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養生論原文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雲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飢。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顏,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髮衝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燋爛,必一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一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收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薰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
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鹹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塗,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善養生者則不然矣。清虛靜泰,少私寡慾。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晞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恕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參考資料:昭明文選
作者嵇康
人物簡介
嵇康(223——262年或者224——263年)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譙國銍縣(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詩人與音樂家,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從小喜愛音樂,有極高的音樂天賦。《晉書.嵇康傳》云:嵇康“學不師授,博覽無不該通”,他精於笛,妙於琴,善於音律。他創作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為“嵇氏四弄”,是中國古代一組著名琴曲,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把彈奏“九弄”作為取士的條件之一,足見其影響之大、成就之高。而《廣陵散》更是成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太師箴》、《明膽論》、《釋私論》、《養生論》千秋相傳。
文學創作
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律詩為多,占一半以上。 嵇康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又別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僅存10卷本。明代諸本卷數與宋本同,但篇數減少。明本常見的有汪士賢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張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魯迅輯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魯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揚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書除校、注外,還收集了有關嵇康的事跡、評論材料。
相貌風度
嵇康風度非凡,為一世之標,史載: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世說新語·容止》)
嵇康
●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答曰:“君未見其父耳。”(《世說新語·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晉書·嵇康傳》)
●康嘗採藥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反。時有樵蘇者遇之,鹹謂為神。(《晉書·嵇康傳》)
●康長七尺八寸,偉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飾厲,而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正爾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說新語·容止》引《康別傳》)
●康美音氣,好容色。(《文選·五君詠》引《嵇康別傳》)
也就是說,嵇康身材高大(魏尺無明確換算標準,約在漢尺與晉尺之間,折契約為(181.74~191.1),儀容俊美,聲音悅耳,文采卓越。雖然不刻意裝扮自己,卻能通過超脫的氣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譯文
概說
世上有人認為 神仙可以學成,不死可以通過努力獲得;又有人說:人得最高壽命是一百二十歲,這是自古以來共有的認識,超過這個歲數往上的說法,沒有不是蠱惑人心而又荒謬的。這兩種說法都搞錯了壽命的實情,請允許我試著粗略地論述這個問題。
世人與神仙的區別
神仙雖然不能憑者眼睛看到,但記事之書記載的史實、歷代史籍傳寫的人物中,都明明記述鍺神仙及其事跡,看來神仙是一定有的了。似乎是獨獨稟受了特異的東西,是從自然中稟受的,不是長期學習能夠獲得的。不過要能導氣養性得當,用來使人享盡天年,上等的獲得一千多歲的壽命,下等的獲得大約數百歲的壽命,是能夠實現的。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導氣養性的方法,所以無人能夠獲得這樣的壽命。
憑什麼說明這一道理呢?人們服用藥物來希求發汗,有時並不能夠取得效果;可是慚愧的心情一旦匯集,就會大汗淋漓。整個早晨沒有用餐,就飢腸轆轆、很想吃飯;可是曾子由於親人去世而心情悲傷,七天不吃東西也不飢餓。到了夜半還坐著不睡,就昏昏沉沉,很想就寢;要是心存深憂,那么到了天亮也不能合眼。梳子可以梳起頭髮,濃酒可以使臉紅熱,不過是靠外力達到了這樣的程度罷了;壯士如果發怒,憤怒的樣子看起來和平常人大不相同:是豎起頭髮、衝起帽子。由此說來,人的精神對於身體,猶如國家的君主。精神在內躁亂不安,身體就會在外受到損害,猶如君主在上位昏庸無道,國人就會在下邊作亂一樣。
修養性情
在商湯時的大旱年間種莊稼,獨獨有過一次灌溉的禾苗,雖然終歸也要枯萎,但必定是那有過一次灌溉的最後枯萎。既然這樣,那么,一次灌溉的益處本來就不能輕視啊!可是世人常說一次生氣不能夠傷害生機,一次悲哀不能夠傷害身體,於是輕率的放縱自己,這就猶如不明白一次灌溉的益處,卻對著旱苗、期望她長成好的莊稼一樣。因此精通養生的人知道身體是依賴精神來挺立的,精神是憑藉身體來依存的,明白生機容易喪失,懂得一次過錯也會傷害生命,所以修養性情來保養精神,使心志安定來保全身體,在感情上不留愛憎,在心中不留憂喜、清淨淡泊,不受哀樂的影響,這樣就會身心和洽,氣機平順;還要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但要來調養身體,使身體和精神相互融合,這樣就會表里一起相輔相成。
食物的相對性
採用播種之後不再管理的田種法,一畝地能出產十斛糧食,就叫做良田,這是天下的共同說法;不知道採用播種之後講究管理的區種法可以使一畝地出產一百多斛糧食。土地和種子是一樣的,然而種植管理的方法不同,那么成效就會相差很大。認為商人沒有十倍的利潤,農民沒有一畝地收穫百斛糧食的希望,這些都是墨守陳規而不知變化的看法啊!
常吃黑大豆就會讓人身體沉重,過量使用榆皮和榆葉就會讓人昏昏欲睡,合歡能讓人消除郁忿,萱草能讓人忘記憂愁:這是愚蠢人和聰明人都知道的常識;打蒜會傷害眼睛,河豚魚有毒不能使用;這也是一般世人所懂得的道理。身上虱子寄生到了頭上就會逐漸變黑,雄麝吃了柏葉就能生成麝香;生活在有些山區的人由於水土不好頸部就會生出癭病,生活在晉地的人則由於水土的原因牙齒就會變黃患病。從這些情況推論來說,凡是吃的東西的特性,在薰陶性情、影響身體方面,無不產生相應的作用。難道只是吃了黑大豆而影響身體使之沉重就沒有什麼東西使之輕健、大蒜傷害眼睛使之昏暗就沒有什麼東西使之明亮、水土薰染牙齒使之變黃生病就沒有什麼東西使之潔白堅固、柏葉的香氣襲入雄麝使之生成麝香就沒有什麼東西使之生成臭物嗎?!
神農氏的啟示
因此神農氏所說的“上品藥保養生命、中品藥調養性情”的話,實在是由於深知養性保命的道理,才要靠藥物的輔助養護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啊!可是世人不去仔細思考這一道理,只是看到五穀的作用,沉溺於聲色之中,眼睛被天地間的事物所迷惑,耳朵致力于欣賞淫邪的音樂,讓美味佳肴熬著他們的臟腑,讓美酒燒灼著他們的腸胃,讓香氣腐蝕他們的骨髓,讓喜怒擾亂著他們的正氣,讓思慮損耗著他們的精神,讓哀樂傷害著他們平和純正的本性。就小小的身體來說,摧殘它的東西不是來自一個方面;精氣容易耗盡的身體,卻要內外受到攻擊,身體不是木石,難道能長久嗎?!
不善於養生的表現
那些自行其是表現過分的人,飲食不加節制,因而產生百病;好色不知疲倦,因而導致精血虧竭。他們是風寒侵襲的對象,是百毒傷害的目標,在生命的中途就會因這種種災難而早死。是人都只知道嘲笑或哀傷,說他們不善於養生。至於安排生命活動不夠妥當,在疾病還未顯示徵兆時就疏忽了它的危害,以致沒有顯示的病症累積起來造成虛損,虛損累積起來造成衰弱,從衰弱發展到頭髮變白,從頭髮變白髮展到精力疲極,從精力疲極發展到壽命終結,竟糊裡糊塗地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們,還以為那是自然的規律。縱使稍有醒悟,也只是在患病開始之後嘆息並表示遺憾,卻不懂得在疾病還沒有顯示徵兆時就小心防範各種危害。這就猶如齊桓侯染上了將死的疾病、卻為扁鵲的先見之明而生氣一樣,把感到了病痛的時候當作患病的開始。病害是在沒有顯示徵兆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卻要在病情顯著之後救治它,所以會有白費力氣的治療,奔波於常人的世界,所以只能有短暫的壽命。總覽古今人間,無不都是這樣。用多數人的情況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用跟常人同樣的壽命來安慰自己,認為天地之間的事理,完全都在這裡了。縱使聽到了養生的方法,就用自己的見識評判它,認為它不怎么樣;再者則是疑慮重重,即是稍有仰慕養生的奧妙道理之心,卻不知道遵從的途徑;又再者是自己努力服用丹藥,半年一年之後,勞苦一番卻不見有效,心勁因此倦怠而衰退下來,中途又放棄了。有的人補益自己就像用田間小溝的細流去澆地一樣,又小又慢,可是耗散起來卻象用海水流歸之處的巨洞讓大水奔瀉而去一樣,又多又快,還想坐待明顯的好報;有的人壓抑性情,強忍欲望,違心捨棄宏大的志願,可是世俗的嗜好卻常常縈繞在耳目之前,而期待的養生功效要在數十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又擔心兩者都會失去,心中猶豫不決。思想在內不斷校正,物慾在外不斷誘惑,近前的物慾享受與遠期的養生功效相互排斥,這樣也要失敗的。
養生道理的特點
養生的道理隱微奧妙,可以從事理上推知,難以用眼睛識別,譬如枕木與樟木,生長七年之後才能區分開來。如果以急於求成的心理來跨入清心寡欲的修養之路,意圖速成但收效緩慢,希望迫切但效應久遠,所以沒有誰能堅持到底。
心志遠離養生之道的眾多世人既然認為養生沒有效果,於是就不去追求;然而追求養生的人由於不專心也會喪失成效,片面依靠一種方法的人由於不全面也最終會沒有建樹,只是追求養生技術的人由於思路狹窄則會自毀大業。因為都是像這種種的情況,所以想要享盡天年的人一萬個裡邊也沒有一個能成功的。
善於養生的表現
善於養生的人就不是這樣,是思想上淡泊虛無,行為上安靜泰然,不斷地減少直至去除私心和貪慾。懂得名利地位會傷害精神,所以輕視而不去追求,並不是心中希望得到而後要在行動上硬行克制;明白美味佳肴會傷害生機,所以拋棄而不眷戀,並不是心中貪戀不已然後要在行動上強行壓抑。名利地位等外在東西因為會使心性受害所以不留在心中,精神因於淳樸淡泊就能特別飽滿。胸襟坦蕩而沒有憂患,心性寧靜而沒有思慮。又去用純一功之約束自己,用和諧之氣調養自己,兩者一天天地相輔相成,就會在安定的境界統一起來。然後再用靈芝薰蒸身體,用甘泉滋潤臟腑,用朝陽沐浴皮膚,用音樂安定神志,順其自然而為,自感適意,這樣就會身體輕健,心性沉靜。忘掉物質享受帶來的所謂歡樂然後就會得到真正的愉快滿足,擺脫生命的牽掛然後就會使身體獲得長壽。象這樣地堅持下去,差不多就同羨門比一比壽命,同王子喬較量年齡了!為什麼說養生沒有應有的成效呢?!
答難養生論
導語:
養生,是中國人從古至今都熱議的話題,但是養生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容易在哪裡?我國晉代養生大家嵇康在其所著的《答難養生論》中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分別指追逐名利、狂歡暴怒、貪戀聲色、嗜食肥甘、情志不穩等行為。
“名利不滅”,為一難
《紅樓夢》中的跛足道人有一首《好了歌》,頭一句便是“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幾千年來,多少人為了名利二字而犯難、犯險甚至犯罪。特別是歷朝歷代的官員,不少人都栽在這名利二字上,所以,為官者首忌“名利不滅”,名利心太重的人,整日憂思傷神,用中醫的保健理論來看就是“憂思傷脾”,脾胃功能受損,又何談養生呢?對於淡泊名利的養生之道,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享年98歲高齡的錢學森有著獨到的見解。“我姓錢,但是我不愛錢。”
這是錢學森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財富觀。2001年12月初,錢老90歲生日前夕,霍英東基金會通知錢學森去廣東領獎。臥床多年的錢老自然不能親自前往,由他的夫人蔣英教授代領。蔣英出發前對錢老說:“我代表你去領獎金了。”錢老說:“你去領支票?”蔣英說:“是的。”錢老幽默詼諧地說:“那好,你要錢,我要獎。”這是他們夫妻二人姓氏的諧音:錢和蔣。
“喜怒不除”,為二難
我們有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喜怒隨性,常常不顧及他人感受,而實際上對自己健康的危害更大。具體到為官者而言,更應控制好自己的喜怒情緒,一來有利於時刻保持頭腦清醒,避免一時糊塗犯下錯誤,二來也有益於身體健康。一般情況下,保持喜悅愉快的心情能使人體氣血調和,有利於消除疲勞,緩解人的緊張焦慮情緒,增強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對健康大有裨益。但“過喜”卻會傷身,中醫認為,“過喜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