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隸屬於廣東省中山市,位於珠江三角洲的中南部,是中山北部工商業重鎮,區域商貿中心,中國菊花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重點鎮,廣東省中心鎮(縣級),在中山市經濟、人口、交通、城市建設規模中占有重要地位。小欖鎮東距深圳、香港150公里,南至珠海、澳門90公里,北到廣州中心城區70公里,西至江門10公里,西北緊接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截至2013年,小欖鎮下轄15個社區,戶籍人口16.7萬人,流動人口約15萬人,鎮域面積75.4平方公里。 2018年10月9日,小欖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建國之前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古為珠江口古海灣的幾個小島嶼,先秦時代屬百越地。秦、漢間,大欖、小欖隸屬南海郡,隋、唐時屬南海縣,宋代仍屬南海縣治,稱永寧鄉潮居里,為瀕海要區,因小山丘形似橄欖而得名。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縣,由南海縣劃入的永寧鄉潮居里改稱寧安鄉(含大欖、小欖)。宋末,香山寨從濠潭遷往縣北大欖村側後,中原人南遷,南宋鹹淳年間,由南雄珠璣巷逃離南來者,驟然增多,人口繁衍,才編立圖籍 。
元代(1279-1368年)習宋制,地域名稱不變。
明代,大欖、小欖以一河相隔,明洪武年間香山司巡檢陳忠,在任期間於河上建雙美橋(俗稱“拱橋”)相連。明洪武十四年,由鄉改設坊都,寧安鄉的大欖、小欖分立而統名大欖都。明洪武二十七年,大、小兩欖有18衛所軍隊進駐屯田,墾荒種植,逐漸擴大耕地 面積。隨著滄桑易貌、人口繁衍,居民逐漸遷居小欖,形成圩市 。
清康熙三至八年(1664-1669年)實行海禁遷界,大欖都於康熙三年農曆十月十九日開始大遷徙,是有史以來一場大災難。復界後仍稱大欖都,人們遷回原地恢復生產和生活。清雍正三年(1725年),香山司轄大欖都、古鎮(時屬黃旗都)、海洲政務。清乾隆初年(1736年),古鎮劃入大欖都轄。清嘉慶七年(1802年),大欖都的大欖、小欖兩村又稱欖鄉。清道光七年(1827年),古鎮復屬黃旗都;大欖都改名為欖都。清光緒元年(1875年),古鎮、曹步兩鄉併入大欖都圖。清光緒六年,改都為鎮,欖都稱為欖鎮(小欖部分稱欖鄉)。欖鄉山明水秀,景色別致,有“欖山”、“欖溪”雅號,又因小欖人愛菊,俗稱“小柴桑”。
清宣統二年(1910年),欖鎮改為香山縣屬第三區,全區分十三段,總面積259.08平方公里。
辛亥革命至中華民國初期(1912-1915年),“鄉約”改稱“公局”(又稱公約),仍實行自治,大欖、小欖境內劃為東、南、西、北、中五區, [3]  並統以西海十八沙、東南西北香燈沙及村心沙。
民國十二年(1923年),香山縣三區的欖鄉沿稱小欖鎮,為區轄下的鄉鎮,為建制鎮之始,鎮務工作由“公局”人員主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9月,中山縣政府先後撤銷6個區建制,把全縣縮編為67個鄉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撤銷中山縣第三區區署,由縣派出指導員指導鄉鎮工作 。

建國之後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1949年11月,中山縣人民政府設定區建制,仍稱第三區,轄1鎮13鄉,並廢保甲制,鎮內稱坊,區內稱鄉、材。1950年6月,小欖鎮成立臨時政務委員會(9月稱人民政務委員會)。
1951年6月,人民政務委員會結束,成立鄉級小欖鎮人民 政府
1952年7月,三區分為上下兩區。上三區府駐古鎮,政府在六坊蘇家祠。下三區府駐小欖鎮原中心國民學校(似稽、秀峰兩間李氏祠堂)。8月,配合農村土地改革運動,成立中山縣小欖鎮城鄉聯絡委員會。
1952年11月,小欖鎮升格為區級鎮,鎮政府駐地在半農李公祠與和風書院(1956年改建為磚木結構兩層樓房)。
1959-1960年,小欖鎮範圍轄至小欖公社東區鋼鐵營和北區鄉沙口村。1959年6月,小欖鎮管理區(營)又改稱鎮人民公社社務委員會(又稱管理委員會),撤銷營、連、排、班軍事化建制。
1960年2月1日,將鎮郊生產大隊和園林管理處合併,成立菊城農場。1966年,改稱紅衛農場;1968年,重新復名菊城農場;1974年,易名小欖鎮農場。
1966年6月,小欖人民公社和小欖鎮 人民公社,分別稱生產臨時委員會(生產臨時領導小組);1967年5月,又分別稱“抓革命,促生產”委員會(簡稱“抓促”);1968年2月,小欖公社、小欖鎮公社分別成立革命委員會。
1973年7月,按縣革委會檔案精神,小欖各大隊、城鎮街道所改名稱全面恢復原來名稱。
1986年12月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中山市撤銷區公所設定鎮(街)建制的批覆》保留小欖鎮,將原小欖區析出高沙、裕民、同樂、兆隆、益隆、東升、新成、永勝等8個鄉成立雞籠鎮(1987年3月改為東升鎮)。餘下的永寧、九洲基、東區、西區、北區、福興、沙口、竹源、埒東、聯東、寶豐、埒西一、埒西二、績東一、績東二、績西等16個鄉劃歸小欖鎮管轄,成立新的小欖鎮。1987年1月1日合署辦公。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小欖鎮地處廣東省 珠江三角洲中部,東經113°11′10″至113°16′18″;北緯22°34′40″至22°42′58″,位於中山市北部,是中山市北部地區的中心鎮,鎮域面積75.4平方公里。東北與東鳳鎮隔河相望,東南與東升鎮接壤,因與古鎮鎮、橫欄鎮以河為界,北與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毗鄰;東南距石岐城區26公里,距珠海、澳門90公里,西北距廣州市中心城區70公里,西距江門市10公里。

地形地貌

小欖地屬珠三角海陸互動相沉沉積平原,地勢平坦,北高南低,珠基(下同)高程2-10米,地面坡度2-5度;地表水系發育,河涌縱橫交錯,坡度一般10-20度,坡面植被發育,岩石風化強烈,坡體主要有殘積土及全風化強化岩組成。

氣候特徵

小欖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瀕臨南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徵是春季陰雨連綿,雨量不大;夏季炎熱,暴雨集中;秋季轉涼,雨量稀少;冬季稍冷,偶有霜凍。受東亞季風影響,夏季盛吹南風、西南風;冬季吹東北風。一年四季偶有颱風、風暴潮、暴雨、洪水及冰雹、寒潮、倒春寒、低溫陰雨冷害、跨季節乾旱等自然災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小欖鎮 小欖鎮
1997年,全鎮補充耕地1.2萬畝(合800公頃),其中土地整理1834.81畝(合122.32公頃),退漁還耕1.05萬畝(合700公頃)。共有耕地4.43萬畝(合2953.33公頃);保持、建設管理好2.5萬畝(合1666.67公頃)農田保護區。2000年,城鎮化水平為41.13%,確保耕地3.29萬畝(合2193.33公頃),新增居民點、交通、工業等建設用地1.54萬畝(合1026.67公頃)。2000-2005年,全鎮新增非農業建設用地1295畝(合86.33公頃)。

動物資源

截至2007年,小欖鎮動物主要有:
鳥類
鵬鴣、黃鶯、斑塢、水潭鵝、田雞、白眼圈、相思鳥、布穀鳥、紫燕、翠鳥、 麻雀、鶴、雁、禾穀、禾花雀、 燕子等。
魚類
黑鯇、草鯇、鱅、鏈、鯉、鯪、鯽魚、鍽、黃鱔、白鱔、泥鍬、塘虱、福壽魚、非洲鯽、斑魚(生魚)等。
兩棲爬行類
青蛙、蟾蜍、鱉、 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百步金錢蛇、水蛇、青竹蛇、禾花蛇、泥蛇、紅頭蛇、黃水贏蛇、過樹龍蛇、草花蛇、壁虎、蛤蚧、草龜、蜥蜴等。
昆蟲類
蜜蜂、黃蜂、蝴蝶、蟋蟀、螞蟻、螳螂、蟬、蜻蜓,蜘蛛、蜈蚣、蚱蜢、紡織娘、金龜子、象鼻。

植物資源

截至2007年,小欖鎮植物主要有:
樹木類
境內共有樹木100多種,主要品種有苦楝、木蘭桑、大葉榕、細葉榕、黃牛木、木棉、紅花荷、大葉芙蓉、台灣相思、鳳凰木、紫荊、串楓荷、木麻黃、水楊梅、山烏柏、大葉桉、細葉桉、檸檬桉、馬尾松、水松、溫地松、杉、荷木、鴨腳木等。
中草藥類
主要品種有九里香、一枝黃花、了哥王、土半廈、土夜苓、士菌陳、土黃蓮、飛來參、鳳尾草、大葉蛇總管、艾、大茶藥、馬齒莧、千斤拔、火炭母、水 楊梅、水榕花、毛冬青、車前草、布狗尾、石黃皮、石仙桃、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半楓荷等。
種植作物
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甘廉、番薯、花生、玉米、水稻、土豆等10餘種,種植的瓜菜類主要有冬瓜、南瓜、青瓜、絲瓜、菜心、白菜、上海青、生菜、茄瓜、芥藍、胡蘿卡、芹菜、韭菜、通菜、菠菜、豆角、荷蘭豆等20餘種。

行政區劃

2005年初,永寧社區居委會原轄14個居民小組調整合併為12個居民小組。3月11日,菊城社區居委與新市社區居委合併為新市社區居委會。截至2007年末,小欖鎮轄新市、沙口、永寧、九洲基、東區、西區、北區、竹源、盛豐、埒西一、聯豐、績東一、績東二、績西、寶豐等15個社區。

人口民族

人口

1980年末,小欖公社戶籍人口105661人,小欖鎮戶籍人口28832人,合共134493人(其中含東升的人口27403人)01987年,區鎮合併,年末總人口121267人。2005年末,全鎮總人口157105人,比1987年增35838人,年均增1991人。2007年末,全鎮總人口158457人,其中男性78538人,女性79919人。截至2013年,小欖鎮戶籍人口16.7萬人,流動人口約15萬人。

民族

小欖鎮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很少,改革開放後,外來務工人員逐漸增多,有部分少數民族進入,包括壯族、土家族、仫族、 蒙古族、朝鮮族、哈尼族、羌族、 回族等,截至2007年,全鎮共有少數民族369人。

經濟

綜述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小欖鎮
1980-1986年,小欖農業以 水稻、蠶桑、甘蔗種植、塘魚養殖為主,輔以蔬菜、水果種植和生豬、“三鳥”飼養。1980年,小欖公社和小欖鎮興辦了一批村鎮企業。商業開始從計畫調節向市場調節轉變,國營、集體、個體參與飲食業經營。1986年,小欖鎮被譽為中國“南方鎖城”,小欖工業經濟開始形成。
1987-1990年,小欖鎮發揮地方優勢,實施一、二、三產業並舉,大、中、小企業並舉,集體、個體(家庭)、聯合體一齊上,鎮辦、村辦、管理區(街道居委會)辦企業共同發展的策略,創辦了一批企業。
1991-2001年,鎮政府先後組建工業、城建、旅遊、商業總公司和農業、電力公司,經濟建設全面鋪開,尤其是城鎮建設發展總公司,在公用事業、房地產、金融、建築工程與建築設計、高新科技、貿易、製造業等多個領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2007年,工業總 公司總資產14.3億元,經濟總收入64.5億元;城建總公司和旅遊總公司的總資產、經濟總收入分別是20.2億元、40.4億元和1.4億元、1.5億元。
2002-2007年,小欖鎮以發展高新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實現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2001年開始,在小欖鎮南部開發面積2萬畝工業基地,使其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增長點。2002年,小欖鎮成為“中國五金製品產業基地”;2003年,成為“中國電子音響行業產業基地”;2004年,成為“中國五金製品(小欖鎖具)出口基地”;2007年底,全鎮工商企業248歸家,其中規模企業超1000家。全鎮40家企業的產品獲得名牌、名標免檢產品101個。其中中國馳名商標4個,中國名牌產品12個,國家免檢產品16個;廣東省著名商標28個,廣東省名牌產品41個。
2013年,全鎮地方生產總值250.73億元;稅收總額45.8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3.57億;社區集體經濟11.7億元,股民人均分紅5472元;工商註冊登記戶33317戶;三大產業比列為0.3:56.8:42.9。

第一產業

小欖鎮 小欖鎮
1979年,小欖公社 農業用地面積9.43萬畝,其中禾田3.61萬畝、魚塘2.6萬畝、原地1.02萬畝、桑地1.01萬畝、果地3464畝、雜收地和其他地4364畝、自留地4077畝。
1980年,小欖公社永寧大隊因地制宜發展農、工、副業,在提高生產作物單產、總產的同時發展農產品加工,擴大磚瓦廠,全年農業收入520多萬元,工副業收入1000多萬元,外貿出口創匯人民幣38萬元。集體資產和工副業總收入均超過1000萬元。
1986年,蠶桑生產因投工多、成本高、效益低,加上桑葉及幼蠶受到環境、空氣污染而產量低、質量差,1.01萬多畝桑地改種其他作物,1987年,停止蠶桑生產。
1987年初,小欖區、鎮合併,小欖鎮轄16個村和菊城農場,214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80841人,農村勞動力65665人,農業用地5.83萬畝。同年,農村土地經營由分包改為招標投包,推動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1988年,廣東省基塘地區規模經營現場會在小欖鎮召開,推廣小欖經驗。
1990年,調整農業布局,減少禾田、甘煎種植面積,大幅擴增魚塘、花木、水果面積。種養大戶、專業戶採取高技人、高產出、高效益的“三高”農業生產措施經營,全鎮糧、魚、廉、水果、花草、生豬、“三鳥”共同發展。
1995年,水稻、甘藤由於成本高、效益低,擴大魚塘、花木用地,原種植水稻、甘牘地被徵用或改種,甘康生產從此在小欖停止種植。1998年,小欖停止水稻種植。而花木從1991年的2800畝,發展到2000年1.27萬畝。
2001年,農村分配製度改為股份合作制。2004年,由村小組經濟核算、分配改為村委會一級核算、分配。
2004年,小欖50多戶花農到港口、阜沙、三角、東升等周邊鎮租地種植花木5000多畝。2005年未,全鎮有農業用地1.4萬畝。有413戶農業專業戶、大耕家,到省內外各地承包2萬多畝土地耕作,其中魚塘6000多畝。2007年,外出承包耕地3.2萬畝,其中魚塘面積1萬畝。
2007年,全鎮農業用地面積1.17萬畝,農業總收入1.36億元。至年未,已形成以塘魚、花木為龍頭的商品型、外向型、效益型農業體系。

第二產業

小欖鎮 小欖鎮
1980年前,小欖鎮辦起一批輕工企業。1980年後,小欖鎮工業企業體制由集體、合作、集團公司為主向外商 投資、股份、民營、個體為主轉變,工業產品由支農型為主向配件型、加工型、出口型、產品型為主轉變。
1980-1986年,小欖鎮辦的絲織廠、服裝廠等企業開始了“三來一補”業務。1987-1990年,鎮委、鎮政府發揮小欖地方優勢,一、二、三產業並舉。1990年,僅永寧辦事處工 農業總產值3.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3億元,全村人口平均收入3003元。
1991-2000年,發展一批上規模、有現代科技的集團式企業。先後引進美、英、法、日等國及港、澳、台地區商人的資金共6.68億元人民幣。1993年,獲評“全國出口創匯先進鎮”(第四名)。1996年,小欖被評為全國出口創匯“五強鎮”。1999年,實行企業轉制,把鎮、村的集體企業轉為民營,鎮政府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發展。
2002年,全鎮工業企業發展到4664家,其中五金製品2480家,電子音響數百家,年銷售46億元。
2005年,全鎮工業六大支柱行業企業共5650家,占全鎮工業企業6005家的94.09%;六大支柱工業產值273.6億元,占全鎮工業產值287.24億元的95.07%,占全鎮經濟總收入332億元的82.41%。
2007年,小欖鎮地區生產總值136億元。有工業企業7226家,銷售收入364.7億元。其中六大行業企業6677家,銷售收人342.6億元。規模工業企業771家(年銷售收人億元以上企業54家,5000萬至1億元企業64家,1000萬-5000萬元企業336家,500萬一1000萬元企業317家)。此外,還有醫藥、醫療器械、建材、船舶、機械、建築、電力、家具製造、文體用品、皮具、工藝等行業,成為中山市工業強鎮。

第三產業

1980年,小欖商業開始從計畫調節向市場調節轉變,從產品經濟逐步過渡到商品經濟,形成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多種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的“三多一少”經濟體制。
1981年10月,菊城賓館開業後,開始發展旅遊業。1987年,成立旅行社。1994年,原市旅遊總公司小欖分公司改稱小欖鎮旅遊總公司。小欖鎮旅遊總公司屬下有各類酒店、賓館等。
1985年,取消生產和生活資料物資的計畫供應,開放小 市場,商業以國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集體、個體經濟的發展,促進小欖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搞活農貿市場。
1994年,鎮個體 商業迅速發展,鎮內有高中低檔酒樓食肆420家,形成國營、集體(供銷社、“二商”)與個體商業互相推動。市外貿公司在小欖設有10個出口產品收購站,出現各種專行專業的小商品市場,溝通小欖的經濟貿易,市場日益興旺。
2004年,鎮政府成立第三產業辦公室(內設),統籌全鎮第三產業的規劃、發展。至2005年末,全鎮商業銷售額100億元。
2007年,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全年商業營業額132億元。鎮內有四星級酒店1家,三星級酒店3家,還有具地方特色的餐廳酒樓食肆1200多家。2007年11月,小欖鎮被中山市旅遊局定為“中山市旅遊特色鎮”。

交通

小欖鎮 小欖鎮
2003年1月,投資708.01萬元改造的紫荊路全線通車。同年10月投資2055.3萬元進行105國道人行道改造工程。2004年5月,鎮政府投入1677萬元整治沙口大橋人昇平路口及民安路改造工程。同年投資7725萬元擴寬聯豐路,投資833.96萬元開通東生路,投資33.84萬元開通淚涌接文成路段,投資1810.8萬元,改造昇平景觀路1400米工程。2003-2004年道路建設12.96公里,面積40.6萬平方米。2005年,道路建設、改造共10.52公里,其中新建道路6.6公里。全鎮共有主要公路79條(段),總長249.99公里。公路密度3.32公里/平方公里。
2007年3月29日,在鎮南部奠基興建新沙水公路(即省道364十水線,從中山北部地區至江門、開平等地的主要通道,沿途經南頭、東鳳、小欖、古鎮等4鎮,橫跨小欖鎮規劃發展的新南區南側。整段改建路段全長18公里,投資12億元,全線按6車道一級公路標準設計,路基寬度33.5米,計算行車速度每小時100公里,全線建設橫跨小欖水道、雞鴉水道和拱北河3座跨河大橋,工程計畫在2年內竣工通車),小欖段路長6.9公里,橋樑6座,征地55.9萬平方米,從105國道至新南區段路寬42米,從新南區到拱北河水道路寬60米,計畫投資5.2億元,是市政府統一規劃建設的省道。是年,全鎮道路建設、改造共8公里(其中新建道路2.5公里;二級公路1公里,三級公路7公里),均鋪設瀝青及險路面。2007年未,全鎮道路總長524.5公里。

社會

城建

小欖鎮被國家建設部評為全國村鎮 建設先進鎮。為提升小欖的城市化水平,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幫助下,2002年重新修編了總體規劃,並於2003年12月獲市政府批准實施。新總體規劃按生態城鎮和可持續發展的標準,把北部和中北部規劃為商住、生態區,中部的花卉苗木生態農業經濟區為綠化隔離帶,南部為工業經濟區。
截至2012年,小欖鎮建成了總裝機容量分別為18萬千瓦和4.8萬千瓦的兩家發電廠、首期污水處理規模為5萬噸/日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年吞吐量45萬標準箱的小欖港、貨櫃年檢量12萬台次的小欖貨櫃查驗場、日供水量25萬噸並被評為“全國農村百佳水廠”的自來水總廠,完成了多條內河整治。

教育

截至2012年,全鎮有鎮辦中國小28所,民辦 學校5所。其中,國家重點職業中學1所,省一級學校13所,市一級學校7所。各類幼稚園35所,其中省一級幼稚園2所,鎮示範幼稚園4所。2003年被評定為“廣東省教育強鎮”。2005年全面普及12年教育。2007年,黨委決定普及幼稚園到高中畢業15年教育。

社會保障

2002年,小欖鎮農業人口95.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003年,全鎮參加養老、失業、工傷、醫療等四大險種的單位有1.53萬個,參保人數8.02萬人。退休職工8779人的養老金全面實行社會性發放,社保月支付養老金498萬元。同年,永寧村委會作為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為1.1萬村民辦理養老保險。此外,對鎮內全體低保成員進行醫療定額救助,減輕低保家庭的醫療負擔,保障全鎮500多戶低保家庭享受到社會福利。
2005年,成立工傷保險基金管理委員會,由行業協會管理。吸納2000家企業,5萬職工參加。同年,推進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年末,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2.55萬人。其中2.42萬人為參保“老人”。為2.4萬人發放按每月不低於348.80元的退養金。2007年下半年,經過調整後,退養金由2006年的378.8元提高到622.5元或以上。
2005年未,全鎮參加合作醫療14.45萬人,占戶籍人口的92.6%。2004-2005年,共報銷合作醫療費2.57萬人次,總金額4232萬元。其中2005年2538萬元,由市政府補貼144.29萬元,鎮政府補貼943.55萬元,個人繳費1449.28萬元。2007年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92萬人,報銷20991人次,全年報銷4711.46萬元,其中市政府補貼298.12萬元,鎮政府補貼2605.68萬元,個人繳費1785.98萬元。

文化

書畫藝術

小欖書畫藝術代代相傳,名人輩出。明代的官能、伍瑞隆的畫作,李孫宸、何吾騶的書法都是世人爭相收藏的珍品;清代的蔣蓮、鄧大林等嶺南畫家,其作品為各級博物館所珍藏;現代漫畫家陳樹斌(方唐)、畫家陳舫枝等書畫藝術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帶動了小欖書畫藝術的全面發展。2000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小欖為“中國民間藝術(書畫)之鄉”。為了弘揚傳統的書法藝術,實現先進文化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推動作用, 2003年9月,小欖鎮與中國書法家協會共同舉辦“全國首屆‘小欖杯’縣鎮書法大賽”。乘此有利時機組織小欖千人 書法比賽,掀起了書法藝術普及的新高潮,中國書法家協會在小欖成立了創作培訓基地。2005年,占地2.5萬平方米的文化藝術產業基地投入使用,成為一個集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好去處。

菊花文化

小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因小欖人喜愛養菊、賞菊,且每年有舉辦菊花欣賞會的傳統,被譽為“菊城”。明代禮部尚書李孫宸曾撰詩云“歲歲菊花看不盡,詩壇酌酒嘗花村”。
清嘉慶甲戌年(1814年)舉辦了第一屆菊花大會,以後每隔60年舉辦一屆大型的菊花盛會。
1994年舉辦的第四屆甲戌菊花大會陳展菊花82萬盆,布展10平方公里,吸引了海內外賓客600多萬人次觀賞。
2004年11月,為紀念第四屆甲戌菊花大會十周年舉辦的小欖鎮(甲申)菊花文化藝術欣賞會在布展和菊藝上都有新的突破,最大的一棵單株立菊達45圈6211朵花。高23.26米的賞菊樓和單株嫁接247個品種的大立菊列入金氏世界紀錄大全。國家文化部授予小欖“中國菊花文化藝術之鄉”稱號。2006年初,“小欖菊花會”被評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2007年11月,小欖鎮將舉辦“第九屆中國(中山小欖)菊花展覽會”,進一步弘揚和發展傳統的菊花文化藝術。

著名人物

時期人物
古代何派行麥揮李孫宸
何吾騶盧兆龍麥佑
何士祥何遷標
近代麥熾昌盧殿標何璟
何光堯何長清何定江

城市榮譽

小欖鎮先後被授予和評為“全國村鎮建設先進鎮”、“ 國家衛生鎮”、“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全國體育先進集體”、“全國鄉鎮企業出口創匯五強鎮”、“全國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示範點”、“中國五金製品產業基地”、“中國電子音響行業產業基地”、“中國花木之鄉”、“中國民間藝術(書畫)之鄉”、“中國菊花文化藝術之鄉”等榮譽稱號,被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確定為“中國可持續發展小城鎮試點”,還被國家發改委列為“第一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小城鎮”。
1998年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第一批“國家衛生鎮”光榮稱號;2001年被列為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中國可持續發展小城鎮試點;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首批“全國文明村鎮”光榮稱號;2006年被授予“廣東省固本強基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2006年7月12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視察小欖,稱讚“小欖鎮是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排頭兵,也是全面建設 小康社會的榜樣。”

中山行政區劃百科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南部,珠江口西岸,北連廣州,毗鄰港澳。下轄1個國家級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街道辦事處,18個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