明的舉動,他自以為把抗擊強敵的苦差事留給了馬爾伯勒和歐根,自己揀了的便宜。雖然事實也是如此,但他卻錯過了莫大的榮耀――布萊尼姆會戰,並為此一直怨恨到死。

8月11日,得知塔拉德到達迪林根、逼近歐根的營壘,馬爾伯勒立即北渡多瑙河前往支援。

戰役經過

布萊尼姆戰役形勢圖布萊尼姆戰役形勢圖

有法國人壯膽的選帝侯力主進攻,但塔拉德卻想不戰而勝。8月12日他們前出到幾公里外的內貝爾河(Nebel)西岸高地設防。這個地方在烏爾姆以東45公里,多瑙沃特以西20公里。塔拉德居右側,駐紮在多瑙河邊的布萊尼姆村(Blenheim),向西3公里是馬爾辛所在的上格勞村(Ober Glau),選帝侯的位置在2公里外森林和山丘邊緣的魯青根村(Lutzingen)。營地兩翼都有自然地物的掩護,中間有村落作為支撐點,前面又是內貝爾河,是一處有利的防禦陣地。他們相信馬爾伯勒和歐根面對這樣的陣地必定知難而退,何況兵力上法巴軍還略占優勢。雙方的兵力不同文獻記載有出入,大抵聯軍為52,000至56,000人,法巴軍為56,000至60,000人。

誰知馬爾伯勒和歐根都是篤信進攻的。8月13日凌晨2點,聯軍乘著夜暗悄悄接近敵人。歐根在右,馬爾伯勒在左。自以為占盡地利的法國人麻痹大意,直到早晨7點鐘晨霧散去,才發覺敵人到了眼前。即便此時,兩位元帥和選帝侯還堅信這不過是聯軍掩護主力退卻的佯動。又過了一個多小時,看到敵軍仍在不停前進,塔拉德才猛然醒悟,他們要玩真的。

轉眼兩軍已經接火。法國人和巴伐利亞人來不及調整部署,只能就近展開:塔拉德防守自多瑙河邊至上格勞村外地段,馬爾辛負責中部的上格勞,選帝侯為左翼。左、中兩支部隊前出接近河岸,右翼則退後1,000碼,使三軍拉成一條筆直的戰線。。

通過對敵人部署的觀察,馬爾伯勒和歐根兵分兩路,由歐根攻擊敵人左翼的選帝侯,馬爾伯勒攻擊右翼的塔拉德,把敵人向兩邊拉開,以創造機會從中路突破。

考特斯將軍率先渡過內貝爾河,踏上被塔拉德放棄的河西突出部。雙方開始了炮戰。但馬爾伯勒不想單獨行動。直到右翼傳來歐根打響的訊息,英軍才於十二點四十五分開始向布萊尼姆村衝擊。兩次攻擊都被擊退,傷亡很大,法國人還發起了反突擊。歐根對魯青根村的攻擊更慘,從中午開始,兩次都被擊潰。他明知當面之敵占有明顯的數量優勢,但出於對戰役全局的理解,仍然頑強地指揮進攻。

法王路易十四法王路易十四

英國人的堅決態度令布萊尼姆的法軍守將克萊姆·波爾特中將(侯爵)感到恐慌,喪失理智地將擺在村外的所有預備隊都調來增援,小小的村子之中蝟集了1萬8千多人,摩肩接踵,大部分士兵根本無法戰鬥。而布萊尼姆至上格勞之間3公里寬的戰線上,僅剩下9個步兵營和44箇中隊(5500人)的騎兵。

趁此時機,聯軍主力從中路全部渡過了尼貝爾河。上格勞的馬爾辛派出騎兵打擊聯軍中央的右翼。馬爾伯勒發覺後立即親自前往督戰,並向歐根求援。歐根不顧自己處境惡劣,立即派一個騎兵旅夾擊已經發起衝擊的法軍,合力將其打垮。

馬爾伯勒和他的中路部隊等到下午4點半歐根對魯青根發動第三次攻擊時,才開始決定性的行動。馬爾伯勒的弟弟查理·邱吉爾率領預備隊18個步兵營、72個騎兵中隊共8千騎兵和1萬4千步兵,向布萊尼姆和上格勞之間的敵人薄弱地段發起攻擊。塔拉德現在看懂了敵人的企圖,但為時已晚。他單薄的中央陣線雖然擊退了英軍騎兵的第一次攻擊,但已於事無補。下午五時三十分,馬爾伯勒命令他的炮兵用霰彈轟擊法軍步兵。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英國騎兵列隊整齊,緩緩接近敵人,突然發一聲喊,猛衝過去。

法國騎兵全線崩潰,四散奔逃,而9個營的步兵則保持陣形全部戰死在陣地上。英國人抄了右翼的後路。恐慌傳染到魯青根,正在與歐根激戰的馬爾辛和選帝侯領兵退出了陣地。英軍和奧軍進行了追擊。被包圍在布萊尼姆村的一萬多法軍到9點鐘投降,因錯誤指揮導致全線崩潰的克萊姆·波爾特侯爵棄軍逃跑,落入多瑙河淹死。

這一戰,法、巴軍損失34,000人,也有的文獻估計達38,000人,因為他們被擊潰了,損失包括戰死、溺死、負傷、被俘及逃散,很難有確切的統計。他們丟下了100門大炮和15,000名俘虜,其中包括塔拉德元帥本人,他被送回英國關押了8年,直到戰後才獲釋。

聯軍的傷亡在12,000―14,000人之間,多數損失來自戰役初期不惜代價的攻擊。

結果

布萊尼姆宮萊尼姆宮

經此一戰,巴伐利亞選帝侯被趕出了自己的國家,哈布斯堡王朝則轉危為安。聯軍回師荷蘭後,又奪占了特里爾(Trier) 和特拉巴赫(Trarbach)。前所未有的挫折令路易十四喪失了勝利的希望。

這場空前的勝利為馬爾伯勒贏得了空前的聲譽。連篇累牘的詩歌和散文對他大加歌頌,詩人阿迪森(Joseph Addison)把他稱作“偉人”,一個真神附體、指揮風暴狂飆滌盪罪惡國土的使徒。千恩萬謝的神聖羅馬帝國自然要有所表示,封了他一個閔德萊姆(Mindelheim)親王的頭銜,還專門為他劃出了一塊領地。來自安妮女王的獎賞最為豐厚,那就是布萊尼姆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