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
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鑑定,而不是從浮華的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是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
原文
工之僑①獻琴
劉基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②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③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④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⑤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注釋
①工之僑:虛構的人名。
②弦:裝上弦。
③弗:不。
④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⑤貴人:大官。
⑥圖:打算,計謀
7.鼓:名詞作動詞,彈奏
翻譯
工之僑得到一塊好的桐木,砍來作成一張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優美的琴聲好象金屬與玉石相互應和。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獻到主管禮樂的官府;官府的樂官讓國內最有名的樂師考察它,說:“(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裝了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錢買去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可悲啊,這樣的社會!難道僅僅是一張琴嗎?整個世風無不如此啊。”
作者簡介
劉基
古代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漢族,溫州文成縣南田人(舊屬青田縣)。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