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你的眼睛是插在心頭的蒺藜
刺痛了我……我把它崇拜
我為它擋住大風
在夜晚和痛苦後面把它遮掩……把它遮掩……
它的傷口點燃了燈火
讓我的今天變作它的明天
對於我,它比生命更珍貴
過了一會,在眼睛與眼睛的相會中,我貿然忘懷
在狂風大作之夜把門窗打開
我們猛地回到從前的光景,只有我倆,在門後邊!
月亮釘在夜的十字架,在月亮上
我對夜說:轉過身去!
在夜和牆的後面……
在和話語與光線的約定下
你,我純潔的姑娘,我的愛……
只要我們的歌
當我們舉起它時,是大刀
你就像麥子一樣忠誠相報
只要我們的歌
當我們播撒它時,是肥料……
你就像一棵棗椰樹,在腦海屹立……
大風、樵夫無法將它折倒……
它的長辮從不酬勞
曠野密林的豺狼虎豹……
可是,我正在城牆和大門後流放……
帶上我吧,在你的眼睛下
帶上我吧,不論你到何方
帶上我吧,不論你境況怎樣
我要取回面龐和胴體的色彩……
心靈和眼睛的晶光……
麵包和歌兒的鹽……
大地……和祖國的食糧……
我見到你,在山洞口,在岩洞裡
掛在晾衣繩上的,是你孤兒的衣裳
我見到你,在爐火里……在太陽的血里
我見到你,在孤苦伶仃、苦難重重的歌里!
我見到你,滲透了大海和沙灘的鹽粒
你美得宛若大地……兒童……
和茉莉……
賞析
2000年3月10日《長江日報》載:3月6日,以色列的反對黨利庫德集團向議會遞交了對巴拉克聯合政府的不信任案,理由是教育部長薩里德決定將一位巴勒斯坦詩人的5首詩作列入公立中學文學作品選讀科目。使巴拉克政府陷入困境的這幾首詩是達爾維西的作品。
達爾維西是巴勒斯坦家喻戶曉的詩人,有“巴勒斯坦國民詩人”之稱。他有關愛情、親情及思念故土的詩作,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流傳甚廣。但是,達爾維西極強的民族主義感情又使他成為頗有爭議的人物。他是巴勒斯坦國國歌的詞作者,也是巴解組織《巴勒斯坦國民憲章》的起草人,該憲章中有要求消滅以色列的條款。達爾維西曾是巴以和平的強烈反對者,1993年當巴以簽署《奧斯陸協定》後,達爾維西退出了巴解組織。因此,在某些以色列人的心裡,達爾維西不是詩人,而是“反以”政治活動家,他的詩不是文學作品,而是“反以”的宣言書。薩里德在解釋自己的決定時說,達爾維西入選的5首詩作不涉及任何民族主義情緒,而且作為選讀作品,任課老師有權決定是否教授。
以色列專欄作家希德翁―利維在《國土報》上撰文指出,達爾維西的生活經歷決定了他創作的主題。他從六歲起開始流亡,後來居無定所地流離半生,最後也不能和家人隨意往來。所以利維說,達爾維西的詩就是巴勒斯坦人苦難生活的真實寫照。以色列的中學生應該讀他的詩,從中了解巴勒斯坦人並不是“恐怖分子”的代名詞,他們和猶太人一樣,深深地摯愛著這塊故土。
為什麼達爾維西的詩歌居然能有挑起兩國政治問題的力量呢,其實這和他最著名的詩歌《巴勒斯坦的情人》不無關係。這是他流傳最廣也是最受人喜愛的詩歌。《巴勒斯坦的情人》創作於詩人流亡期間,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和對故土的依戀。巴勒斯坦總統夫人曾稱讚達夫人曾稱讚達爾維西,說他的詩歌是巴勒斯坦人苦難生活的真實寫照和真實心聲的傳達者。
這首詩的題目本身就是充滿了深意的,即以祖國為情人,祖國是心頭的牽掛,猶如情人。開篇把情人的眼睛說成是心頭的蒺藜,刺痛而難以拔除,而“我”崇拜它,這個蒺藜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我”和情人的不可分離,它給“我”帶來了不可須臾而離的痛苦,,接著,在眼睛與眼睛的相會中,在狂風大作之夜把門窗「打開時,“我”們回到了從前的光景。結合這首詩創作的背景,我們可以得知流離中的詩人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對未離開故土前的美好生活和甜蜜感情的回味。“我”想到了月夜的時候和情人的甜蜜約會。這裡出現的情人與全詩所說的情人不同,可能是“我”心愛的姑娘,當然也可能是“我”與故鄉別離時的約定。這裡含義的模糊性使詩歌的朦朧色彩和詩意更有韻味。接著我們又看到詩人對自己情人約定的內容,即“我”雖離開,但情人仍是忠誠等待,依然不倒,不怕豺狼虎豹,大風、樵夫……不管經歷了多少折磨和傷害,“我”們都是彼此忠誠和熱愛的。然而這時詩人筆鋒一轉,“我”正在城牆和大門後流放,流放中的“我”發出了請求:“帶上我吧,在你的眼睛下/帶上我吧,不論你到何方/帶上我吧,不論你境況怎樣。”已經不得不離開,仍然痴想著過去的一切美好,並運用了雙重視角的方式以自身的體會來想像對方的體會,來表現祖國流離失所的子民們的牽掛,同時也可以說是自己在流亡之中的苦難體驗和對故土的牽念。最後又一轉,發出了對祖國故土飽含深情和感慨的讚美:“你美得宛若地……兒童……/和茉莉……”這裡大地、兒童和茉莉三個意象的涵義實在太豐富了,養育、包容、生機、希望、活力、青春……這個意象群帶來的情感震撼和心靈觸動讓我們內心深處涌動著崇高和柔情相交織的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