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濤

山濤

山濤:(205—283):字巨源,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竹林七賢”之一,西晉大臣。好老莊之學,與嵇康、阮籍等結交。年四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領吏部10餘年。選用官吏,皆親作評論,以供皇帝選擇,時稱《山公啟事》。太康四年(283)卒,年七十九歲。卒,謚曰康。濤著有文集十卷,(《唐書經籍志》作五卷。此依《隋書志》)《山公啟事》三卷,(《隋書、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山濤晉代吏部尚書之山濤
姓名:山濤

籍貫: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

描述:晉代吏部尚書,為“竹林七賢”之一

子女:山濤有五子——山該、山淳、山允、山謨、山簡(山簡之子為山遐 ,遐字彥林,為餘姚令。)

生平概述

據載,山濤祖本父曜,山濤之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姑山氏夫人為魏粟邑令張先生張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張春華為司馬懿的正室夫人,後尊為晉宣穆皇后,是司馬師、司馬昭的親生母親。

山濤竹林七賢之長——山濤
山濤,晉代吏部尚書,為“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據河南省武陟縣大虹橋鄉網站資料,大虹橋鄉是山濤出生地,不知詳否)人。早孤,家貧。雖居高官榮貴,卻貞慎儉約,俸祿薪水,散於鄰里,王戎曾稱濤為“璞玉渾金,人莫知其器武帝時任尚書之職,凡甄拔人物,各有題目,稱《山公啟事》。

山濤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為人小心謹慎,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投靠司馬氏,仕途平步青雲,生活非常節儉。山濤推薦好朋友嵇康來洛陽做官,沒料到嵇康

山濤畫像山濤畫像

不但不領情,還寫了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奇文,稱“志氣所託,不可奪也”,“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不可己嗜臭腐,養鴛雛以死鼠也”。然而,嵇康在刑場臨死前將自己的兒女託付給了山濤,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殺後二十年,山濤薦舉嵇康的兒子嵇紹為秘書丞。

早前,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

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洪量山濤

嵇康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千古流芳,不熟知歷史的,多會據此誤認為山濤是趨炎附勢之徒,冤哉!

在司馬氏集團的高壓政策下,嵇康不屈而亡,阮籍借酒佯狂,向秀屈降求活,為什麼與他們同林為友的山濤能心甘情願受命於司馬氏,並最終功成身退呢?有兩個主要的原因:一是山濤識時務:山濤身歷三朝,經歷了兩次朝代更替,他所看到的司馬氏奪權方式與曹魏篡漢如出一轍,於他而言,曹魏與司馬氏已無孰優孰劣可言,且山濤又與司馬懿夫人張氏為表親,即與司馬懿有姻親,這種親戚關係,勢必影響到他與司馬氏的親近程度。二是山濤為人心胸大度,有氣量。

山濤因山濤司馬炎被立為太子
山濤在複雜的政治關係中能最終得以善終,也與他識時務、有洪量不無關係。司馬炎能立為太子,是緣于山濤的一句“廢長立少,違禮不祥。國之安危,恆必由之。”由是,司馬炎對山濤自然心存感激。與山濤同朝為官、容不得嵇康、看不慣阮籍的鐘會,當時與一個叫裴秀的同事居勢爭權,山濤也能“平心處中,各得其所,而俱無恨焉。”可見山濤若不是氣量大,就是城府深。

山濤為布衣時家貧,及至後來貴為吏部尚書,仍然是“貞慎儉約”“而無嬪媵”。山濤在任職中更是認真負責,事必躬行,選用官吏,皆親作評論,當時號為“山公啟事”。凡是他舉薦的人才沒有不適當的,凡是他所品評的,後來證明都和他說的一致。晉武帝司馬炎常常因此賞賜他,但是每次賞給他的東西又很少。與山濤同朝為官的謝安就覺得奇怪——對這么大功勞的官員,皇帝的賞賜為什麼總是那么小氣?謝玄就說:“想必是受賞的人要求不高,賞他的人就忘了給他的賞賜太少。”這與現在一些在其位不謀其政、無政績強編政績、斂了財就包二奶的“人民公僕”相較,山濤可真是他們的榜樣了。

七賢之一的王戎善識人,他曾稱山濤為“璞玉渾金,人莫知其器”,即夸山濤像“像璞玉渾金,氣量深不可測”。

據《世說新語》載,山濤和嵇康、阮籍見了一面,彼此就意氣相投成了好友,山濤後來曾對妻子說:“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有一天,嵇、阮二人來山濤家做客,留宿。山濤的妻子偷偷在窗外觀察二人行為舉止,被二人儀表談吐吸引,一直看到天亮。她對山濤說:“您的才氣遠不如他們,只是憑著見識肚量才彼此為友。”也可見山濤的見識和氣量確有不凡。

山濤山濤

山濤要升遷時,推薦好友嵇康來洛陽接任吏部尚書一職,嵇康不但不領情,還為此寫了一篇《與山巨源絕書》,批評山濤妄為朋友,竟不能明識自己的志願,列舉種種不出仕的理由,並稱自己“志氣所託,不可奪也”,最後宣稱與山濤“以為別”——斷交了!然而,嵇康在臨刑前卻對兒子嵇紹說“巨源在,汝不孤矣”,可見嵇康深識山濤為人氣度,兩人雖然政治立場不同,然而友情卻不會因此割斷。

嵇康被殺後,山濤對他十歲的兒子嵇紹照顧有加。嵇紹曾向山濤請教自己是出仕呢還是隱退,山濤說:“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訊息,而況人乎!”——天地四時還有陰陽消長的變化,人也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山濤對嵇紹的點撥大約就是這個意思吧,而他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山濤“父子罪不相及”的舉薦下,司馬炎準其舉薦,命嵇紹出任秘書丞,“鶴立雞群”的嵇紹就這樣出仕了。後來,嵇紹為保晉惠帝血灑皇袍,忠義之舉名垂千古。

懸絲尚書

山濤“懸絲尚書”——山濤

晉山濤為“竹林七賢”之一,為官三十餘年,寵辱不驚,始終以清廉簡約安身立命,從不收受他人的禮物。他擔任吏部尚書時,前來請託送禮的人絡繹不絕,但無一不被他當面拒絕,灰溜溜地離去。縣令袁毅心生一計,趁山濤不在,偷偷地給山濤家送去百餘斤真絲。山濤回家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得命令家人將這些真絲懸掛於樑上而不用。

後來,袁毅劣跡敗露,朝廷得知他曾送真絲給山濤,派人到山濤府上查詢,只見那百斤真絲仍懸掛在樑上,雖已為蟲蛀食,但塵埃封印如故,眾人不禁欽佩山濤為官清廉,因而送了他一個雅號——“懸絲尚書”。

功成身退

山濤讓人感到好奇的還有一件事,就是他高官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卻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書請求歸隱。《列傳》中,從五十多歲起,山濤前後請求辭官的記載有六七次至多;有時候,一次就會連續上幾十封表疏;大多時候,皇帝都親自在山濤的請示上批示不準,不僅不準,還會寫下長長的詞意懇切的回信,表示對這位老臣的器重與難捨。

山濤功成身退之山濤
最終,在太康四年,以七十九歲高齡辭世。看山濤的上書,講的都是自己老病體衰,不堪重任;又說天下已治,自己留下來會堵塞仕界等等。山濤講的是官話,但辭官歸隱之心,一定是真誠的。因為他不貪財富,直到去世時,家中僅有十來間破房子;他不需要名分,已經是四海動聽了;他也不再想戀棧,所有的政事都按照自己的心愿盡力而為了;他也不怕皇帝恩淺易變,因為他沒有什麼可以讓皇帝嫉恨的。所以,這時候的山濤,應該很多次的想起竹林的日子。那是一份真正的逍遙啊,尤其以當下的身份,重溫難在的舊夢。

舊夢難續。而且,這段舊夢,其實也不完全是山濤一人之夢。當初七賢相聚,竹林清談,篁中低語,不會一點也不涉及紅塵世事。即使口中不言,心中,會不會有著一樣的塊壘呢?才學在身而奇志在心,誰想終老竹林?於是,七賢之中,山濤,選擇了一條並不容易的道路。幾十年過去了,逝者已矣,山濤,老眼回望,其中長短是非,更與何人說?

人物評價

山濤是竹林七賢中最年長的一位。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風神氣度。同為竹林七賢的王戎對他的評論是:“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說,他給人一種質素深廣的印象。而大器度,正是其時名士之一種風度。雖然山濤與嵇康、阮籍情意甚篤,但是志趣其實並不相同,這從他舉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與之絕交一事,即可說明。他走的是另一條入仕的道路。

山濤《與山巨源絕交書》作者——嵇康

山濤是一個很有見識的人,他謹慎小心地接近權力。在曹氏與司馬氏權力爭奪的關鍵時刻,山濤看出事變即,“遂隱身不交世務”。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將敗,故隱退避嫌。但當大局已定,司馬氏掌權的局面已經形成時,他便出來。山濤與司馬氏是很近的姻親,靠著這層關係,他去見司馬師。司馬師知道他的用意與抱負,便對他說:“呂望欲仕邪?”於是,“命司隸舉秀才,除郎中,轉驃騎將軍王昶從事郎中。久之,拜趙相,遷尚書吏部郎。”開始做的當然都是小官,到了任尚書吏部郎的時候,山濤的仕途便一帆風順了。 

嵇康曾有《與山巨源絕交書》一文,後人因此對山濤頗多鄙夷。雖然山濤並不像嵇康那樣是非分明,剛直峻急,但也只是行不違俗而已。譬如他也飲酒,但有一定限度,至八斗而止,與其他人的狂飲至於大醉不同。山濤生活儉約,為時論所崇仰。他在嵇康被殺後二十年,薦舉嵇康的兒子嵇紹為秘書丞,他告訴嵇紹說:“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訊息,而況人乎!”可見他二十年未忘舊友。

山氏名人,惟山濤最為有名,名望、地位、學術和事跡莫出其右者。

竹林七賢之山濤

最早知悉山濤,是因為讀了嵇康那篇大氣磅礴、盡人皆知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在這文章中,嵇康表明了自己的厭惡仕祿,不願與世合流的立場。也是因為這篇文章,使得在人們眼中的山濤,似乎是站在名士的對立面,對他頗有微詞。認為他是“竹林七賢”中的叛徒。直到最近讀了《晉書》中的《山濤傳》和《世說新語》里關於介紹他的一些文章,才對他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

山濤字巨源,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陝西)人。山濤很小就失去父親,家貧,卻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愛《老子》、《莊子》,常常有意掩蓋自己的鋒芒,不讓人知。他和嵇康、呂安等人很要好,後來又遇到阮籍,就結交成竹林賢士,情投意合。嵇康後來犯了罪,臨刑前,對他兒子嵇紹說:“有山濤在,你就不會成為孤兒了。”山濤對待嵇紹視同己出,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嵇康去世20年後,山濤頂著重重壓力,舉薦嵇紹任秘書丞,並毫無保留向他傳授為官之道。有一天嵇紹問山公進退的道理,山濤說:"我替你想了很久了,天地四季,還有消長變化,更何況是人呢?" 山濤真可謂把嵇紹“扶上馬又送一程”,沒有辜負嵇康的“託孤”之情。後來京城又發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於湯陽,不幸戰敗,敵人射矢如雨,嵇紹中箭死於皇帝身旁,血濺御衣。事後,晉惠帝為了紀念嵇紹捨不得讓人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歷史往往和人開玩笑,當初嵇康為司馬氏所殺,其子嵇紹卻為了保護司馬氏血灑疆場,不知嵇康如果九泉之下有靈的話,將要做何感想呢?

山濤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長。他出仕卻很晚,年屆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薦舉為孝廉,後州里提拔他為河南從事。山濤第一次做官大約在正始六年(公元246年)左右,初次入仕時間極短,沒做多久就棄官逃走了。到了248年就開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遊。短短的幾年隱居生活後,山濤開始了第二次入仕。

司馬懿奪取政權後,因為司馬懿的夫人張皇后的母親山氏是山濤的表姑的緣故,他第二次應召入仕。在他此後三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他權高位重,深受司馬家族的倚重,但他並沒有像當時石崇、王愷那樣,斂財鬥富,生活奢靡。而是雅操清明。殫精竭慮為朝廷選拔人才。山濤兩次擔任選拔人才的吏部官員有十餘年,每有一個職位空缺,他就先擬定幾個人,看皇帝意中傾向誰,他再公開啟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為先考慮的對象。所以有時皇帝所用的人,並不是最佳推薦者,一般人不了解內情,認為是山濤憑自己的好惡任意選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擊誣陷山濤,所以皇帝親手給山濤寫信告誡他:“任人唯才,不要因為疏遠貧寒而遺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濤依舊我行我素,《世說新語》記載:山司徒(濤)前前後後選拔的官吏,幾乎遍及文武百官。凡是經過他考察的官吏,都和他說的一樣。只有任用陸亮是皇上下詔用的,當時山司徒的意見和皇上不同,力爭皇帝也不從。陸亮不久也因為受賄被撤職了。 由於山濤任人唯賢,大公無私,所以在朝中享有很高威望,年過七十,還掌管選拔官吏的重任。 在魏晉時期,由於社會動盪,社會風氣也日漸式微,官吏們貪贓枉法、賄賂公卿現象比比皆是。但山濤他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潔身自好,獨善其身。當初,陳郡人袁毅曾做鬲縣令,送給山濤一百斤絲,山濤不願獨自違抗當時的風氣,就收下來藏在閣子上。後來袁毅惡跡敗露,用囚車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賄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濤就把絲拿出來交給官吏,上面積有多年灰塵。但印封卻完好如初。他身居宦海,卻淡泊名利,晉武帝每次賞賜給山濤的東西總是不多,謝安拿這件事問家裡的晚輩,謝玄回答:"大概是想要的不多,所以給的人就給他少了。” 在當時政治風氣下,能做到這一點,山濤的確難能可貴。

山濤還敢於直言,不唯上。鹹熙初年,山濤被封為相國左長吏。當時因為山濤在故里素負重望,晉帝就叫太子前往拜謁。司馬昭把司馬攸過繼給司馬師為嗣,平時也看重司馬攸,曾對裴秀說:“大將軍(司馬師)開創基業還末完成,我不過是接隨其後罷了,所以要立司馬攸,將來好歸功於兄長,你看如何?”裴秀認為不能這樣做。司馬昭又問山濤,山濤回答:“廢棄年紀大的而立年紀小的,違背禮制,不吉祥。(涉及)國家安危的大事,一定要依循古制。”於是,太子的位置才確定下來。後來太子親自去拜謝山濤。羊祜執政時,當時有人想加害裴秀,山濤堅決地保護了他。因此不合朝遷權臣的心意,被外放做了冀州刺史,兼任寧遠將軍。晉武帝(司馬炎)在宣武場講習軍事,皇上準備停止武備,提倡教化,所以親自駕到,召集所有大臣參加。山濤認為這樣不妥,就和各位尚書談論孫武、吳起用兵的本意,還進一步作了探討,舉坐無不交口稱讚,都說:"山少傅所言,真是至理名言吶。"後來,王侯們驕奢放縱,給國家造成禍害。各地的盜賊也紛紛聚合,郡國因為沒有武備,不能加以制服,就逐漸擴大起來,一切都和山濤所說的一樣。 隨著時間推移,他的官職越來越大,權力也越來越大,但他一直很清醒,多次以老、病為由辭官,無奈皇帝不許,還將他的官職升為司徒。公元281年,他已經77歲高齡,在他反覆上表苦辭之下,晉武帝司馬炎才答應讓他回家休息。過了兩年“隱居”生活後,他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曾經品這樣評價山濤:"他就像未經雕琢的玉石,未經提煉的礦石,人們都喜愛它的珍貴,卻不能估量它的真實價值。"看了山濤的逸事,我覺得評價很中肯。人們指責山濤,貶低山濤,主要認為他不該出仕司馬氏。實際上,把山濤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看一看,他對社會的貢獻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遠比醉臥竹林、博得一些清譽有意義得多

魏晉名士

魏晉時代是中國文學的轉型期。在這個動盪的年代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詩人。他們用自己飽滿的熱情去謳歌那個時代,揭示自己的兼濟天下的雄偉抱負,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豐碑。詩人和團體如著名的“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陶淵明、謝靈運、鮑照、庾信等。

竹林七賢

名字字號年代代表作品
嵇康叔夜公元224年—公元263年養生論》;《廣陵散》;《嵇康集》(經魯迅輯校)
阮籍嗣宗210-263詠懷》;《大人先生傳》;《清思賦
山濤巨源205—283山公啟事
向秀子期227-272莊子注》;《思舊賦
劉伶伯倫不詳酒德頌
阮鹹仲容不詳三峽流泉
王戎濬沖234—305不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