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原址系元末明初時期開基於黃家窩(今山下窩村西側、黃甲村東側),清朝屬嘉禾縣富樂鄉所轄,歷厚寶、黃甲、田心、石橋等鄉或公社。1996年屬田心鄉轄2012年改田心鎮,2015年湖南省鄉鎮區劃調整後隨田心鎮併入坦坪鎮。
地理環境
該村位於嘉禾新城北郊,湘江流域舂陵河陽岸。新修的車石路與沿河大道正經村前,使得該恰好位於溫泉小鎮至仙人橋景區之中途,青石板路與硬化路交錯縱橫,水陸交通便利。多丘陵山地、溶洞、水井。
自然資源
林地茂密、錳、煤等礦藏資源豐富、空氣清新。
人口民族
民族為漢族,黃姓氏族聚居,人口1000人左右。多留守老人、兒童,青壯年外出打工或經商、求學、參軍入伍等。村中壯年常在春節、清明回鄉與家人團聚。
經濟概況
由於離長沙、郴州、廣州、東莞、深圳、香港等城市較近,村中多數家庭均有人口外出務工,是改革開放以來有名的勞務輸出大村。由於村民外出務工多居城市小區高樓,所以文明素質相對較高。
該村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豐富、有秀美的山林溪塘、土壤肥沃,水稻、烤菸、蔬果均能豐產,是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觀光農業的不二選擇之地,歡迎廣大客商前來投資興業、觀光旅遊。
社會事業
村中籌資建村立國小一所、道路均實行了硬化、亮化工程。村中一些家族設有愛心助學基金,村規細緻、家教嚴格。在此基礎上培養出了擁有高學歷的教師、醫生、設計師、工程師、公務員、等各類社會所需人才。
歷史文化
今之湖南省嘉禾縣田心鎮山下窩村,系南宋末年始祖黃(諱)玉明公開基於湘江中上游舂陵河北岸黃牛嶺支脈松山(石古嶺)南麓。古屬桂陽州富樂鄉,時名黃家窩。田地豐饒,盛產燃煤,臨鍾水碼頭,通湘粵古道,商客頻繁來往於此。村中男以售煤販鹽營生,女以耕種紡織守業,其居族閭和諧,所住雕樑畫棟,可謂繁榮數代富甲一方。
據山下窩村西北角四拱橋(七、八十年代毀後重修,今只剩一拱)不遠處的功德碑殘文記載,乾隆三十六年,村民為方便族人和外地客商出行紛紛捐資出力,造橋修路。將近1米寬的青石板路與各村修通,綿長數十里......究竟什麼原因將這個村莊從嘉禾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消失呢?
自高大成修《同治嘉禾縣誌》知,山下窩和黃甲頭(傳黃甲頭在明朝開基時名作劉甲,與東岸相近。)兩村在修志時已存在。黃、劉二村相鄰,相差五里同屬富樂鄉轄,其記載為何相隔三頁?黃家窩易為何名山下窩?劉甲為何改作黃甲?且聽山人細細道來: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析桂陽州西南禾倉堡和臨武縣西北部分置嘉禾縣,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專屬嘉禾縣的史實記載。隨著唐宋至元這幾個朝代的更迭和民族融合等歷史的發展,政治經濟中心也由崎嶇閉塞的內陸遷往水系發達的沿海平原地區,軍事重心也由楚粵邊界轉移至廣州市舶司等港口城市和越南等邊界地區,秦漢時期十五萬大軍征粵踏築的西京古道和水路也逐漸失去了她加強政權統治色彩。廟宇更迭,滄桑變換,分分合合。接踵而來的是宦官當政,民亂四起的朱家王朝。
湘南地區魚龍混雜的時期也多了起來,有造反的逃兵,有起義的農民,有占山為王的賊寇,打家劫舍的強盜......
村落氏族而居,鄉民多好習武,有條件的村子還專門從平世村請來宋朝歐姓將軍的後裔來做少則一二個月多則一年半載的教打師傅,黃、劉兩村也不例外。逢年過節村民都會自發地舉行比武、打拳、耍板凳、醒獅舞龍等傳統習俗活動,一直延續到"文革"前期。正是這一特徵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富裕的黃家窩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牛角山牆青磚黑瓦,水台天井方條青石,背山向水坐北朝南,這種在宋明理學、嶺南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尤其是江浙文化的影響下孕育出的四合院在嘉禾當地喚作“四伏堂屋”。這種建築在山下窩村也尚存幾座,建於民國元年的譚劍室保存完好。從對建於唐代,宋元、明清多次修繕,最終毀於“文革”時期的嘉禾普濟寺的記載和其他相關建築不難看出這種建築在沒興起之前,鄉民居住的大多還是土木結構或茅草蓋的房子。
“其俗皆不慕奢麗,恥仆隸廝養之役,婦女操作類男子,安貧戀土,重族好儒,有事則相助,親睦篤至”,這是清·雍正10年(1732年),桂陽州升為直隸州後《直隸桂陽州志》對所轄臨武、藍山、嘉禾三縣的風土寫照。
郴永一帶,自古為蠻荒之地,韓愈、柳宗元、蘇軾、秦觀等大文豪無論是被貶謫還是左遷經此都會不惜重墨描述一筆。“蠻”即華夏文明尚未波及東夷、南蠻、北狄、西戎等中國這些邊區文化較低的各族時的中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著名的有公元前的南越國,三國時期的孟獲部落等,字義上有粗野,兇惡,不通情理,愣,強悍等解釋,而“荒”則是長滿野草,或無人耕種,邊遠之意。然到清朝時《直隸桂陽州志》中卻有這樣幾段:“昔者郡跨嶺,通南海之珍,其繁會雄富舊矣”,“國朝康熙、乾隆之時,加以礦鹽之利,號為大州。”
“林之饒,菁密百里,自宋京師取材焉。”據老一輩人口述,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山下窩村周圍大片的上百年,甚至幾人合抱的千年古樹是煉鋼不錯的燃料,加之爐渣滓(今興寶嶺煤礦所在地)的煤煉出來的“好鋼”總能受到上頭的“表揚”。他們小時候還能在枯了心的樹洞裡面乘涼、睡覺、躲貓貓。隨著四拱橋對面最後一棵百年老樟樹的死去,物已復歸於無。
在元明乃至清朝前期在嘉禾一帶仍多少數民族居住,諸如李、黃、劉、雷等都屬於外遷氏族。地廣人稀,蠻多漢少。少數民族多居山林,江浙、江西等地的遷來的漢人多依風水而居平地。“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漢族人的文明、勤勞和智慧必將不斷給當地的土著居民帶來生存“威脅”。
更有甚者,紮根不久便日益囂張起來,有載曰“然彼族大,凌弱姓。”傳,劉姓族人仗人丁興旺與其宗源村近,便開始作惡,男過其門遭欺,女過其坊遭霸,雞犬聞之喪膽,嘉禾土話喊此類人家做“賴子頭”。黃家窩立基早族業稍為昌盛,且民多與望族凌雲李氏婚,雖與劉甲近,賴子不敢胡為也......
某日,居山林之人(俗稱蠻子)合謀,因與漢人文字不通,言語不對,遂先藏人馬於附近密林之中,遣人佯裝過客流經各村,如若遭欺則潛伏於其村外。晨,習雞鳴以為號,人馬下山火燒其村。當時漢人屋廈多以石為地基,用茅草或青瓦椽木搭建,一燒定能燼。天未魚肚白,黃家村人勤早起,雞遂早鳴,蠻子誤,燒之。倖存者再基於山下窩村現址,焚址今歸黃甲耕。
從老輩人口中得知,古村遺址位於山下窩村西北與黃甲交界的平原,地仍名黃家窩,遺址周圍的那些殘石碎瓦或埋在土裡或散露地面,那條被磨得鋥亮的青石板路也一直延伸到鍾水河邊,那片平地的風水也似乎在訴說著懂他的人的過去。從目前可以找到的《同志嘉禾縣誌》的記載中可以推定,最遲在同治年間修《嘉禾縣誌》前古村就已經被焚。古村亡於何時?所傳究竟是否屬實?族譜和地方志中為何無從記載?至今成迷。
嘉禾多地皆好習武,爭地械鬥之事常有發生,除分區分都管理外,官吏也常束手無策,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黃、劉雖是鄰村卻不在一都,故志載上就隔了一個都甲。有個不爭的事實是,黃甲村和山下窩村為了爭黃家窩及周邊的田地,曾多次發生械鬥,死傷亦有之。但因寡不敵眾,武力有限每次打鬥只能將劉氏抵擋在山下窩外,最佳結果只能打傷幾個或打死幾個進攻者,最終未能爭回失地。在村里還留下這樣一個說法,黃姓族人雙腳小趾都有大小兩片趾甲蓋,有黃姓血統的黃甲村人多半也如是,村名叫劉甲時人丁興旺不起來於是便改名作黃甲.....
村裡的老人日益老去,還有很多有趣或無趣的故事不再能像沒有電視機,或者說落後年代那樣口耳相傳。久而久之,仿佛自己是出生在一個沒有人文底蘊和人文氣息的地方,然後嚮往他鄉名勝。乾癟著肚子定然鋪不起那一溜綿長的青石板路,稀疏的人口也走不出石板上那閃閃的光滑,沒有負重的騾馬驢牛也踏不出那一道道蹄形的坑,鍾水河上早已失去她在哺育的子民們從藍山上游運來木材和鹽擔時篝火通明的繁忙。這一切,靜淌在流逝的時光里,或期待或不期待後世人的發覺。
正如《縣誌》的序文所說:“為他邑之志易,為嘉邑之志難。”修縣誌時為求其真,必然會濾去許多無從考證的傳說。口耳相傳是當時目不識丁的人民僅有的延續方式,長此已久必然有失信度,人們也常說沒證據,不能亂說話,在當時,寫志修譜是一件很嚴謹的事,沒有確鑿的把握是萬萬不能下筆的,稍有不慎就會落個欺君的殺頭之罪。雖今天早已不俯封建專制下,然實事求是的作風應當時刻保存,小可才疏學淺,資歷甚薄,若所撰不實,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在此對提及的一些反面單位深表歉意。小可謹以一個聽故事的孩子的身份做一些薄力的求證之後寫下講故事的人講過的故事,以記住那些講故事的人的教誨及紀念前幾月逝去的曾祖輩的一個經常講故事的同族老人。
風景名勝
花井塘、四拱橋、黃氏家廟、黃喜泰故居、波坡山等。周圍有舂凌河、溫泉小鎮、文昌塔、黃牛嶺、黃甲吊橋、仙人橋等著名風景區域。
著名人物
清光緒朝副將黃喜泰《湖南名人錄》有傳、湘南名醫黃文杰等先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