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謠

《小麥謠》反映漢末為了抵抗羌人的寇邊,百姓負擔沉重的社會現狀。《小麥謠》句式活潑,三言、七言雜用,自問自答,引人注目,引人深思。

作品原文

小麥青青大麥枯,
誰當獲者婦與姑(1)。
丈人何在西擊胡(2)。
吏買馬,君具(3)車。
請為諸君鼓嚨胡(4)。

作品注釋

(1)婦與姑:指媳婦與婆婆。
(2)胡:此處指羌人
(3)具:備,辦。
(4)嚨胡:喉嚨。

創作背景

《小麥謠》始見於《後漢書・五行志》中,《樂府詩集》又題為《後漢桓帝初小麥童謠》。據《後漢書》載,漢桓帝元嘉中,涼州諸羌,一時俱反。南入蜀、漢,東抄沙三輔,延及並、冀,大為民害。命將出眾、每戰常負。中國益發甲卒,麥多委棄,但有婦女獲刈之也。”因外族侵憂而抗爭,因抗敵而徵調男丁,因指揮無能而兵敗,因兵敗又需戍邊禦敵而徵兵,使得勞力潰乏,田園荒蕪。

作品鑑賞

四、五兩句把鏡頭轉向另一個階層――官吏。據《資治通鑑・漢紀四十一》載,漢安帝永初二年,懷令虞詡勸中郎將任尚說:現在敵寇都騎著馬,用步兵去追他們,勢必趕不上。不如遣回州郡派來軍隊,讓他們各自數千錢,二十人合買一匹馬,裝備起一歲騎兵去驅逐他們。任尚採用了他的計謀,遂獲得勝利。大概從那以後,邊郡吏民“買馬具車”就成了一種定製。到桓帝時,遂演變成了 “吏買馬,君具車”,老百姓上前方打仗的“社會分工”。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戰爭規模之大,因為徵調已經破例地落到有官位的人頭上了。
“請為諸君鼓嚨胡”,“嚨胡”即喉嚨,“鼓嚨胡”意思是鼓運喉嚨,把話咽住,不敢說話。此句是人們發自心底的呼喚。在當時,調兵遣將是朝廷的軍機大事,小民怎敢隨便議論呢?話到了喉頭,還得咽下去。但是心靈的呼喚誰又能阻礙得了呢?在家的婦女想念著出征的親人,盼望著邊政清化,戰爭消弭;出征的戰士懷念著在家的眷屬,盼望著良將受任,戰爭速清。就是一般的官吏,又何嘗不願早日結束戰爭,使自己能夠早日平安理政?因此,這可以說是時代的心聲,它反映了廣大人民渴望過和平生活的殷切願望。
詩的風格樸素流暢,生動自然。洋溢著泥土的芳香和生活的氣息。三、七言錯雜,節奏鮮明,氣勢跳蕩,頗為後世歌行體所取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