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
巨引源屬於矩尺座星團(ACO3627),這是一個巨大的星系星團。但對這個現象以及其他相關現象的研究一直由於其位置而受阻,因為從地球看去其正好為銀河系的盤面所遮擋。天文學的說法,地球每日的運動距離大約有32211883英里。且以大約每秒390英里的速度朝“巨引源”(GreatAttractor)逼近。這是一種自我壓進而非擴展的重力異常現象。正如宇宙的其餘部分理應做的那樣。根據愛因斯坦(Einstein)的狹義相對論,這從理論上講,似乎是說不通的。因為沒有運行架參照與銀河的移動作比較。然而,“巨引源”位於半人馬座內,它把銀河和我們鄰近的星系,從63個百萬秒差距或20550600萬光年的遠處向其自身方向拉進。
星系的運動速度包括兩部分
本動和由宇宙膨脹帶來的退行速度。本動體現的是星系相對宇宙背景輻射的自身運動,退行反映了宇宙的整體特性。一直以來人們相信宇宙的均勻性,並推測本動的取值是隨機的。一直到1980年代,天文學家通過系統研究星系方位與本動的關係,才初步了解了宇宙中物質的真實分布狀況。
劍橋大學的Donald Lynden-Bell、亞利桑那大學的David Burstein、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Sandra Faber、基特峰國立天文台的Roger Davies、格林尼治天文台的Roberto Terlevich、卡內基學院的Alan Dressler以及達特茅斯學院的Gary Wegner組成的國際天文研究小組的七武士。七武士本來的研究是橢圓星系的亮度、距離和成員星隨機速度之間的相互關係,卻發現了各個星系集團的整體運動。選擇橢圓星系作為觀測對象倒是為研究巨引源提供了方便,橢圓星系在天空中分布比較均勻,覆蓋面廣,尤為重要的是,橢圓星系的成團現象和星系團歸屬要比其它類型的星系更加明確,雖然橢圓星系的數量不如螺鏇星系或不規則星系豐富,這一點也影響了他們進一步研究本星系群朝向室女座星系團的運動。
1979年,Chincarini和Rood發現長蛇—半人馬座方向可能存在超星系團,這使人們開始關注這個超星系團對我們銀河系的影響。之後Shaya(1984年)、桑德奇(1985年)等人的觀測初步表明,本星系群在朝向室女座星系團方向運動,並且本星系團和室女座星系團又一起向長蛇—半人馬座方向運動。
1988年發表在APJ上的一篇論文中,國際天文研究小組“七武士”通過對近400個鄰近橢圓星系所作的巡天觀測的結果分析,確認了這一發現。他們利用星系速度區分出了半人馬座的前景星系和背景源,並結合歐洲南方天文台、高能空間天文台1等機構的觀測數據,確認銀河系以及鄰近的數百萬個星系同以每秒600至1000公里的速度向南天半人馬座的一個引力源方向運動,Alan Dressler為他們的發現取名巨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