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最早可追溯到
殷商時期的古越人,史稱“百越”。布依族屬“百越”族群系的“絡越”支系。他們世代生息繁衍於南北盤江、紅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帶,是貴州土著民族之一。布依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為同疾病抗爭,從當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中尋找並總結積累了一定的用藥經驗,並摸索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診療方法。在治療潮濕山區的多發病、常見病如風濕、跌打損傷、骨折、月家病、疔瘡及內科雜病等多方面總結了許多有效的民族方藥與診療方法。醫學簡介
但由於布依族自古只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本民族語文字,醫藥繼承主要靠祖輩相傳、徒承師藝等口傳心授的方式。許多醫藥經驗未能很好地繼承下來,甚至有許多好的經驗與方藥因之失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布依醫藥的發展。伴隨著與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布依族醫藥在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借鑑吸收其他民族的醫藥經驗,尤其是明清兩代政府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之後,苗族醫藥伴隨苗族向貴州及其東南地區的遷徙,對布依族醫藥影響較大,加之伴隨近現代漢文化的滲透,布依族醫藥也一定程度地受到漢族醫藥的影響。
布依醫認為人類的疾病成因主要有三個方面:跌打碰撞;飲食不調或服食藥物不當;不適應氣候環境的變化。布依醫還認為人體內精、氣、血沿血管流動而循環往復,自然相存,互不相碰,碰撞絞結就會導致機體疾病發生。這些關於疾病成因的觀點說明布依醫對於疾病的認識已從最早的神鬼論中解放出來。
布依醫診斷疾病主要依靠望診、問診、脈診、摸診等方法。望診包括望面色、望毛髮、望眼睛、望小兒指紋、看米等;問診主要包括問病人飲食起居、問起病原因、問起病時辰、問病痛部位等;脈診較為簡略,有以單指按寸、關、尺脈的,有以三指取肘窩中部三條並行筋脈的,也有按尋四肢筋脈長短緩急以明病情輕重的;摸診主要是針對骨折、疔瘡之類,有摸骨折部位,摸包塊大小及包塊是否游移,也有摸寒熱等。在布依醫的診斷中,有許多診療方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如診斷心臟疾患時所用的看米法,是取一碗米令病者向碗中吸氣,米粒立起多者,說明中氣未損,病情輕緩易治;米粒立起少或完全不立起者,說明中氣虧損甚至耗竭,病多遷延難治或病情危重。又如望汗毛法,是仔細觀察病人的汗毛生長情況,有“順者生,逆者死”的說法,經驗豐富者對於病情的危重程度判斷非常準確。在診斷關節拘緊疼痛是否風濕時,採用玉石刮擦疼痛部位,起路者(痛處見青或紅色脈絡)則診為風濕;起米者(痛處起青或紅色小顆粒)則不是風濕疼痛。
布依族文化 |
布依族織補技術 |
特色診療
在治療上,布依醫多採用內治與外
治兩種方法,用藥多以單方單藥取效。對於內服藥,不僅強調方藥的配伍,在治療某些疾病時,除根據病發時辰的不同來判斷病情的輕重外,同時在藥物的服用時間上也有嚴格的規定,以使藥物達到最佳治療效果,說明布依醫已認識到人體的氣血運行與時間的交替變化有關這一自然規律。布依醫在外傷方面,尤其有一些治法獨特、療效好的方法,在治療山區多發病骨折、跌打損傷、跌打出血方面尤為精湛,如布依醫治療骨折時採用先對骨折部位摸捏復位,再以複方草藥搗絨外包,並上以夾板固定,配合內服草藥以增加療效,此方法以復位消炎去痛,外治內治並舉的原則取效,方法先進,一般兩周至一個月即可治癒,採用這種方法治療重度粉碎性骨折及斷指方面功效尤好,一般能使患者肢體恢復功能,少有後遺症。在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方面,黔西南州貞豐縣王忠義摸索出一定經驗,系採用草藥煨水外擦、包敷,並配合拔罐療法,可以使肌肉萎縮部分及塌陷的大骨逐漸復原,並恢復部分功能。在治療外傷方面,有些布依醫掌握了能使槍彈自行退出肌肉的醫術,是對傷口清洗消毒後,以單味鮮草藥搗絨外包傷口,子彈第二日即可退出,之後對傷口敷以傷藥,配合內服藥,多能在較短時間內使傷口癒合。另外,在女性避孕藥方面,有些布依醫掌握有外用、內服的有效藥物,很有挖掘和研究價值。除此之外,布依醫中不用藥物的外治法也有許多,如滾蛋療法、打燈火療法、化水療法、針刺療法、拍捏療法等,在治療一些常見病方面也發揮著較好的作用。
布依醫治療疾病所用藥物一般采自本地區的植物、動物資源,用藥主張以鮮草藥為主,認為新鮮草藥效著功顯,一般少用乾藥材。用藥劑量多以把抓、指撮等簡單方式計定,多靠個人經驗來掌握。藥物使用時多不經炮製,僅間或用酒磨、醋磨等方法以使藥物起效迅速。
應該看到,布依族醫藥尚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散落民間,未被充分挖掘出來。加之一些布依醫生的保守思想所限,使許多疾病的治療只見其效而難窺其方藥,造成布依醫藥理論研究的困難。相信隨著對布依醫藥調查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入,有關布依醫藥理論的研究工作一定會進一步得到提高和完善。
著名醫師
陳盛剛 1949年出生,貴州人,布依族,貴陽醫學院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基礎部第六黨支部書記,全國解剖學會會員、貴州省解剖學會常務理事。1968年應徵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部隊期間,歷任副班長、班長、秘書、團支部書記、黨支部委員等職。還被連隊樹立為學習毛主席著作標兵和好黨員、出席團、師學代會和黨代會。1973年2月退伍回鄉,同年9月考入貴陽醫院,畢業後留校任教,1982年任助教,1987年晉升為講師,1996年晉升為副教授。曾任貴陽醫學院醫教團支部書記,基礎部第四黨支部委員、副書記、第六黨支部書記,教研室教學秘書、副主任、學生班主任等職務。1982年進入全國高師時修班深造。注意基礎與臨床相結合,從臨床實踐中錄找課題,與貴陽市口腔醫院協作,研究《三叉神經節及Meckd腔》一文在1992年10月出席北京召開的第二屆中國國際學術交流會;1996年被評為全院優秀共產黨員。1995年至1997年,1998年至1999年連續被評為貴陽醫學院優秀教師工作者。
民族簡介
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其餘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布依族地區山清水秀,自然風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貴陽花溪、安順“龍宮”溶洞、盤江鐵索橋等十幾處旅遊景點,每年迎接成千上萬的遊客。除旅遊資源外,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也很豐富。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製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稱。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一。
布依族醫學 |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裡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係。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布依族。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係,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乾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係。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鬥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山寨的,親朋故舊、素不相識的,一律會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講禮,不歡迎滿嘴髒話、舉止粗魯的客人。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儘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託和養育之恩。布依族多居住在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包頭巾,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右衽大襟衣,著長褲或褶子裙,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製,合身得體,古樸典雅。宗教 布依族過去信仰原始的自然崇拜,每年節日都要進行祭祀活動,其中祭老人房(寨神)最為隆重,於農曆2月選兔日或虎日開祭,各戶要奉獻雞蛋和豬肉祭神,祭畢全寨人就地聚餐,以祈望豐收,全寨平安。布依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和祖先,也有少數信仰基督教。每年有許多祭日,要祭山神,樹神等等。每家堂屋中都供有祖先的牌位,逢年過節都節祭祀。相傳為“牛王菩薩”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一些地方用黑糯米麵粉或白糯米麵粉染黑後摻水拌和,將牛角塗黑,然後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看到自己的影子,使之"知道"犁田工作即將結束,再加上一把勁便可休息。有些地方不用黑麵粉而用石灰漿把牛角塗白。相傳為“龍王”曬龍袍日,當天富裕人家把好衣物拿到屋外曬。一般人家都做糯米飯或糯米粑吃,老年人飲酒講故事,年輕人到山坡草地上唱山歌。“撒秧粑節”為西涼鄉布依族特有的節日,,時間訂在每年撒秧(穀雨)後的申(猴)日。當天各家帶粽子,酒肉,香燭紙錢到田邊祭供"菩薩",祈求風調雨順,滅絕害蟲,五穀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