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灣鎮

小灣鎮

小灣鎮原名為馬街彝族鄉,為迎接小灣電站的建設機遇,於1993年撤鄉設鎮,命名為小灣鎮。小灣鎮位於鳳慶縣城東北部,瀾滄江南岸,總地域面積204平方公里,海拔987-2804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6.7℃,平均降雨量1380.7毫米。

基本信息

歷史文化

(圖)小灣鎮夜景小灣鎮夜景

小灣鎮,原稱馬街彝族鄉,以駐地馬街而名。馬街,為山區集貿市場,舊時以鼠、馬日為集,故名。1949年為新明鄉及光華鄉一部分。1950年10月為第四區。1958年9月屬東鳳鄉上游公社。1959年8月屬馬街公社。1961年6月為馬街區。1968年1月稱春江區。1969年5月改為春江公社。1971年7月稱馬街公社。1984年改為馬街區。1988年撤區建馬街彝族鄉。1993年11月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鄉建小灣鎮至今。轄正義、箐中、蕨菜、小灣、溫泉、桂花、華峰、錦秀、春光、三水、梅竹、馬街12個行政村,57個自然村, 177個村民小組。2003年4月,鎮政府駐地由馬街遷至小灣村畔香。

位居瀾滄江中游的小灣鎮,又是世界茶樹發源中心地帶之一,境內至今還保存著不少野生型、進化型、栽培型古茶樹,具有觀光和科學考察價值。錦秀村的香竹箐,樹齡3200多年被譽為“茶王之祖”的古茶樹。高10多米、胸粗5.8米的栽培型古茶樹,歷經風霜雨雪,依然枝繁葉茂,蒼勁蓊鬱,蔚為奇觀,引來省內外乃至美國印度斯里蘭卡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尋根訪祖”,也引起眾多媒體和遊客的關注,再加上2006年起一年一度的祭祀“茶祖”的活動,香竹箐“茶王之祖”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正日漸成為小灣特色旅遊的一個亮點。坐落在深山大箐中的黃草壩水庫、乾沙壩水庫、五道河原始森林等,環境幽靜,清新涼爽,是遊客回歸大自然,消夏避暑,享受天籟神韻的好去處。

地理位置

(圖)茶祖祭祀台茶祖祭祀台

小灣鎮位居縣城東部,沿瀾滄江南岸。跨北緯24°32/~24°44/,東經98°58/~100°09/。距縣城64公里。東以落星河與腰街彝族鄉分界,南與洛黨彝族鎮毗鄰,西接鳳山鎮、大寺鄉,北以瀾滄江與新華彝族苗族鄉及南澗縣為界。總面積204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小灣,海拔在987~2804米之間,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屬中亞熱帶氣候。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6.5℃,年平均降雨量1360毫米,日照長,霜期短。黃、褐土壤為主。植被多為雲南松、華山松、櫟類、榿木等。有森林面積148305畝,覆蓋率為46.7%。境內有樹齡高達3200多年的香竹箐大茶樹,為世界稀有,一座420萬千瓦的大型水電站小灣電站正在建設中。礦藏資源有鐵、鉛等10餘種。有野生動物熊、豹、野豬、岩羊等。

自然資源

小灣鎮自然資源豐富,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核桃花椒蘋果柿子小棗等,境內有世界之最的茶樹王,古道青龍橋,有小型水庫三座,即黃草壩水庫(庫容366萬立方米)、乾沙壩水庫(庫容116萬立方米)、翻新河水庫(庫容143萬立方米),三座水庫庫區建設,電站建設成後形成的庫容百里長湖和292米的世界第一高雙曲拱壩將成為小灣旅遊業開發的龍頭。高規格、高標準,融現代建築和民族風情為一體的小灣新鎮,更是臨滄地區小城鎮建設高質量全功能的代表,是小灣旅遊業開發和個私經濟發展的奠基石。

作為前身是彝族鄉的小灣鎮,有著悠久的彝族文化風情,部分村寨依然用彝族語交流,著彝族服飾,彝族火把節是當地較為隆重的節日。苗族是境內住的比較有特點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在鎮內春光村項家村民小組,他們保留著苗族傳統服飾和生活習俗,有自己的語言,信奉基督教。

農村經濟

(圖)民居民居

小灣鎮經濟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糧食主產玉米、水稻、小麥、豆類,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核桃、蠶桑等。

全鎮總耕地面積19090畝,其中水田7003畝,旱地12087畝,農民人均占有耕地0.75畝。糧食總播種面積33515畝,其中大春播種面積19262畝,小春播種面積14253畝。茶園面積11815畝,蠶桑面積10652畝,核桃面積94548畝。

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748萬元,純收入2350元,糧食總產7510噸。人均占有糧食246公斤。全鎮農業、牧業總產484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762萬元,主要農產品產量:稻穀244萬公斤,玉米293萬公斤,蠶豆24萬公斤,小麥85萬公斤,其它雜糧73萬公斤;茶葉67.5萬公斤,泡核桃120萬公斤。年末生豬存欄25932頭,山棉羊存欄12869隻,大牲畜存欄9327頭(匹),出欄肥豬8048頭,肉牛1445頭,山綿羊5997隻,家禽60830羽。實現肉類總產1489噸,牧業總產值1881萬元。

按“五個一”標準栽植泡核桃,突出定形修剪、合理密植、病蟲害防治,強化核桃管護。2008年新發展核桃面積9000畝,其中:小苗新植面積6000畝;建設“綠色通道”42公里300畝,以50株/公里的密度栽植;重點在箐中、小灣、三水等村實施了大苗移植樣榜600畝;實施低產林改造250畝;零星栽植和補植補造1850畝。全鎮核桃產業規模達9.45萬畝。實現核桃產量1200噸,產值1191萬元。

實施老茶園豐培改造2000畝。著力開發和保護茶樹王及野生古茶樹群,全鎮茶園總面積累計達17425畝,其中:高優茶園面積8850畝。2008年毛茶產量達685噸,實現產值539萬元。

加大蠶桑產業技術培訓,扶持肥料40噸,進行桑園建設和管護;整合項目資金和惠民政策資源,投入補助資金36.982萬元,培育蠶桑產業發展,同時積極扶持農戶進行大蠶房改造和小蠶共育點建設。全年養蠶3102.5張,鮮繭產量110噸,增44.9%;實現產值197萬元,增17.9%;平均張種產量32.6公斤,張種產值635元,平均單價17.46元。新發展桑園面積240畝,全鎮桑園面積達1.1萬畝。全鎮2008年,共輸出勞力3140人,實現勞務收入達1104萬元。

特色產業

(圖)分繭分繭

隨著進一步深化產業結構改革,立足小灣鎮的發展潛力,以富民強鎮為目標,完善發展思路,發揮比較優勢,著力抓好產業建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鎮黨委、政府把核桃、蠶桑產業定格為小灣鎮的主導產業。2008年底,核桃面積達9.45萬畝,產量達1200噸。蠶桑面積達10652畝,實現鮮繭產量1100百公斤,兩大主導產業生產總值達1388萬元。

一、核桃產業的建設發展

全鎮核桃面積94548畝,其中泡核桃87548畝,鐵核桃7000畝。分村面積為:正義8170畝,蕨菜5710畝,箐中4670畝,小灣6949畝,溫泉10674畝,桂花9565畝,錦秀8987畝、華峰8828畝,三水9488畝,梅竹8137畝,春光9087畝,馬街4283畝。

二、蠶桑產業的建設發展

小灣鎮蠶桑產業起步早,發展曲折,因蠶繭市場滑坡,曾出現大面積毀桑情況,蠶桑產業一度處於低谷。隨著上級黨委、政府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我鎮充分利用退耕還林政策,以林桑發展模式積極推進桑園建設,聯繫鎮情,因地制宜,以春光、桂花、錦秀、溫泉等為蠶桑產業重點村和千畝村發展為重點,實現桑園面積達10652畝,其中2008年新植高優桑園240畝,養蠶農戶達1180戶,養蠶張種3102.5張,產量110萬公斤,產值197萬元。

民風民俗

(圖)民間樂器民間樂器

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傈僳、回、傣、佤、拉祜等9個少數民族。是多民簇混居之地。其中彝簇為最多,其次是漢彝,彝族是一個文武並重,講究文明禮貌的民族。長幼之間,誰長誰幼,誰大誰小,不僅論年齡,還依據父家譜蝶或母系譜蝶的長晚來定,不許喊錯。在特殊的公共場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輩數大小排列,長輩在場時發言不準搶先。有“客人長主三百歲”之俗話,凡有客人來,必須讓位於最上方,至少也要煙茶相待。

民間素有殺雞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雞待客,不論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都以平等相待。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裡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有吹 、打 等 古樸的習俗,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準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菸、吃飯、閒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婚俗,聯繫感情的一個主要途徑是對歌。紅白喜事,上山砍柴,甚至男女相遇也要對歌。青年人多通過對歌互相了解,認識,加深感情,定下終身。彝族的姑娘房,也稱公房,是彝族青年的樂園,婚前,公房就是男女青年幽會和娛樂的地方。彝族的婚姻相對來說是比較自由的,也有請媒人說親的。彝族的婚禮是五花八門的,背新娘就是婚禮中的一個十分有趣的風俗,新娘出嫁時,先由媒人從樓上背下來,送到大門外交給新郎,再由新郎的男朋友伴郎背起,在討親隊伍的護送下一直到家。新娘必須在太陽落山前背回男家。新娘一到,就舉行“迎親”儀式,讓新郎、新娘坐在大門前的凳子上,樂師們奏起熱烈的“迎親調”,親朋好友燃放爆竹,點起火把,祝賀新人。然後,伴娘背起新娘,前面一個舉著火把,一人撒青松毛鋪路,新郎和伴郎隨之於後,在眾人簇擁下人洞房。“迎親”儀式一結束,就開始跳舞,歌聲合著舞步響了起來,大家通宵達旦的歡樂。這場喜事剛結束,許多青年男女便找到了自己的對象。

食俗習慣於一日食二餐,以大米為主食。肉食以豬肉、雞肉為主,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乾酸菜和泡酸菜兩種,日常飲料有茶、酒,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人口

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傈僳、回、傣、佤、拉祜等9個少數民族。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8‰。2008年底,全鎮有6007戶,2638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02人,占6.2%;少數民族15563人,占60.8%。分民族人口為:彝族14837人,漢族10821人,白族484人,苗族98人,傈僳族144人。

小灣鎮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主產玉米、水稻、小麥、豆類,糧食總產751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核桃、蠶桑等。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748萬元,純收入2350元。固定資產投資1057.49萬元,財政收入160萬元,轄區內稅收5000.5萬元,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851萬元。有農貿市場1個,集市4個,年集市貿易成交額452萬元,商品零售總額676萬元,農副產品收購額152萬元。全鎮桑園面積達10652畝,投產2600畝,豐產750畝。養種3216張,產量11.26萬公斤,產值197萬元,建有春光、桂花、錦秀、溫泉四個蠶桑專業村。核桃面積達94548畝,掛果投產3800畝,實現產值1191萬元。

基礎設施

(圖)進鎮柏油路進鎮柏油路

小灣鎮已實現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其中:鎮村公路通達率100%,村組公路通達率60%,農戶通電率100%,通水率100%,通電視及電話均為70%,有柏油路面18公里,彈石路面29公里。有水庫2座,排灌溝渠9條。

2008年基礎設施建設情況:投資223.93萬元,實施了小灣中心學校上達完小校舍樓排危改造項目,完成建設面積510.44平方米;全面啟動了小灣中學學生宿舍樓建設項目,建設面積350.25平方米;實施了箐中完小搬遷重建項目。其中:教學樓設計面積327.57平方米,學生宿舍樓設計面積203.37平方米;完成光明希望國小學生宿舍樓建設;完成梅竹完小教學樓及附屬工程建設;啟動了永福完國小校危房改造工程。

投資605.8萬元,完成了錦秀榨房街至蕨菜村、木廠丫口至馬街、鎮政府至馬街三個標段52.2公里通達公路工程建設,新挖村組公路44.6公里,全鎮四通八達的公路網基本形成,農戶出行難的問題逐步得到緩解。

投資65.28萬元,實施了華峰、三水、蕨菜三個村委會辦公樓建設;購置小灣信用社閒置房產,作為馬街村委會辦公用房,村級辦公條件不斷改善。

重點組織實施好中低產田改造和河、溝、庫塘的疏通整治工程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增強農業的抗災能力,切實解決好農村飲水難的問題。採取政府適當補助,各村採取“一事一議”充分發動民眾投工投勞,修復各類水利工程260件,清淤渠道70.4公里,新建水池24口,新增蓄水136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100畝,改造中低產田200畝,治理水土流失0.4平方公里。投資43.1萬元,實施蕨菜、小灣、華峰三個村國債人飲安全項目,解決了8個村民小組、2所完小、2個村委會244戶1488人和476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投資119.38萬元,組織實施了正義村魚塘自然村三水村興聯自然村、箐中村平路自然村和溫泉村坡腳自然村四個整村推進項目。農村能源建設。繼續加大對沼氣池和節能改灶的工作力度,新建成沼氣池2396口,累計建成沼氣4350口,占全鎮總戶數的72.4%。

衛生設施

(圖)新鎮大道新鎮大道

全鎮有中心醫院、計畫生育服務站各1所,31個村級衛生室。從事醫療衛生工作人員50人。其中鎮中心醫院醫護人員17人,計畫生育服務站醫護人員2人,村級從業人員31人。有病床39張;有醫療設備7台。

2008年全鎮參合率達97%,6007戶24816人參與合作醫療,參合資金49.632萬元。全鎮有110825人次得到了新農合補償,醫療總費用335.71萬元,共發放合作醫療補償金118萬元。

2008年末總人口2568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8‰;全鎮共辦理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24戶,發放一次性獎勵資金48000元,教育獎學金8360元,享受養老生活補助12人,兌現獎勵扶助金47300元。共出生89人,人口出生率為8.1‰,死亡105人,死亡率為6.2‰,計畫生育率為100%,計畫外多孩控制為零,綜合節育率為92.4%,採取計畫外懷孕補救術36例,有計畫生育協會13個,共有會員2760人,會員人數占總人口的10.1%。召開由各村名譽會長、會長參加的會員大會5場次,參會人數達295人次。全年共進行2次合作醫療義診活動,服務民眾2862人次。

文化教育

小灣鎮有兩所九年制學校共38個校點,其中初級中學2所,完全國小17所,村小4所,一師一校點15個,共有教職工243人,其中中學教師74人,國小教師154人(代課44名),工勤1名,中學教學班20個,在校生1170名,入學率100%,輟學率0.42%;國小教學班124個,在校生2388名,入學率100%,輟學率0.16%;幼兒班11個,190人,幼兒教師15人,其中有1所私立幼稚園,4個班,90人,教師8人。舉辦成人教育班3個,掃除文盲42個,非文盲率99.2%;舉辦3+X7個班354人。每期有1640名中國小貧困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國小2450人次,中學1575人次領取到各種貧困救助生活補助費。

境內有三所希望國小,分別是華能集團捐資建造的正義華能希望國小、水電141聯營體捐資建造的小灣光明希望國小、紅塔集團捐資建造的中山紅塔希望國小。鎮內有文體服務中心一所,運動場所4個,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2008年,鎮內共舉辦全民健身活動1次,文藝活動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