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什麼是茄子
茄子,又名“伽子”、“落蘇”、“崑崙紫瓜” ,別名酪酥、崑崙瓜、矮瓜、茄瓜、紫瓜等。隋煬帝大業末。改茄子為崑崙紫瓜。 隋煬帝大業年末,改稱茄子是“崑崙紫瓜”。
茄子的分類
“紫色樹,開紫花,紫花落了結紫瓜,紫瓜又像紫色瓶,紫色瓶里裝芝麻。”這是一則關於茄子的謎語,其實茄子從顏色上分類,不只有紫茄一種,還有青茄、白茄和黃茄等;從形狀上看也不只有瓶形茄,還有圓茄、燈泡茄、長頸茄、東北羊角茄等。但是在茄子中還以紫色燈泡茄最為常見,其營養價值非常高。
藥用價值
茄子的藥用價值更是不可低估,其果實、根、莖、葉、花、蒂均可入藥。中醫認為,茄子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血、消腫止痛、祛風通絡的作用;茄子葉可治血痢、癰腫、凍瘡;茄子蒂能治腸風下血、癰疽腫毒、口瘡、白癜風和汗斑等;茄子花可治金瘡、牙痛;茄子根可治久痢、便血、腳氣、手足麻木。《本草綱目》指出,老實治乳頭裂,茄根煮湯治凍瘡,折蒂燒灰治口瘡,俱獲奇效,皆甘以緩火之意也。
食用價值
茄子肉質柔軟、味道鮮美,是夏天主要的大眾菜之一,老幼宜食,被稱為“夏令佳蔬”。茄子中含有的各種糖類、蛋白質、維生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外,還有蘆丁是其他各種蔬菜所不及的 。蘆丁又名芸香苷,有增強人體細胞間粘著力的作用,可防止血小管出血,具有降低兔和人血膽固醇和保護血管的功效 。
歷史淵源
茄子,原產亞洲,迄今己有3000多年栽種歷史。我國是六朝時從泰國傳入的,隋煬帝稱之為“崑崙紫瓜”,因其味美,如同酪酥,故有“酪酥”之名。其色有銀、紫二種。宋黃庭堅詩曰:“黎霍盤中生精神,珍蔬長蒂色勝銀,朝來鹽醯飽滋味,已覺瓜瓠浸輪國。”詠的是銀前;清謝塘則贊紫前:“金紫銀青色色排,卑枝每系野人懷。結銀菡萏名同雅,移植崑崙品莫擠。范其剝瓜宜盛暑,肥如烹瓠飲清齋。落蘇本是江南語,辨味惟推北產佳。”謝塘認為北方茄子味佳勝過南方,事實不假;在北方地區,茄子不但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餚,也是名師巧手烹製的席上珍饈。
相關作品
另一位西漢文學家、有“西蜀孔子”之稱的成都人揚雄,作《蜀都賦》描述家鄉物產時說:“盛冬育筍,舊菜增伽”。伽,便是茄子。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說:“今呼伽,未知所自。食伽子數蒂,偶問工部員外郎張周封伽子故事。張云:伽,一名落蘇”,也寫作落酥。宋人陶谷《清異錄》記載:“落酥本名茄子,隋煬帝飾(稱)為崑崙紫瓜,人間但名昆味而已”。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說:“茄一名落蘇”。清初朱彝尊《臨江仙》詞曰:“隴上紫瓜好,黛痕濃抹,露實低懸”,紫瓜也是指茄子。
頗有學問的揚雄,把茄子稱作伽子,伽乃梵文的譯音字,這說明茄子是來自印度。專家們考證,茄子原產地就是在印度,分紫茄、青茄、白茄。成都人在西漢時吃到的茄子,應該是從南方絲綢之路傳入。蜀商在把蜀布之類的產品賣到印度的同時,又把印度的茄子帶到了成都,也許茄子就這樣由成都出川走向全國。
烹飪方法
至於當時的成都人如何烹飪茄子,無論是王褒還是揚雄都沒說,無從知曉。魏晉南北朝時,《齊民要術》中記載茄子做法是用文火燜熟。考慮到當時人們喜歡用醬,估計與今天大多數成都人都會做的 醬燒茄子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