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初建於梁天監年間(西元五○二年),舊名延福禪院。至唐會昌時被毀。北宋端拱二年(西元九九○年)希辯禪師荷天子榮命歸隱舊剎後,大造廣廈廟宇,歷時五年告成。當時有位錢氏施金五百兩,造了七級浮屠(相傳∶泗洲僧伽塔第一,此為第二),另有門、亭、塔、院、廳、堂、圍牆等建築。居高顧望,翼舒鱗萃,輝照可鑑,會奇集勝,狀不能盡。淳化中宋太宗詔賜《急就章》、《逍遙詠》、《太平聖惠方》於寺中,宋天禧中(西元一○一七年)改賜為「寶岩禪寺」。景?三年(西元一○三六年)重建佛殿。宋南渡後寺院荒陋被毀。明永樂初(西元一四○三年)僧人法震重建,後併入慧日寺。
嘉靖時寶岩寺毀於倭寇,邑人把它侵占為墓,幾經遷徙才有今址,當時僧人至昂在其附近建設小屋居住,四處募化重建此寺。
清代順治、康熙年間增建殿堂,乾隆年間姚大動重新修葺。此後寶岩寺原寺基日漸變為墓地。至鹹豐初,僅存山門、內官路及殿宇兩層,其他建築兵焚盡毀。同治中,有僧人寬照、瀹(音越)潭,四方募化,再次重修寶岩寺,建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堂、臥佛堂,東西兩側排立樓房、齋堂。大殿「普光明殿」仿常州天寧寺,匾額為森林所題。在此期間,寶岩寺香火較旺,來寺講學傳教的高僧絡繹不絕。佛教名僧默如曾任寶岩寺住持,並在此宣講《金剛經》,座無虛席。當時,寺院前後綠樹成蔭,古木參天,三面環山,一面朝湖,繡若屏障。王伯廣有詩曰∶「平湖淨鏡中,背貼青峰巒。去郭二十里,金碧輝波瀾。是曰寶華鏡,萬象郁以盤,壯哉 堵坡,一瞰天地寬。誰懷墮塵鞅,幾欲招飛鸞。我生渺何能?山水情所安,扁舟幾來斯,不為開愁端。意到自行樂,樽酒哪追歡?何如結青蓮?起適心外觀,塵跡身兩忘,浩然天地間。」文革期間,寶岩寺不幸又被毀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