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縣

海原縣

海原縣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轄縣。位於寧夏西南部。面積6899平方公里,人口28.1萬。回族占全縣總人口2/3以上。縣府駐海城鎮。宋為西安州地,元稱海喇都城。清初為海城鹽茶廳,清末設海城縣。1914年改海原縣。自古以畜牧業為主。農產有小麥、黍、油料作物等。1920年12月16日發生的8.5級海原大地震,震中位於縣城以西,烈度達12度,極震區面積2萬餘平方公里。縣城房屋被蕩平,全縣共死亡73604人,占總人口的59%。地震區共死亡23萬餘人,是中國和世界上的特大地震之一。縣境古西安州城廢墟、乾鹽池湖面北移等遺蹟。今海原城是1923年由原址東遷重建,現為興旺的山城。

基本信息

歷史

海原縣海原縣
春秋戰國時期為戎人遊牧區,秦屬北地郡。漢屬安定郡。魏屬原州,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隋屬平涼郡。唐復屬原州,神龍三年(705年),置蕭關縣後,分屬原州蕭關縣和會州會寧縣。五代時受吐蕃、党項部族控制,宋鹹平五年(1002年),党項族奪得以天都山為主的今海原縣境。1038年,西夏建國,屬西夏,元昊在今縣境西置南牟會城。宋元豐四年(1081年),南牟會城被宋軍焚毀。此年西夏收復南牟會城,復築,故稱南牟會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會新城復為宋地,置西安州,屬秦鳳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初,大批回回人來此定居,稱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於海原西安州。明為楚王(朱楨)、黔寧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稱海城,屬固原州。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御千戶所。清初屬平涼府,順治三年(1646年)隸平涼府鹽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駐固原城的鹽茶同知移駐海喇都堡,起建廳署,遂為鹽茶廳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

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將海原縣劃為5個自治區實行自治,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區,次年撤銷區,實行鄉鎮、聯保、保、甲制,組建了海都鎮1鎮和寧遠、維新、安仁、清和、安化5鄉,鎮鄉共轄22聯保、91保、923甲。民國二十四年初,將海都鎮撤銷,改置為萬梅鄉。萬梅鄉駐海城,轄6聯保、13保、184甲;寧遠鄉駐李旺,轄5聯保、20保、187甲;維新鄉駐新營,轄4聯保、22保、243甲;安仁鄉駐西安,轄2聯保、10保、100甲;清和鄉駐紅古,轄2聯保、12保、104甲;安化鄉,駐何家店,轄3聯保、9保、105甲。同年,撤鄉設區,以原鄉改置為區,以數字序號為名。1937年,將6個區調整為4個區。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解放了海原縣東北部(高崖、李旺、關橋一帶),將此處與同心縣的一部分組建為中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縣(後紅軍轉移,豫海縣消亡)。

1940年,實行新縣制,撤銷區和聯保,改為鄉鎮轄保甲制。海原縣分為復興(駐海城,轄6保)、西(駐西安,轄6保)、高崖(駐高崖,轄7保)、李旺(駐李旺,轄7保)、楊郎(駐楊郎,轄3保)、正氣(駐鄭旗,轄5保)和新營(駐新營,轄8保)等7鎮和新民(駐馬營,轄6保)、興仁(駐興仁堡,轄3保)、閻芳(駐龍池灣,轄6保)、武塬(駐袁家河,轄10保)、舊營(駐舊營村,轄5保)和大寨(駐夏家堡,轄6保)等6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新建西吉縣,將海原縣所轄舊營、武塬、大寨3個鄉及新營鎮、西安鎮的部分保甲劃歸西吉縣。同時,新營鎮改置為古城鎮。1944年,楊郎鎮劃歸固原縣;固原縣李俊鄉劃歸海原縣管轄。1946年,大營地地區劃歸通渭縣管轄。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屬甘肅省定西專區。海原縣組建為6個區,下轄46個鄉,202村。

1950年3月,李俊區增置楊堡、紅圈、羅川、上川4鄉。1951年5月,興仁區增置浪水鄉。1952年8月,增置鄭旗、紅羊2個區;原6個區的轄地有所調整,並增置了23個鄉。

1950年6月,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1953年4月,增置關橋、曹窪2個區;撤銷八斗、馬灣2個鄉,新置武塬、後堡2鄉;再次調整各區轄鄉。9月,靖遠縣鹽池鄉劃歸海原縣西安區。1954年4月,李俊區增置新莊鄉。

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

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

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海原仍屬其管轄。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1984年1月,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6月,撤銷楊坊鄉,增置了史店、雙河、羅山3個鄉。1985年12月,設立高台、曹窪2鄉;城關鄉改置為海城鎮;至此,海原縣共轄海城鎮1鎮和紅羊、羅川、雙河、李旺、徐套、關莊、蒿川、鹽池、西安、史店、曹窪、樹台、關橋、賈塘、興隆、高崖、興仁、九彩、鄭旗、楊明、李俊、羅山、高台等23鄉。

2000年,海原縣轄3個鎮、21個鄉。海原縣屬固原市管轄。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將固原市的海原縣劃歸中衛市管轄。

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2008年,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現黑城鎮正式更名為三河鎮。

行政

海原縣,2005年底,海原縣總人口386776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2.6%、非農人口占7.4%;其中回族占70.4%,漢族占28.8%。人口密度70人/平方千米。2006年,海原縣面積6979.2平方千米。總人口38.67萬。轄4個鎮、14個鄉,165個行政村。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

海城鎮 鎮政府駐。面積266.5平方千米,人口6.45萬。轄4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城關村、西關村、黎莊村、山門村、水窪村、段塬村、高台村、堡子村、武塬村、王井村。

李旺鎮 轄1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李旺;李果園村、羅泉村、二道村、紅圈村、韓府村、馬蓮村、李旺村、團莊村、七百戶村、楊山村、楊堡村、上川村、九牛村、羅塘村、北梁村、中川村、黑嶺村、九道村。

興仁鎮 轄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興仁;拓寨柯村、興仁村、郝集村、西里村、高莊村、王團村、東灘村。

西安鎮 轄13個村委會:白吉村、菜園村、小河村、胡灣村、付套村、薛套村、范台村、園河村、西安村、北山村、鹽池村、張寨村、沙溝村。

史店鄉 轄6個村委會:米灣村、史店村、蒼灣村、徐坪村、田拐村、大川村。

樹台鄉 面積454.15平方千米,人口2.51萬。轄9個村委會:大嘴村、樹台村、二百戶村、浪塘村、紅井村、相桐村、新莊村、龔灣村、韓莊村。

關橋鄉 轄10個村委會:王灣村、麻春村、羅山村、馮灣村、張灣村、賀堡村、方堡村、關橋村、脫場村、馬灣村。

徐套鄉 轄6個村委會:李士村、徐套村、白套村、原套村、小灣村、紅柳村。

蒿川鄉 鄉政府駐蒿川村。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郵編:755211。轄8個村委會:麻地村、蒿川村、浪水村、沙溝村、韓套村、羅全村、周套村、後套村。

興隆鄉 鄉政府駐李堡村。面積平方千米,人口1.87萬。郵編:755203。轄7個村委會:王大套村、新生村、王團村、黃谷村、興隆村、馮川村、李堡村。

高崖鄉 轄8個村委會:香水村、紅古村、紅岸村、聯合村、草場村、三分灣村、高崖村、高灣村。

鄭旗鄉 轄10個村委會:西沿村、鄭旗村、何莊村、後山村、吳灣村、老鴉村、撒堡村、南山村、撒台村、中坪村。

賈塘鄉 鄉政府駐。面積404平方千米,人口2.99萬。轄11個村委會:南灣村、賈塘村、後塘村、黃坪村、王塘村、馬營村、賀川村、雙河村、前川村、八斗村、堡台村。

曹窪鄉 轄7個村委會:老虎村、曹窪村、脫烈村、白崖村、冶套村、硝溝村、南川村。

九彩鄉 面積167平方千米,人口1.19萬。轄7個村委會:九彩村、元套村、馬套村、黑林村、馬圈村、馬灣村、新莊村。

李俊鄉 轄6個村委會:團結村、李俊村、蔡祥村、紅星村、聯合村、永豐村。

紅羊鄉 鄉政府駐。面積444.9平方千米,人口2.23萬。轄14個村委會:蒿灘村、楊明村、張元村、安堡村、建國村、上窯村、謝套村、李窪村、術川村、紅羊村、紅堡村、前進村、劉套村、石塘村。

關莊鄉 鄉政府駐窯兒街。面積127平方千米,人口1.03萬。郵編:755206。轄5個村委會:高台村、關莊村、窯兒村、廟灣村、宋莊村。

海原縣境內有:南華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海原甘鹽池種羊場。

地理

位置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屬新設立的中衛市管轄,位於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東與原洲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西臨甘肅靖遠、會寧縣,北瀕中衛、同心縣。

該縣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屬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六盤山余脈(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內,形成西南高、東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華山主峰馬萬山為最高,海拔2955米,是寧夏南部最高峰。這一地區地勢高寒,雨量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東部以清水河防地興隆鄉李家灣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好。中部為梁峁殘塬地帶,其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總土地面積中,黃土丘陵占66%,土石山區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36萬畝,天然草地260萬畝。

境內探明礦產資源石膏、白雲岩、陶土、金、銅、硫鐵、磚瓦粘土、砂礫石、池鹽等18個礦種,礦點六十幾處。其中石膏占絕對優勢,地質儲量達二十四億噸,主要分布於縣境內興隆、興仁、西安、李俊、李旺等鄉鎮。品種齊全,有纖維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鈣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礦大都是露天礦,礦帶規模大,易開採。石膏屬一種非金屬礦種,其具有質輕、防火、防潮、節能等優點和特點,被廣泛用於建築、化工(農藥、肥料、醫藥)、輕工(造紙、食品、工藝美術)等行業。冶鎂白雲岩地質儲量達5900萬噸,氧化鎂品位21%以上,是冶鍊金屬鎂的優質原料。主要分布在興仁油井山、曹窪亂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鎮野狐坡。

海原縣深居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均氣溫7℃,一月均溫-6.7℃,七月均溫19.7℃,≥10℃積溫2398℃,無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發量878毫米。年乾燥度2.1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710小時。

從南到北橫跨中溫帶乾草原和荒漠草原,隨著自然條件和地形、地貌的不斷演變,形成了不同的土壤類型,在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區以黑壚土為主,其土層深厚、質地均勻,保水、保肥性能好,是很好的農業土壤。天然草場388萬畝,主要為乾草原(分布在縣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縣境北部),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積20.3萬畝。森林覆蓋率3.5%。土壤主要有黑壚土、灰鈣土及黃綿土、灰褐土(山地)等。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已列入大六盤生態經濟圈生態工程建設區。

除興仁平原屬黃河右岸諸溝外,其餘地區皆屬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東北部縣界過境。麻春河、莧麻河、中河自西而東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西華山北麓有鹽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地域

國土面積646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9萬畝,其中水澆地19萬畝,林地131萬畝,牧草地281萬畝。共轄17個鄉鎮、3個管委會和1個自然保護區,168個行政村、1175個自然村、8個社區,總人口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和回族等少數民族分別占92%和69%。

氣候

地貌多屬黃土丘陵溝壑地帶,山大溝深,平均海拔1951米,境內馬萬山海拔2995米,是寧夏第二高峰。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乾旱少雨,風大沙多,水土流失嚴重,各種災害頻繁。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發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寧夏最乾旱的縣之一。

經濟

綜合

海原縣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海原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16億元,可比價同比增長10.2%(以下均為可比價增長速度)。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05億元,同比增長4.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8億元,同比增長33.8%,二產當中:工業增加值為1.5億元,同比增長8.0%,建築業增加值也首次突破三億元關口,達到3.29億元,同比增長50.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2.31億元,同比增長6.8%。

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3.5:15.3:51.1調整為32.0:19.1:48.9,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增加3.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2.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逐步趨於合理。從三次產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來看,第一、二、三產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率分別為23.2%、40.7%和36.1%,分別拉動GDP增長2.4、4.2和3.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中,在投資的有力拉動下,建築業對GDP的貢獻高居榜首,貢獻率達34.8%,拉動GDP增長3.4個百分點,工業對GDP的貢獻率為5.9%,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

農業

農林牧漁業生產穩步發展。2011年,農村經濟形勢總體穩定,初步核算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57億元,同比增長4.8%。

農業經濟穩定增長。2011年,海原縣進一步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壓夏擴秋增特色,海原縣農作物播種面積218.6萬畝,同比下降2.7%,全年糧食總產量19.3萬噸,同比增長1.8%,其中馬鈴薯播種99.7萬畝,同比增長0.1%,總產量8.64萬噸,同比增長7.9%。經濟作物中,油料播種20.4萬畝,同比下降17.1%,產量2.62萬噸,同比下降10.0%;小茴香播種8.46萬畝,同比增長41.8%,總產量1.032萬噸,同比下降10.9%;瓜類播種8.9萬畝,同比增長3.5%;蔬菜播種6.9萬畝,同比下降2.8%;海原縣農業總產值為10.83億元,同比增長6.8%。

畜牧業平穩發展。海原縣年末大牲畜存欄5.38萬頭,同比下降6.6%,其中牛存欄3.52萬頭,同比下降4.6;生豬存欄1.99萬頭,同比下降5.7%;羊只存欄40.44萬隻,同比下降2.5%;雞存欄17.66萬隻,同比下降0.7%。海原縣年末牛出欄2.71萬頭,同比下降3.9%,生豬出欄1.79萬頭,同比下降21.9%;羊只出欄(不包括羊羔)34.481萬隻,同比增長2.0%;宰殺羊羔13.812萬隻,同比增長11.2%;雞出欄11.38萬隻,同比增長32.5%。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1.26萬噸,同比下降1.6%,畜牧業總產值為3.76億元,同比增長0.2%。

林業生產穩步推進。海原縣完成造林8萬畝,同比下降30.4%;幼林撫育面積39.0萬畝,同比下降31.6%;成林撫育面積15.0萬畝,同比下降23.1%;零星(四旁)植樹72萬株,同上年持平;新育苗木0.2萬畝,同比下降33.3%,苗木產量640萬株,同比下降33.3%。

工業

海原縣工業經濟運行良好。實現工業總產值81448萬元,同比增長52.7%(現價);實現工業增加值15098萬元,同比增長18.3(可比價)。2011年海原縣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4675萬元,同比增長34.1%(現價),實現工業增加值4563萬元,同比增長4.1%(可比價),占海原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4.5%降為30.3%。海原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294萬元;實現利稅總額1817萬元;利潤總額1382萬元;總資產貢獻率17.4%。海原縣規模以下工業實現產值56773萬元,同期相比增長10.0%(可比價),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態勢。

海原縣三級資質等級及以上的建築企業5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4204萬元,比上年增長97.2%。建築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74461平方米,增長9.4%;房屋建築竣工面積79053平方米;竣工產值15692萬元,增長27.8%;建築業企業年末從業人員553人。

金融

財政收支穩步增長。2011年海原縣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完成9367萬元,同比增長12.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504萬元,同比增長9.3%。其中:稅收收入完成5224萬元,增長13.2%;非稅收入完成1280萬元,下降4.3%。海原縣財政總支出234969萬元,同比增長21.4%,一般預算支出234956萬元,同比增長33.9%。海原縣財政收入和支出和上年相比,均呈平穩增長之勢,一般預算收入增長速度下降2.5個百分點,一般預算支出增長速度增長15.3個百分點。

金融機構貨幣及信貸運行情況良好。12月末,海原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99481萬元,同比增長42.2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28297萬元,同比增長30.2%。12月末,海原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76128萬元,同比增長38.11%。其中短期貸款餘額46546萬元,同比多減1341萬元;中長期貸款餘額19301萬元,同比多增6038萬元。

保險事業發展較快。海原縣保費收入總計8030萬元,同比增長76.3%;支付賠款2573萬元,同比增長63.3%。其中: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845萬元,同比下降2.3%;支付賠款101萬元,同比下降50.1%;財產保險費收入6185萬元,支付賠款2472萬元。

人口

2011年末海原縣戶籍總人口47.0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09萬人。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4.16萬人,女性人口22.86萬人;海原縣少數民族人口為32.88萬人,其中回族32.77萬人,回族人口占海原縣總人口的69.7%。抽樣調查數據顯示:海原縣人口出生率18.03‰,同比增長0.39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13.06‰,同比增長0.66個千分點。

交通

中寶鐵路、中郝高速公路、銀武高速公路、109國道及銀平公路、中靜公路等過境。全部鄉鎮通油路。行政村公路客運通達率85%。郵電局(所)18個,業務總量2300萬元。固定電話用戶4.72戶,移動用電話用戶3.65萬戶,網際網路用戶800戶。

截至2011年末,海原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841.635公里,其中國道73.8公里,省道329.176公里,縣道160.111公里,鄉道659.044公里,村道619.504公里,公路密度達28.65公里/百平方公里。海原縣17個鄉鎮全部通了油路,166個行政村中通瀝青水泥路144個,占行政村總數的86%。海原縣17個鄉鎮和166個行政村全部通了客車,共有營運客513輛8522座位。

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513.70萬元,同比增長2.4%;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577萬元,同比增長9.5%,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5802戶,其中住宅電話年末用戶24014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9.89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業務用戶達到5770戶。

海原縣全年用電量為2700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4.6%。其中:城鎮居民用電量為1154萬千瓦時,同比下降3.0%;農村用電量為6673萬千瓦時,同比增長80.2%。分行業看,農業生產用電量為7910萬千瓦時,同比增長20.7%;工業生產用電量為8419萬千瓦時,同比增長9.1%;第三產業用電量為3399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2.4%。

社會

教育

普通中學26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279所。學齡兒童入率97.8%,九年制義務教育普及率37.6%。文化機構27個,文化市場經營單位31個。有線電視入戶率85%。衛生機構36個,衛生技術人員537人,每千人口執業醫生0.75人。

2010-2011學年度,海原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63所,教學班級2396個,在校學生97386人,其中女生46780人,占48.04%,回族學生71295人,占73.21%,回族女生34963人,占回族在校學生的49.03%。海原縣有國小334所,國小在校學生58845人,海原縣有國小適齡兒童55753人。其中女適齡兒童27158人;回族適齡兒童43415人。國小適齡兒童、女適齡兒童、回族適齡兒童、回族女適齡兒童入學率分別為99.34%、99.22%、99.27%、99.12%。國小升率為99.55%;國小輟學率0.09%。海原縣有普通中學26所,共有在校學生25827人(高中在校學生6285人,國中在校學生19542人),女生12692人(高中3152人,國中9540人),國中適齡少年、女少年、回族少年、回族女少年入學率分別為98.23%、98.03%、98.23%、98.08%。普高報名人數2894人(回族1479名),錄取1811名,錄取率為75.05%。

醫療

城鄉醫療衛生條件進一步改善。截止2011年底,海原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家,衛生技術人員99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25人,衛生機構床位數950張,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為21.76‰,嬰兒死亡率16.98‰,產婦住院分娩比例為98.54%。

就業

勞務產業快速發展。勞動就業部門數據顯示:截止2011年底,海原縣共輸出勞務人員10.01萬人,創勞務總收入7.12億元。其中有組織輸出6.3萬人。職業技能培訓3500人,創業能力培訓270人,海原縣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199人,城鎮登記就業人員1184人,城鎮失業率為4.1%。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51筆,發放金額2654.2萬元。

截止2011年12月底,海原縣單位從業人員的年末人數10753人,從業人員同比減少7人,其中:在崗職工為8384人,減少409人,其他從業人員2369,增加402人。單位從業人員的勞動報酬35432.9萬元,增長17.49%,從業人員的年平均工資為31101元,增長12.16%。其中在崗職工的年平均工資為36227元,增長15.63%。

城建

海原新區建設總體規劃基本完成,已征地10290畝,拆遷502戶,遷墳4539座,建設農民安置點2個,修建回漢公墓各1處.安置點70%的農戶已完成建房任務,50%農戶已入住。基礎設施全面啟動,辦公樓的建設已穩步推進,並同17家企業簽訂投資協定,5家已開工建設。溫家寶總理來寧視察時指出:“關於海原縣政府駐地遷移問題,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切實加強科學論證和規劃工作,國家要給予必要的支持和補助”。在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切實做好海原縣政府駐地遷移的科學論證和規劃工作,國家適當提高補助標準,確保當地社會穩定”。海原縣新區坐落在寧夏固原市的黑城鎮,工程大部分已建設完成。選擇建設在這裡主要是考慮這裡的交通、水資源、土地等資源較為豐富。海原新區的建設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對海原未來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是自治區加快中部乾旱帶脫貧致富的步伐,是解決海原縣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

特色

壓砂瓜

壓砂地種植硒砂瓜在海原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種植歷史和栽培經驗,加之當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生產的硒砂瓜果大,色澤鮮美,香氣濃郁,以其甘甜、味純、質優被譽為上品。

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中城市居民和經濟發達地區對餐後水果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優質的硒砂瓜頗受人們的青睞,是海原縣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自治區、中衛市及海原縣已將壓砂地硒砂瓜種植作為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進行重點開發,並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加之市場價格帶動,種植方式採用壓砂地覆膜種植和露地覆膜種植及拱棚種植。壓砂地硒砂瓜特色種植和塑膠拱棚高效設施種植初具規模,已成為當地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壓砂地硒砂瓜種植區主要涉及興仁、高崖、關橋、徐套、蒿川等鄉鎮,2006年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預計總產量達1.6億公斤。特別是硒砂瓜主產區興仁、高崖、關橋三個鄉鎮,年種植面積占海原縣的85%以上。

蔥韭蒜

蔥韭蒜是海原縣的區域優勢產業之一。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了很多先進的種植經驗和栽培方法,加之適宜的氣候、土質條件,生產的蔥韭蒜具有品質好、耐貯藏等優點。隨著市場經濟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紅蔥的市場需求與日俱增,價格逐年增長,倍受消費者的青睞。當地農民抓住這個機遇,更好地挖掘紅蔥和大蒜在當地的生產潛力,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海原縣蔥蒜種植區分部在海城、史店、高台、西安、曹窪、李旺六個鄉鎮。主產區在的南華山北麓一帶史店、海城、高台、西安等鄉鎮,本地區地勢高寒,土壤為黑壚土,土層深厚,氣候涼爽,降雨量相對充沛,適宜種植大蔥。隨著種植業結構的調整,蔥蒜主產區的鄉鎮把發展蔥蒜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措施來抓,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優勢,逐步挖掘生產潛力,蔥蒜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正在由單純的擴大種植面積向產、加、銷齊舉,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並重的方向發展。

2006年海原縣蔥韭蒜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紅蔥3萬畝,大蒜0.1萬畝,韭菜0.4萬畝。總產量預計達4926萬公斤。蔥蒜種植已由以戶為單位的零星種植髮展到有一定規模的專業村種植,如:史店鄉蒼灣行政村,海城鎮山門村。蔥蒜種植面積由90年的0.5萬畝發展到2006年的2萬畝,總產量預計達2.6萬噸。

旅遊

海原縣境域遼闊、歷史悠久。它是“菜園文化”的歷史見證。曾因1920年環球大地震而成為聞名世界的“在山走動的地方”。海原縣人文景觀、風景名勝眾多,有“奇峰插天,登其巔可望黃河”的南華山;有山秀鳥語、碧水溪鳴的原始森林;有西夏王李元昊的避暑行宮;有“四時春不斷、十生水獲得”的靈光寺;有殿宇參差、古洞幽深“的天都山石窟;有始建於清代的回族聖地九彩坪拱北。這裡是中原文化和北方遊牧文化交融地帶,各種景觀獨具特色,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鳳凰城址

修築於宋,原有內、外城之分,現僅存外城西、北部分城牆。史志載:“西夏境域,東距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即指今蕭關城址。

靈光寺

靈光寺位於海原南華山西麓,距縣城二十公里,公元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攜愛妃沒移氏棲居之地,行宮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飛檐斗拱,綿延數里。境內五泉竟洌,華山疊翠,自然景觀奇麗壯觀。公元1081年被宋將李憲燒毀。現山上建築已毀,遺址尚存。靈光寺草木茂盛、山峰突兀,山勢雄秀,風光如畫,分布於山上的樺樹及上萬畝松林鬱鬱蔥蔥,四季景色宜人,引人入勝,霧松盈林、景色別致,已成為休閒避暑的好去處。

石窟

天都山始名於夏,宋鹹平五年(1002)的當年或次年,海原被西夏奪取後泛稱“天都”,稱西華山為“天都山”。

石窟位於天都山東麓腰部,共6空。宋慶曆二年,夏天授禮法延扎五年(1042)前後,夏主李元昊在天都山削壁築台鑿窯(今祖師洞)為遊獵避暑宮,即石窟之始。宋夏後期,石窟逐漸演變為佛、道信徒朝拜、上香寺廟。石窟在明萬曆年間、清和民國年間曾重修。因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窟內原塑及窟外建築均毀,尚存清至民國修繕洞窟碑記六通。

山上建有很多廟祠佛像,有祖師洞、玉皇洞、三宮殿、土地洞、法王閣、觀音洞等6窟,有盤山曲徑可登臨,西夏時期李元昊曾與妃沒移氏相居。

每年農曆“四月八”,舉行重大宗教活動,香火繚繞,遊人如織,對考察海原佛教、道教歷史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石窟現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原縣行政區劃

中衛市行政區劃

名稱面積人口郵編

政府所在地

中衛市14453平方公里114萬人751700沙坡頭區濱河西路
沙坡頭區4633平方公里35萬人751700
中寧縣2841平方公里41萬人751200寧安鎮
海原縣6979平方公里38萬人751800海城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寧夏回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
銀川市興慶區 | 西夏區 | 金鳳區 | 靈武市 | 永寧縣 | 賀蘭縣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 | 惠農區 | 平羅縣
吳忠市利通區 | 青銅峽市 | 鹽池縣 | 同心縣 | 紅寺堡開發區*
固原市原州區 | 西吉縣 | 隆德縣 | 涇源縣 | 彭陽縣
中衛市沙坡頭區 | 中寧縣 | 海原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