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少年游·草
春風吹碧,春雲映綠,曉夢入芳裀 。軟襯飛花,遠隨流水,一望隔香塵 。
萋萋 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 。冷落閒門 ,淒迷 古道,煙雨正愁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墊褥。
2、香塵:帶著花香的塵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羅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濟《生查子》“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句意。
5、閒門:代指情人居住處。
6、淒迷:迷茫。
白話譯文
春風吹綠了芳草,在白雲的映襯下,芳草顯得蔥綠可愛,是在曉夢中夢見了這如茵的芳草。花瓣輕輕地灑落在軟草上,蒙茸的草地隨著流水延伸向天際。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蹤已被無邊的芳草阻隔,春恨別情無限。
萋萋的芳草,遮蓋了伊人的足跡,給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別離之恨,使人追憶起像綠草地一樣的翠羅裙。冷落的庭院,淒迷的古道,都籠罩在茫茫煙雨之中,這景象勾起了人滿懷的愁緒。
創作背景
南宋後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同樣嚴重、尖銳。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符離一戰以後,金朝因內部政變,無力南進,南宋習於偏安,當然更無雄心北伐。雙方維持和平的局面經歷了幾十年之久。有時也發生小規模的戰爭,但對全局牽動不大。南宋統治階級拚命壓榨人民,以供揮霍及向金朝進貢,利用官職和金錢來麻醉沒有雄心壯志的知識分子,一種苟且偷生、得過且過的風氣影響到文學,逃避現實、雕琢詞藻的形式主義的作品一天天多起來。有些人躲進書叢,尋章摘句;有些人講究樂律,陶醉於自然景物,不問政治;有些人只著眼於個人的離愁別恨,發泄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此詞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所寫出的抒發離愁別恨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在南宋詩詞圈子裡,吟物之風十分盛行。但平庸草草之作,屢見不鮮,不足為怪。高觀國的這首吟草詞卻不沾不滯,以意貫串全詞。通過寫草色來抒發自己的離愁別恨。這首詞的上半闋繪出了一幅純淨明麗的陽春煙景:春風吹綠了芊芊的芳草,在飄動的白雲映襯下顯得那樣蔥翠可愛;蒙茸的草地伴隨著流水伸向天際,花瓣輕輕地灑落在草上。這的確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讀者還應當注意到“曉夢入芳裀”這句的含意。“芳裀”,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關鍵是“曉夢”二字,原來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場春夢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經點破,並化煙雲。用筆之虛幻,莫測端倪。“香塵”一句,補足夢境。“香塵”者,女子的芳蹤也。劉長卿《陪辛大夫西亭觀妓詩》:“任他行雨去,歸路裛香塵”,與此詞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蹤跡被無邊的芳草隔斷了。即使追尋到夢裡也並不圓滿,也只是一個淒迷的短夢而已。
下片轉寫實境,寫醒後的情懷。用“萋萋”一句換頭,仍是從草字生髮。“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即是此意。那么鮮美的芳草與江南的恨思有什麼關係呢?這裡似有事而無典,就是說寫自己經歷過的事,以抒發他對遠隔香塵的伊人的思念。“翻憶”句重筆渲染。用“羅裙”形容芳草,始於白居易的“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則以芳草擬羅裙。此詞在“翠羅裙”上綴以“翻憶”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個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鬱悒,沒想到反而勾起了對綠色羅裙——這最具有女性特徵的服飾的思念來。這一縷痴情真是不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體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筆。“冷落閒門”,見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無人隨意綠”之神理,即隱含其中。“淒迷古道”,流露出望遠之悲心。“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其所本。
“淒迷”二字,將心緒之淒黯與望眼之迷濛兩重意象融會一起,並與前片之“望隔香塵”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輕塵,真令人難以為懷。然而作者述情之筆愈出愈精,最後又推出了“煙雨正愁人”之句,把這種悵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煙雨”,在詞人的筆下與草色結緣甚深。林和靖詠草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點絳唇》)賀方回《青玉案》:“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便是顯例。此詞以“煙雨”結筆,將草色、離情與迷濛的雨色化為一片,情景相伴,悽然無盡。況蕙風所謂“取神題外,設境意中”者,約略近之。
詠吟春草是一個古代文人津津樂道的永恆題目,名篇佳作,數不勝數。有評論家說,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隊伍里,高觀國用他那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秀美婉約的風格另起爐灶,獨成一家。
名家評論
清·吳梅《詞學通論》:至蒲江、賓王輩,以江湖叫囂之習,非倚聲家所宜。
清·許昂霄《詞綜偶評》:“翻憶翠羅裙”,“蔓草見羅裙”,杜句也。
近·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飛花”“流水”三句詠草固工,兼寓“春隨人遠”之感。後幅閒門古道,懷古傷今,百端交集,若平子之工愁矣。
作者簡介
高觀國,生卒年不詳,南宋詞人。字賓王,號竹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平事跡不可考。其詞多寫男女戀情,抒發閒適之情,芳悱纏綿。但格律嚴謹,字鍊句琢,風格與秦觀相近,深受周邦彥、姜夔諸詞家影響,屬風雅詞派。他與史達祖交誼甚厚,經常迭相唱和。張炎將其詞與姜夔、吳文英、史達祖並稱。代表作有《玲瓏四犯·水作輕陰》、《祝英台近·荷花》、《燭影搖紅·別浦潮平》、《賀新郎·賦梅》等,清雋婉麗,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著有《竹屋痴語》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