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領遠征在外可以應激作戰,(勝敗乃一瞬間之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如再請命,怕是貽誤戰機)。還有一層意思是,將士在外隨機應戰,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領騎兵不滿萬人,迅速出師,巧渡黃河,立穩陣腳,作好平定羌亂的戰鬥準備。趙充國以為辛武賢之策不妥,他與長史董通年上書權衡利弊後,慎重建議:欲捐、開暗昧之過,隱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策。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成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讀音】jiàng zài wài,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

【釋義】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勝敗乃一瞬間之事,戰機不可失)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如再請命,怕是貽誤戰機)。還有一層意思是,將士在外隨機應戰,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遵守君王的命令。

【出處】春秋·齊·孫武《孫子兵法·九變篇》:“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司馬光·宋·《資治通鑑》:“五十七年(癸卯,前258)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晉書.帝紀第一)

【示例】豈不聞:‘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請戰者乎?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3回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回:“侯生曰:‘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信,或從便宜,復請於魏王,事不諧矣。臣之客朱亥,此天下力士,公子可與俱行。晉鄙見從甚善,若不聽,即令朱亥擊殺之。’”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原則。但凡明君聖主,只要頭腦清醒,對於征戰在外的將帥,只是遙相節制、賦予將領充分的自主權,而非“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地干預前線兵務。結果往往是前者得勝,後者敗北。

經典戰例

春秋時吳王與孫武

的孫子十三篇的使用有點懷疑,孫武用宮女練兵,三令五申後以吳王兩個愛妃為首的300宮女仍然嬉鬧不聽將令,孫武要斬殺領隊的吳王兩個愛妃,吳王派人持節杖要求赦免。孫武說軍中無戲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斬殺二愛妃,又挑選二名隊長繼續操練,把300宮女訓練像正規部隊一樣。

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年逾七十,仍督兵西陲,領騎兵不滿萬人,迅速出師,巧渡黃河,立穩陣腳,作好平定羌亂的戰鬥準備。到達湟水岸邊,羌人多次挑戰,他堅守不出,只以威信招降,解散羌人各部落聯合的計畫。這時宣帝已調發六萬人準備大戰。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提出建議:羌人以畜產為生命,現在都已離散,漢軍分兵出擊,雖不能全誅滅之,只要奪了他們的畜產,掠了他們的妻子,然後退兵,冬天再次出擊,大軍頻繁打擊,羌人必定喪膽。

宣帝把辛武賢的奏書交給趙充國,命他與校尉以下知羌事者博議。趙充國以為辛武賢之策不妥,他與長史董通年上書權衡利弊後,慎重建議:欲捐、開暗昧之過,隱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策。意思是,對羌族各部,應當根據主謀與脅從的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嚴懲主謀者,寬恕脅從者,選擇了解羌俗的良吏撫慰羌民,這才是萬全之策。宣帝將其上書發給群臣議論。公卿議論者都以為先零部落兵馬強盛,而且倚仗開部落的協助,難以對付,不先破、開等部落,就無法打擊先零。這種意見完全與趙充國之策相反。

宣帝於是任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任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發下璽書嘉納其策。同時發書給趙充國,指責他遲遲不肯用兵,不顧士兵艱苦,不計國家開支;告訴他朝廷已按辛武賢之策行動;命令他“引兵便道西並進,雖不相及,使虜聞東方北方兵並來,分散其心意,離其黨與,雖不能殄滅,當有瓦解者”。並說天道順當,出兵必勝( 由此可見政治家在軍事上不一定是行家,中興英主漢宣帝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可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極端重要性)。

趙充國受到皇帝指責,並不放棄己見,他以為將軍帶兵在外,雖受詔命,只要能安國家,就應按便宜行事。於是上書表面上承認過錯,實際上進一步陳述用兵利害,說:侵擾者乃先零羌,而不是羌。“今置先零,先擊,釋有罪,誅無辜,起一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先零羌為主謀,深恐漢軍到來而羌、開羌背約,如果漢軍“先擊羌,先零必助之”,以“堅其約,合其黨”,這樣,必然耗費巨大,曠日持久。最後說:“於臣之計,先誅先零已,則開之屬不煩兵而服矣”,如果馬上進兵,“誠不見其利”。宣帝從諫如流,很快地採納了趙充國之策。

趙充國領兵到了先零羌所在地。先零羌因長久駐於一地,思想上鬆懈,突然看見漢軍大部隊到來,拋棄車輛輜重,打算渡過湟水,道路險隘,趙充國緩慢地驅逐之。有人說逐利宜速不宜遲,趙充國說:“此窮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果然,羌人赴水溺死者數百人,投降及斬首五百多人,獲得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多輛。漢軍到了羌地區,命令不得燒毀住所損害農牧。羌知道這個訊息,高興地說:“漢果不擊我矣。”他們的頭領靡忘派人來說:“願得還復故地。”趙充國報告這個情況,還未得到答覆。靡忘親自前來,趙充國招待飲食,讓他回去告諭眾。護軍以下的軍官對這件事都有爭議,有說對於這種反虜,不可放他回去。趙充國說:“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意思是,你們都是從自己方便考慮,而不是忠於國家的打算。他的話還未說完,答覆的璽書已到,命對靡忘以將功贖罪論。後來羌竟不煩兵而平定。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原典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合,圮地無舍①,衢地合交②,絕地無留③,圍地則謀④,死地則戰,塗有所不由⑤,軍有所不擊⑥,城有所不攻⑦,地有所不爭⑧,君命有所不受⑨。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⑩;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⑾;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⑿。

註解

①圮地無舍:圮(痞),為毀壞、倒塌之意。圮地,指難於通行之地。舍,止,此處指宿營。圮地無舍即在難以通行的山林、險阻沼澤等地不可宿營。

②衢地交合:衢,四通八達,衢地即四通八達之地。交合,指結交鄰國以為後援。

③絕地無留:絕地,難以生存之地。句意為遇上絕地,不要停留。

④圍地則謀:圍地,指進退困難、易被包圍之地。謀,即設定奇妙之計謀。在易於被圍之地,要設奇計擺脫困難。

⑤塗有所不由:塗,即途,道路。由,從,通過。此言有的道路不要通過。

⑥軍有所不擊:指有的軍隊不宜攻擊。

⑦城有所不攻:有的城邑不應攻取它。

⑧地有所不爭:有些地方可以不去爭奪。

⑨君命有所不受:有時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此句之前提,指上述“塗有所不由……”等四種情況。

⑩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帥如果能通曉九種地形的利弊及其處置,就懂得如何用兵作戰了。通,通曉、精通。

⑾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將帥如果不通曉九變的利弊,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從中獲得幫助。

⑿不能得人之用矣:指不能夠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

譯文

孫子說:用兵的原則,將接受國君的命令,召集人馬組建軍隊,在難於通行之地不要駐紮,在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要與四鄰結交,在難以生存的地區不要停留,要趕快通過,在四周有險阻容易被包圍的地區要精於謀劃,誤入死地則須堅決作戰。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敵軍不要攻,有些城池不要占,有些地域不要爭,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古語智慧

將帥是君主使命的執行者,用兵打仗在外,戰場上的情況複雜多變,因此君主根本不可能對戰場形勢得到及時有效的信息,因此孫武主張,將帥在外領兵作戰,根據戰況具體分析,對於君主的一些不合乎戰術要求的命令可以不聽從。這正是從變化的角度出發,提倡軍事將領用兵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要靈活機制地處理各種問題,凡是以大局為重,對無關緊要的或者對全局沒有實際意義的抉擇,堅決不予以執行。慎重地實施方案是取得勝利的基本要求。

國家政事管理,同樣需要這樣的思想。地方的具體情況中央無法具體了解到,因而對地方的一些決策有時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對於這樣的情況,地方領導應該研究具體情況做出相應的決策。政者行政,要把握住“變”字,從實際情況出發以新的理論、新的實踐實施工作,堅決不能僅僅憑經驗、緊隨教條主義行事,做事要有過人的膽識和敢於承擔的勇氣。

企業進行經營,特別是對於市場對管理,更要求有應變的能力。產品投放市場,不同地方面臨的消費人群就不一樣,消費者的觀念也是因為地方習俗或者生活習慣不同而有所改變的。對於不同的市場,企業領導者要相信自己的管理眼光,對於不同的行銷策略不要過分加以干涉,避免造成行銷理念錯誤而導致消費者無法接受產品的情況發生。

智慧故事

馮唐論將馮唐是中郎署長,侍奉漢文帝。他是一個直言敢諫,十分有才能的大臣。

漢文帝和馮唐兩次談論任將之道,第一次討論時馮唐便認為漢文帝不能重用李牧和廉頗,漢文帝又問:“您憑什麼知道我不能重用廉頗、李牧呢?”馮唐說:“古代的君主送軍遠征都會說:‘國門以內的事,歸我來管;國門以外的事,由將軍您去管。’所以軍功、封爵、獎賞,都在外面決定,回來再向帝王報告。我的祖父亦說,李牧做趙國的將軍,駐守邊關,軍中集市的租稅,都用來犒勞士兵。賞賜在外面決定,不受中央的干擾。所以李牧才得以發揮他的才能。在這個時候,趙國幾乎稱霸。但是,趙王不信任自己的將軍,卻聽信小人的誹謗,終於殺了李牧。因此趙國的局勢與日俱下,最終亡了國。現在我私下聽說:魏尚做雲中太守,他的軍中集市的租稅,全部拿來犒勞士兵。他還拿出他的個人生活津貼,犒勞幕府里的賓客、屬下的軍官和門下的舍人們。如此得人心,因此匈奴都不敢接近雲中的關塞。士兵不懂得公文,報告戰功時難免有出入,卻因此被懲罰。這樣的獎罰制度,臣人認為太嚴厲了,獎賞太少,懲罰太重。且說雲中太守魏尚,因報告戰功多報了六顆首級,陛下就將他下到監獄裡,革去了他的封爵,判處他一年的徒刑。由此說來,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頗、李牧,也不能重用他們。”

文帝聽他分析得有條有理,十分正確,因此很為有一個直言敢說又極具智慧的大臣而高興。於是當天就命令馮唐拿著符節,去赦免魏尚,重讓他做雲中太守;又拜馮唐做車騎都尉,主管中央和地方的戰車部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