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僑為琴

工之僑為琴

《工之僑為琴》是浙江青田人劉基所著的寓言故事,作於元朝末年。文章用托物諷喻的手法,揭露了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崇古非今的不良風氣,寄喻了盲目守舊,勢必阻礙改革,摧殘人才,扼殺社會生機的道理。

原文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之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終。

譯文

工之僑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經過砍削後做成了一架琴,裝上弦,彈了一下,它的發聲和共鳴好極了,像金玉的聲音一樣清亮動聽。工之僑自認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呈現給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讓最優秀的樂師來看看,大家都說:“這不是古琴。”把琴退給了工之僑
工之僑帶著琴回到了家,他與漆工商量這件事,請漆工幫著出主意,在琴面繪製了斷裂的紋理;又與篆工商量,請篆工幫忙,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文字,(然後)裝在匣子裡埋進土裡。過了一年(才)把它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去賣)。(恰好)一個大官從集市路過,看見了這架琴,用一百兩黃金買了下來,並把它獻給朝廷。樂官們傳遞著看了(以後),都說:“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僑聽到了,慨嘆地說:“這樣的世道真可悲啊!難道只是這架琴(有這樣的遭遇)嗎?(各種各樣的事情)沒有一件不是這樣的啊!如果不早作打算,就要和這國家一同滅亡了啊!”於是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

字詞解釋

工之僑為琴工之僑為琴
斫:砍
鼓:用作動詞,彈的意思
金聲而玉應: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
美:美好的(琴)
太常:太常寺,祭祀禮樂的官署
諸:兼詞,是“之於”的合音
國工:最優秀的工匠,樂師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體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匣:匣子,這裡作動詞用,裝在匣子里。
期(ji)年:一年。
貴人:大官。
希:同“稀”,稀少
樂官:掌管音樂的官吏
弦:琴弦。這裡作動詞用,裝上弦。
易:換,交易
圖:打算,謀劃
其:表推測
遂:於是,就
宕冥之山:作者虛擬的山名。宕冥,高深的樣子。

句子翻譯

(1)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撥動琴弦)發出像金玉一樣鏗鏘的的聲音。工之僑自認為這是天下至美的琴了。
(2)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工之僑)將琴獻給太常寺的官員,太常寺的官員讓國有工匠來鑑定樂官們對工之僑的琴前後是怎樣評價的?作者運用什麼表現手法?他們對琴的評價開始是這個琴不夠古老,當然聲音也不會好。對造假後的琴,他們認為是古老的東西,因而是稀世之珍。表現手法,對比,在不動聲色中諷刺了世人好古非今的習氣。這則寓言揭露了怎樣的社會現實?好古非今、盲目崇古。以及崇尚虛名不顧真才實學,導致人才埋沒的古今悲劇

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人,元至順間進士,任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不久罷職歸田。後任浙東元府都事,因反對招安方國珍,與朝廷大臣意見不合,受羈管處分。又一度出任江浙行省都事,不久又棄官而去。元順帝至正二十年(1360),受朱元璋聘。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任太史令。洪武元年(1368)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封誠意伯。後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讒,憂憤而死。劉基是元末明初有名的詩文作家,一些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人民的痛苦。散文古樸渾厚、鋒利遒勁,以寓言體散文最為著名。遊記則描寫細緻,清新生動。著有《郁離子》、《覆瓿集》、《犁眉公集》、《寫情集》、《春秋明經》等。後人合編為《誠意伯文集》,或稱《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