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概況
寶福寺位於江西省石城縣城東南寶福塔下,宋祥符年間建,大觀四年(1110年)僧應可修,元朝至正二十年(1655年)知縣郭堯京重修,民國二十年拆毀,後由比丘尼證芳發心募化重建。1936年全國名僧印慈法師(全國佛協常務理事)主持該寺,重塑佛像,親自往上海請來《大藏經》,寺院煥然一新,盛況空前,佛事鼎盛。文化大革命期間,寺內塑像遭毀,房屋為縣木鑼釘廠占用。北宋崇寧年間於寺後增建寶福塔.民國初年於寺左增建玉皇壇,致是,成為佛寺,佛塔,神壇三位一體的建築群.該寺幾經毀興.1993年大雄寶殿開始重建,1997年全面竣工,成為梵宇巍峨,寶像莊嚴之佛教叢林,也是全縣佛教中心道場,和指導聯絡中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寶福寺歸還縣佛協會所有,又重建大雄寶殿、玉佛殿、念佛堂、僧房,寺內香火旺盛,朝拜者絡繹不絕。寶福寺背面是七級六面寶福塔,系宋代僧應可、道符及合院僧眾募資所建,距今890餘年歷史。八十年代後期,縣文化部門牽頭修復寶福塔,塔寺相輝映,更添寺院景色。
該寺是石城縣重點寺院,縣佛協所在地,縣佛協第三屆、四屆代表大會均在這裡召開。一九九六年大殿落成,佛像開光,海內外佛教弟子五十餘人前來祝賀,共有兩千多佛教信眾參加慶典法會。同年六月,縣佛協倡議擴大寺院規模,建設法堂、觀音殿、藏經樓、齋堂等,整個占地面積一萬八千多平方米。該工程已列入城區規劃,建成為石城佛教活動中心。
詩詞
方丈何年辟一峯,曉風殘月起疏鍾。目署分林外丹崖邃,響透雲間碧樹重。紺室聲聞餘考擊,絳帷鳴叩盡舂容。冷冷覺後還深省,得助清思興轉濃。--(清)譚垣《古寺曉鍾》
景觀簡介
該寺是石城縣重點寺院,縣佛協所在地,縣佛協第三屆、四屆代表大會均在這裡召開。1996年大殿落成,佛像開光,海內外佛教弟子50餘人前來祝賀,共有2000多佛教信眾參加慶典法會。
同年6月,縣佛協倡議擴大寺院規模,建設法堂、觀音殿、藏經樓、齋堂等,整個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該工程已列入城區規劃,建成為石城佛教活動中心。
到福州鼓山的遊人,無不驚奇於湧泉寺的宏偉與古樸,迷醉於寺院蘊含的佛教文化。這座聞名全國的寺院,凝聚著一代高僧道霈法師的心血與智慧。在閩北採風,朝聖了同樣出自道霈法師之手的寶福寺,那寺的規模,寺的底蘊,遙相呼應與東海之濱的湧泉寺,讓人留連忘返。
歷史故事
寶福寺位於政和東部,距城三十餘里的碧水丹山之中,為唐貞觀永隆年間(公元680年)修建,明朝時期數次重修。康熙辛亥年(1671)年秋天的一場大火,寺院遭遇了滅頂之災。“厄於回祿一夕而燼盪,無孑遺鞠為瓦鑠丘墟者”看了《寶福寺碑記》(為霖道霈),當年寺院遭遇火災,本來的繁華一夜之間化為灰燼,“三四輩”老僧守著“兩三楹”茅屋,“香火黯如”的蕭條景象飄然眼前。
十二年後,廢墟中崛起了一座更加宏偉的寺院。主持重建寶福寺的是一代高僧,鼓山湧泉寺主持道霈法師。《鼓山志》卷4載:“霖禪師諱道霈,建安丁氏子年十五依建州白雲寺深公剃落。十八參聞谷大師密雲和尚,歷諸講肆後,侍永覺禪師於當山甚久。順治丁酉(1650)永覺禪師年八十付屬大法,戉戌繼席,一住十四載,倏然上游,興創寶福白雲廣福開元四大剎。”遭遇火災後,寶福寺僧人遠道浙江,向正在浙江慶元鏡湖寺的道霈法師求助。1678年春暖花開時節法師來到政和,仿照湧泉寺的風格,“即謀諸眾伐石、掄材工役大興改寺基”。歷時四年一千個日夜的建設,占地達四千平方米,有大大小小房間100間,建築規模宏大的寶福寺竣工落成,四方信眾紛來上香,深山古寺再現輝煌。懷著對道霈法師的崇敬和膜拜,來[1]到寶福寺。穿過寺門邊的半月潭,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遠遠的就打著招呼。雙手合十邁上台階,卻是驚艷於三寶殿的雕樑畫棟金壁輝煌。寶殿懸山頂、抬梁穿斗混合式結構,高約8米,金柱直徑49.2厘米,石質鼓鏡式柱礎。三寶、羅漢等佛像栩栩如生,宏偉壯觀。圍繞著主殿,建有觀音殿、地藏王殿、法壇、庫司、香積、禪悅堂、法藏室等多座建築,寺中點香,稍不留神就有迷路的感覺。寺院宏大有目共睹,是否真有百間房子卻難細數。曾經有人點香為記,轉悠了寺院的角角落落,發現只有99間房子,怎么數也沒有100間。是否被後人拆掉了一間?尋來找去沒有發現毀壞的痕跡,這第一百間房子成了寶福寺的謎團。忽然想起婺源思溪村的“百壽花廳”。那花廳的“壽”字數來數去只有99個,香港鳳凰衛視航拍節目時才發現,整幢花廳布局和結構其實就是一個大寫的“壽”字,破解了困惑人們的百壽之謎。寶福寺的最後一間房子,莫不是高僧對整座寺院的寓意所在?在寶福寺大雄寶殿殿門門梁和三世佛佛座上方,懸掛著“調御殿”和“人中師子”兩塊匾額。那匾額上的書法遒勁有力,深深吸引我的注意,同時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其意。主持果銀法師說,很多來寺的人,都要問這些個問題,這是寶福寺的文化謎團。果銀法師說,這些匾額的撰文者和書寫者就是重建寺院的道霈法師。道霈法師研學經教,才學橫溢,著作甚豐。他花費數年時間,在唐朝古佛學著作《華嚴疏鈔》、《華嚴經論》基礎上,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重新刪節訂正而成了《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堪稱翹楚之作。重修寶福寺的時候,正值道霈法師完成《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在閩北和浙江慶元遊學期間。為了有別與其他寺院,法師在建造寺院的時候就別出心裁,將大雄寶殿命名為“調御殿”,將供奉彌勒佛的殿堂稱作“慈氏殿”,更特別的是他在“調御殿”佛座上方懸掛“人中師子”匾額。十年前曾參與重修寶福寺的85歲老人何士鈞解釋了“人中師子”的佛教故事。“人中師子”一語出自《釋氏要覺》所引的《治禪經後序》。文中說:“天竺大乘沙門佛陀斯那天才特拔,世人皆曰:人中師子。”文中的“師”通“獅”,“人中師子”比喻出類拔萃的人如獅子為百獸之王。這是一句佛教界人士的讚美用詞,道霈法師將這詞語用來作為大雄寶殿的匾額是再適合不過的佳句了,後人朝聖寺院的時候,仍能品味法師深厚的佛學造詣和思想何老說,在“慈氏殿”彌勒佛像上方,還有個“等個人”的匾額,也出自一個佛教典故。彌勒佛還是布袋和尚的時候站立街中,一經過的和尚打招呼問:和尚在這裡做什麼?布袋和尚說:等個人。故事是說布袋和尚在凡世中等待一個有緣人來作為度世對象,同時也意味著布袋和尚懷著慈心普渡眾人。聽了何老的話,轉身到“慈氏殿”。進門時許是注意了彌勒佛的笑口常開,忽略了佛座上方“等個人”匾額。好在“等個人”的耐心,讓我們的粗心有了迴旋朝聖的餘地。“人中師子”和“等個人”不僅語出佛學經典,且寓意深刻,可見道霈法師重建寶福寺的獨具匠心。聽了何老的一番解釋,寶福寺和道霈法師更加親近起來。走在寶福寺的每一處殿宇,處處都能感受到這位得道高僧的影子,微風拂過,仿佛時空隧道傳來法師的誦經金聲。何士鈞老人還給我們講了一則道霈法師的傳奇故事。就在法師修建寶福寺之前的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兵變,約請為霖道霈法師出任軍師遭到回絕。耿王貼出布告“找為霖”,法師在布告上回答曰:“日在白雲,夜宿半天”,以僧人特有的方式忽悠逆賊。寶福寺建成第二年春,也就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近古稀的法師再次赴任虛席的湧泉寺主持。《鼓山志》描述了赴任情形:“眾請還山,香花載道,四眾皈心,禪教兼行。”1702年農曆九月初七日午時,88歲的一代高僧道霈法師圓寂。而法師重建的寶福寺,三百年來晨昏鐘鼓,猶法音琅琅,盈盈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