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陽村
山下陽村,隸屬於浙江省松陽縣,人口1192人,整體布局嚴謹合理。
基本信息
- 中文名:山下陽村
- 英文名:Yang village below
- 所屬國:中國
- 所屬市:浙江省松陽縣
- 人口:1192
- 著名人物:張景星
山下陽村
山下陽村位於浙江省松陽縣城西北方向10公里處。村莊布局宛如八卦迷宮,老屋鱗次櫛比,巷弄曲曲折折,懸浮著一派盎然的古意,是一幅被現代文明遺落的歷史畫卷,讓人在喧囂之外感受到了一份恬靜與自然。山下陽村整體布局嚴謹合理,處處蘊涵著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整個村莊與自然風水緊密結合,是松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經過規劃的古村落,對於研究松陽建築的發展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山下陽村表面上看成長方形布局,與一般的古村落大同小異,然而村莊中隱藏著無限玄機,走進村落仿佛走進了一個巨大的歷史謎團。層出不窮的巷道將村莊分割成若干個“口”字建築群,高大巍峨的馬頭牆使得巷道逼仄而幽深,一座座大屋被分割成一個個獨立而連線的空間。山下陽村依地勢緩緩抬高,利用水流的自然走向解決了排水難題,排水設施至今通暢。幾十條密布的鵝卵石巷弄像村莊的脈絡,深入淺出,縱橫交錯。卵石經過篩選,大小基本一致,日久天長,路面泛著藏青光澤。一條巷弄一轉折,往往是一幢老宅的後門,或者是一垛隔扇牆,轉過幾個直角,又見一條通道,仿佛步入迷魂陣。山下陽村最令人驚艷的建築是風水塘。風水塘是村莊的地標,是村莊的公共活動中心,成半圓形橫臥在村前,寓意“月虧即贏”的風水輪迴道理。風水牆將風水塘嚴嚴實實地包圍著,阻擋著自家風水外流。塘後鑿有一眼水井,歷經數百年不乾涸,依舊清冽。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正是古村的眼睛,它見證了山下陽村三百年來的興衰。一條石砌的堤將水塘一分為二,堤的另一側是一塊正方形平地,它和風水塘是一組對應的建築,取意“天圓地方”,它是當年村莊祭祀天地的場所。風水牆外是一口幾近乾涸的池塘,村落剛規劃完畢時這裡應該是一口荷塘,滿塘的荷花預示著“家和萬事興”,讓人對曾經的輕波碧影充滿了猜想。風水塘為村莊注入靈氣,池水中落著粉牆黛瓦的倒影,明明晃晃地將水鄉風韻悉數坦落。幾隻鴨子跳進池塘“嘎嘎”地叫著,撥開粼粼波光,將一池粉牆黛瓦扯碎。村民從各自封閉的大屋中走出,匯聚到風水塘前,心情豁然開朗,內心的壓抑一下散開。距離風水塘不足百步,潺潺地流淌著一條溪水,河埠頭上三三兩兩的村民在這裡洗菜、洗衣,婦女“啪啪”地捶衣聲打破了村莊的寧靜。古老的石橋下植物葳蕤生長,兩側老屋沿溪一字排開,極具水鄉氣質。以風水塘為核心的建築群落是村莊的經典。正前方是巍峨的張氏祠堂,身後林立著古樸典雅的清代大屋、中西合璧的民國洋樓,馬頭牆高低起伏,勾勒出村莊嵯峨的歷史輪廓。山下陽村的建築群落類型豐富,氣勢恢弘,尤以建於清嘉慶年間的張氏祠堂最為典型,祠堂三進,高大規整,足以見證了張氏祖上的榮耀與富足。祠堂多處橫樑上施有彩繪,多以民風、民俗等內容為主題,惟妙惟肖,密布著濃郁的歷史信息。祠堂同時也是木雕的藝術長廊,各色牛腿、橫樑、窗欞雕刻手法細緻入微,線條流暢。祠堂以中國紅為主色調,在時間的磨礪中色澤漸退,依然透出富麗堂皇的氣質。宗祠在前,風水塘居中,張氏香火堂殿後,前後夾承風水,祈求天地、先祖供佑文運昌盛、家風興旺。站在井邊向四周眺望,村後是逶迤起伏的山巒,山峰似筆尖,倒映在池水中,仿佛筆尖蘸水,此時風水塘儼然成了墨池,所謂的“文筆蘸墨”風情在這裡清晰凸現。風水塘前是開闊的田野,仿佛鋪出一張碩大的宣紙。村莊右側坐落著石貴山,三段起伏的山峰酷似筆架,“筆墨紙硯”齊全了,任由山下陽人書寫自己的歷史。山下陽村張氏源自福建,清初自龍泉遷徙而來,已經無從考證張氏先祖緣何舉家遷徙?他們為什麼要以承運風水的形制設計生息之地?設計村莊的建築師是怎樣一個神秘人物?張氏先祖如何聚積巨大的財富締造出這座曾經繁華的村莊?這些問題也許成了永遠無法揭開的謎團。據村莊老者述說,村莊布局形似美女圖,風水塘處是美女的乳房,那么水井又成了乳頭,滋潤著村莊的成長。不容質疑,山下陽村的確是塊風水寶地,采日月之精華,聚百年之地氣。在農耕文明時代,山下陽村文氣斐然、富庶一方。山下陽村在傳統文化的薰陶下具備了非凡的能力,當代也出了不少有影響的人物。提及山下陽村的人物史,張景星先生頗具知名度。他生於1898年,早年曾就讀於北京大學,系李大釗學生,深受李大釗革命思想的影響,在“七七”事變後,積極宣傳抗日,與江天蔚等人創辦《救國之聲》周刊。張景星是一個一生從事教育救國的知識分子,回鄉後致力於教育事業,提倡女子受教育,創辦山下陽國小,曾在古市儉工中學和松陽一中任教。張景星於1946年任松陽縣參議長直至解放,積極支持和參與祝更生領導的“松陽起義”,擔任後勤保障工作。他在起義前協助祝更生剷除大特務頭子蘭琛,起義部隊撤出松陽後,留在城裡協助供給情報,提供軍需、食品,通過地下交通線運給起義部隊。山下陽村另一個繞不開的人物是張輔,生於1921年,早年畢業於國民黨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去台後曾任“三軍大學”總教官,擔任過蔣緯國秘書,授予陸軍少將軍銜。1974年退役後任文職教授,執教於“中國文化大學”及“銘傳大學”等校,任旅台松陽同鄉會第五、第六、第九屆理事長,為兩岸的交流與發展做出了不少貢獻。山下陽村是一座開放的村莊,張氏的祖先從龍泉遷入,開創了村莊的歷史,多年來不斷有異姓、移民遷入,融入山下陽村,並不斷發揚光大。有更多有才華的子弟走出村莊,走向更加寬闊的舞台。時光荏苒,歲月崢嶸。置身於數百年的時光之外,嘆息著山下陽村的建築經典,在現代文明的沖刷下村莊即將面目全非,一幢幢現代建築穿插在古村中,變得突兀而刺眼,打破了歷史的唯美感和平衡感。山下陽村的歷史遺存極其豐富,是松陽村落建築的典範,是古代村莊規劃的活標本,即使在全市也極其罕見。村莊的巷弄全部是由鵝卵石鋪就,至今保存完好,這在整個浙江也不多見。相比較武義的俞園和縉雲的河陽,山下陽卻很少引起世人側目,日漸破落,日見蕭條,環保惡化,只有那些古老的建築物依舊頑強地挺立著,不甘寂寞地昭示著曾經的榮耀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