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此畫以聖母居圖中央,她右手扶嬰孩聖約翰,左手下坐嬰孩耶穌,一天使在耶穌身後,構成三角形構圖,並以手勢彼此回響,背景則是一片幽深岩窟,花草點綴其間,洞窟通透露光。
此畫雖屬傳統題材,然表達手法和構圖布局皆表明達·芬奇的藝術水平之高深。人物,背景的微妙刻畫,煙霧狀筆法的運用,科學地寫實以及透視,縮形等技術法的採用,表明了他在處理逼真寫實和藝術加工的辯證關係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這幅畫是標誌達·芬奇盛期創作開始的作品。
創作背景
1483年,達文西接到來自米蘭的一個宗教團體的請求,作為米蘭的聖弗朗切斯科教堂的一間禮拜堂作的祭壇畫,也就有了《岩間聖母》,用作教堂的裝飾。該畫作是標誌達文西創作巔峰開始的作品。作品完成後,達文西非常滿意,他提出增加酬勞,但是遭到了該宗教團體的拒絕,便一怒之下把這幅畫作賣到了別處,也就是目前巴黎羅浮宮收藏的這幅《岩間聖母》。
幾年之後,這個宗教團體要求達文西歸還這幅作品,達文西本來想重新創作一幅新的作品,但是受到了宗教機構反對,他們堅持要一幅與原作一模一樣的作品,於是就有了現在收藏於英國國立美術館的這幅“模仿”作品。
作品賞析
《岩石聖母》-達·芬奇 英國倫敦國立美術館1號宣布,他們在對該館收藏的達文西重要作品之一《岩間聖母》掃描時發現,在這幅圖畫下面還隱藏著另一層達文西親筆所畫的圖畫,揭開了達文西為什麼要創作兩幅一模一樣的作品的謎底。
這層偶然發現的新圖畫描繪了跪在地上的聖母瑪麗亞,她的眼睛凝視地面,一隻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另外一隻胳膊向外伸展著,手指都觸碰到了畫框的邊緣。這層畫作並未完工,專家們認為達文西可能還計畫在她的身前畫上聖嬰耶穌。
美術館研究人員拉謝爾·比林格說,要不是使用紅外線對這幅作品進行掃描,人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發現其中隱藏的玄機。
聖母瑪麗亞一手置於約翰頭上,另一手如鷹爪一般,仿佛正抓住一個無形的人頭。而下方天使烏列做出一個有如要將隱形人的頭砍下的手勢,這與《最後的晚餐》上瑪麗亞肩膀上的手勢如出一轍(此畫引起教會驚恐,最後達文西重畫了一幅,畫面的安排比較正統,現在倫敦國立美術館,名為《岩間的瑪麗亞》)。
畫作描繪了身著藍袍的聖母瑪麗亞抱著一個嬰兒坐在那裡,那個嬰兒應該就是耶穌。烏列坐在瑪麗亞的對面,也抱著嬰兒,那個嬰兒應該就是施洗者約翰。奇怪的是,畫作卻一反常理,畫的是約翰為耶穌祈福而不是耶穌為約翰祈福……耶穌正服從於約翰的權威!更成問題的是,畫中瑪利亞一手置於約翰頭上,另一隻手則做出一個威脅的手勢——她的手指看上去像鷹爪,仿佛正抓著一個看不見的人頭。最明顯而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要數瑪利亞彎曲的手指下方的烏列——他做出一個砍東西的手勢,仿佛要把瑪利亞彎曲手指下抓住的人頭從脖頸處砍下來。
作者簡介
李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儒略曆1452年4月15日(公曆1452年4月23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