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勝禪寺

寶勝禪寺

寶勝禪寺位於安徽省涇縣水西國家森林公園,始建於隋唐,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素有中國禪宗皖南第一古剎之美譽,亦享臨濟宗黃檗祖師道場之盛名,為全省重點寺院。與香港寶蓮寺、日本寶積寺一脈相承,淵源流長。唐代中後期名僧黃櫱希運禪師來寶勝寺住持,開設道場,廣布教義,並對寺院殿堂僧舍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將寺院的發展推向了高峰。故後人尊稱黃櫱希運禪師為寶勝禪寺的開山祖師,稱寶勝禪寺為黃櫱祖師道場。

設計工藝

寶勝禪寺位於安徽省涇縣水西,始建於隋唐,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素有中國禪宗“皖南第一古剎”之美譽,亦享臨濟宗“黃檗祖師道場”之盛名,為全省重點寺院。與香港寶蓮寺、日本寶積寺一脈相承,淵源流長。據《涇縣誌》記載:寶勝寺最初叫“五松院”,相傳,唐宣宗李忱未繼位前,一度在此出家隱居,留下“大殿連雲接賞溪,鐘聲還與鼓聲齊。長安若問江南事,報導風光在水西”之名句。

寺院距市區約1.5公里,僅一江之隔,青弋江長年綠水如藍,清澈見底,流經寺前。水西一帶風光旖旎,峰巒起伏,疊嶂連綿,美麗如畫,乃著名的“涇川八景”之首。寺院依山而建,寺周環境清幽,松濤竹海,景色宜人。唐朝詩人李白、杜牧等無數文人騷客亦曾在此寫下千古傳誦的不朽佳篇。

流傳歷史

唐代,黃檗希運禪師來此住持時,經常講經論道,創一代祖師宗風,將寶勝寺的發展推向了歷史的高峰。所以,後人尊稱他為開山祖師。

宋初、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趙光義曾御賜“篆額三軸”,五松院得以重建,處元和尚再次新修了殿宇房舍。神宗元豐五年,奉旨改名“奉國寶勝禪院”。嗣後不久,還特地建造了一所“御書閣”,專門珍藏宋代的“三朝御書”。元朝建立後,始改稱“寶勝禪寺”,增建了鐘樓、鼓樓,並於寺院內東西兩廡建了側殿。

明朝建立以後,洪武初年,宗泐和尚來此住持,佛事活動又興隆起來,又重新修建了法堂。永樂初期,從純和尚主持“僧會司”工作,於大殿之後又建造了一座“無梁殿”。萬曆年間,了心和尚又重建藏經樓,嗣後他徒孫恆澄又改建了山門。

清康熙年間,無梁殿倒塌,其他殿宇也遭到破壞。經過元開、裕承等歷代祖師大德的反覆重建,已建成禪堂、方丈寮、殿堂、藏經樓、僧舍、齋堂、客房等建築,規模相當宏大,蔚然可觀。

寶勝寺在鼎盛的時候,常住僧人多達三百多人。辛亥革命後,直到抗日戰爭爆發,所有殿宇再一次遭到嚴重的破損,僧人隨之也漸漸稀少了。“文革”時期,佛像及殿堂幾乎全部被毀。

1994年,自德老和尚從九華山來到寶勝寺,和當地廣大居士經過近十年的努力,已將大雄寶殿、鐘樓、東西廂房修復,另外新建了地藏殿、開山祖師黃檗禪師塔。2002年4月,應涇縣宗教局及寶勝寺管委會之請,宗行法師擔任寶勝寺住持。經過三年多的恢復改建,寶勝寺新建了圍牆、山門、道路、千佛殿、寮房,使祖師道場的規模更加宏偉,黃檗宗風得以延續下去。

寺內大雄寶殿中拱門的四根石柱上,鐫刻著兩副楹聯。石柱建造年代久遠,但楹聯字跡依然清晰。
其一:綠水氵平間有道人遺三寺磬
白雲參處無弦琴掛五松風
其二:一燈黃櫱唐朝寺
千古青蓮學士詩
這兩副楹聯字型秀美,對仗工整,尤其是用詞極為精煉,將寶勝寺的環境、歷史和掌故蘊含於其間。
前一聯上聯中的“氵平”為流水聲,“磬”為佛寺中敲擊以集聚僧人的鳴器。全句指的是在水西山與白雲山之間有一清泉奔瀉,發出“氵平氵平”水聲。這水聲恰似昔日在此建有的崇慶、寶勝、白雲三大寺院的磬聲。崇慶、白雲二寺於清代毀於兵火,現僅存寶勝寺,此聯當有懷舊之意。
下聯“白雲參處無弦琴掛五松風”,指的是寶勝寺建在水西山上,山高林密,雲霧繚繞,松濤陣陣,山鳴谷應,似無弦之琴在彈奏。“五松”,相傳唐朝初年寶勝寺原址曾有五棵大松樹,枝葉茂盛,樹蔭遮蓋範圍達數十丈。有雲遊高僧結廬舍於其下,修行拜佛,誦經弘法,後漸具規模,名之為“五松院”。五松院經多次重建,至宋代元豐五年奉旨改名為“奉國寶勝禪院”,元朝始改稱為“寶勝禪寺”。
第二聯上聯“一燈黃櫱唐朝寺”,講的是唐代中後期名僧黃櫱希運禪師來寶勝寺住持,開設道場,廣布教義,並對寺院殿堂僧舍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將寺院的發展推向了高峰。故後人尊稱黃櫱希運禪師為寶勝寺的開山祖師,稱寶勝寺為“黃櫱祖師道場”。如今山門的牌坊上額鐫有“黃櫱道場”四個金色大字,院內建有祖師殿。
下聯“千古青蓮學士詩”,講的是號青蓮居士的大學士李白在唐天寶年間游涇水西時寫下了“天宮水西寺,雲錦照東廓。清湍鳴回溪,綠竹繞飛閣……”“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涇溪,平明別我上山去,手攜金策踏雲梯……”等流傳千古的詩句。水西三寺因大詩人李白題詩而名聲鵲起,後有不少文人墨客接踵而來,題詩於寺院的牆壁上。其中杜牧游水西時留有“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岩樓閣風。半醒半醉游三日,紅白花開煙雨中。”此詩印證了李白題詩的真實性。

文物研究

寺旁雙塔

水西雙塔位於安徽省涇縣境內,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大觀塔始建於北宋大觀二年(1108)《寧國府志》、《涇縣誌》的記載和現有塔上的題記刻石,都證實了這一點。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水西雙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部門正對雙塔進行全面維修,不久雙塔將盡顯昔日風采。

大觀塔又稱崇寧塔。清《涇縣誌》記載:“寶勝禪寺前塔為崇寧塔,大觀時建,意其肇始於崇寧而成於大觀故也。”其實這兩座塔並不是成於大觀,而是成於政和與重和之間,但它在崇寧就開始醞釀、籌備,終於在大觀二年開始動工,政和六年才建造到第六層,歷經3個朝代,十幾年時間,中途又不乏停停建建,可見建造這座寶塔是極其艱難的。到了南宋,國力更加衰弱,社會經濟更加蕭條,當地人無力繼續完成這座塔惻果繼續建造上半截寶塔其工程量大大超過下半截寶塔的工程量),甚至塔剎也沒有安裝,但是出於對佛教的虔誠與信仰,加上寺廟建築布局的需要,當地人只好量力而行,建造了左邊的一座小方塔。當然,這裡也不排斥另一種可能就是這座小方塔的建造者是佛教中的另一支組織。原來這裡有一座寺廟稱崇慶寺,小方塔就在該寺後。古時涇縣寺廟眾多,大多數廟有寶塔,根據有寺就有塔的習俗,所以崇慶寺建造了小方塔。儘管小方塔不論其體積、規模。造價,還是建造技術都比大觀塔簡單得多,但是它所反映的佛教思想卻是一致的。此塔為正方形,底層外邊長3.5米(僅比大觀塔的壁厚略寬一點),第一層南北兩面塔壁嵌有石刻佛像,佛像背面為浮雕佛光,塔上有十數方義輸碑和佛經石刻。

與太觀塔遙相對應的小方塔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故又稱紹興塔,七層四面,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初建設大觀塔一層一面耗資125貫,小方塔一層一面30貫,這也與當時社會的經濟環境有關。但古代工匠卻巧運匠心,將大觀塔建造的宏偉壯麗,小方塔卻顯得小巧玲瓏,讓人不得不發自內心地讚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大觀塔和小方塔一起,均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